李成?曾云敏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全面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戰略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調研考察時指出的“廣東有條件有能力把生態文明建設搞得更好”的指示精神,從戰略高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持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喜迎二十大,要求廣東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戰略布局的指引下,充分發揮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優勢,勇于肩負在新時代繼續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繼續積極推進一批突破性、引領性制度改革和政策創新,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南粵大地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做出更為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一、勇于創新,廣東生態文明建設新突破的關鍵
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先行地,先行一步推動改革發展,不僅是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在生態環境保護中也要求始終做好排頭兵的角色。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廣東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推動生態文明眾多領域不斷取得突破。
(一)堅持生態機制創新
廣東作為我國第一批低碳試點省,也是國家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之一,在全國率先推動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率先修訂出臺省級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進一步厘清全省各有關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2020年,深圳在全省率先成立環境資源“三合一”審判專門法庭;2021年3月,深圳在全球率先建立了GEP核算“1+3”制度體系,為生態發展賦值,打造了從價值核算到指標考核的生態鏈條等等;全省大力推進河長制、湖長制、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排污許可、水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一系列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改革方案。
(二)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統籌
廣東在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上先行先試,依托城市綠地、濕地公園、森林小鎮等景觀景點,打造互聯互通的城市綠色生態廊道網絡,2021年全國首個森林城市群——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正式建成,為全國森林城市群建設提供了廣東樣板。為了補齊水環境污染短板,廣東大力實施“萬里碧道”生態工程,通過建立多層級治水體系進行源頭治污,系統治理,推動改善水生態環境,提升了水環境治理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累計建成碧道2900多公里。在“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下,廣東積極探索生態功能補償,通過完善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省內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省際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等一系列好經驗、好方法,不斷提高生態保護各方的積極性、參與性,促進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
(三)堅持區域環境協同治理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后,粵港澳三地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合作,圍繞打造生態防護屏障、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構建與國際一流灣區相適應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為了提升區域環境治理能力,粵港澳三地不斷擴展環境保護的廣度、深度,積極探索區域環境治理新模式、新方法,推動雙邊治理向三方合作轉變、單一部門治理向多部門協作轉變、重點領域治理向跨流域生態修復轉變。加快推進大灣區空氣質量改善先行示范區建設,在粵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基礎上,增加臭氧、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的監測,進一步推進粵港雙方環保數據的共享?;浉郯娜厣罨瘻p排降碳合作,率先推進“無廢灣區”建設。同時,重視環境教育對環境保護的基礎性作用,加強粵港澳三地環境教育交流,2020年以來,廣東聯合港、澳兩地開展粵港澳自然教育季活動,推動粵港澳環境科普合作,深化粵港澳三地青年對于環境保護的共識。
(四)堅持鄉村生態振興
生態興則文明興。為了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廣東積極貫徹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莊清潔行動等“三清三拆三整治”專項行動,率先在全國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覆蓋到自然村,并建成全國首個自然村基礎資料庫,為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張圖”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為了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實現共同富裕,廣東在全國率先探索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整合幫扶資源力量,實施“組團式”幫扶。在鄉村生態振興中,探索環境治理帶動農村產業發展、農民致富的新路徑,通過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工程,對農房、農舍、村居、村道進行“微改造”,充分挖掘鄉村特色,大力發展休閑度假、農家民宿、農業體驗、特色美食等農旅融合新業態,推動傳統農村向美麗生態鄉村轉變,為“美麗鄉村”積累廣東經驗。
二、多管齊下,加快實現美麗廣東戰略目標
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廣東要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加快實現美麗廣東和粵港澳國際一流灣區目標,持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文明領域繼續探索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創新,著力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
(一)以民生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
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定要堅持把“民之所憂,民之所盼”放在首位,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百姓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檢驗標準,推動實施一批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的重大生態民生工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源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認同感,將“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綠色生態環境惠及子孫后代。
(二)推動“雙碳”目標和污染減排的協同創新
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與污染防治攻堅各項工作,形成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共贏局面。面對近年來極端天氣日益頻發,落實“雙碳”戰略勢在必行,在國家統一部署下,全省可以分區域、分階段推動各地實現碳達峰,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全面落實全國碳市場省級職責,深化低碳城市試點。在進一步鞏固提升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成果基礎上,針對珠江口近岸海域污染,粵港澳三地應協同推進珠江口近岸海灣整治,聯合開展粵港澳陸海污染專項行動,全面推進大灣區“美麗海灣”示范建設。在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重視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物多樣性廊道。
(三)加快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深度融合發展
一方面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轉變、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以鄉村振興帶動產業振興,加強綠色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業碳源轉變為碳匯資源,開發碳匯生態產品,發展生態循環固碳農業,帶動當地就業和鄉村農民增收,促進鄉村碳匯產品實現最大經濟價值。另一方面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機制長效化,構建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共治的現代治理體系,補齊公眾參與短板。注重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引導村民積極主動參與生態環境治理,通過創建“綠色村”“綠色鎮”,開展典型示范、先進評選等活動,形成綠色生活、綠色生產的良好氛圍。
(四)以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為契機,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華南國家植物園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物種資源豐富,對于提升生物多樣性、優化多樣性保護空間意義重大。按照國家統籌謀劃、科學布局、保護優先、分步實施的總思路,穩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面向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安全重大需求,強化植物科學科技力量,打造成為集植物保護、科學研究、知識普及與游覽休憩于一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平臺。
(五)深入探索與“一核一帶一區”相匹配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加快建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探索生態價值創新轉化的“生態+”多元路徑,讓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促進生態資源轉化,開發生態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生態價值融入一二三產業發展,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增值。推進生態建設投融資多元化,引導社會資本向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等流動,不斷增強粵北山區的生態價值轉化能力。(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