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朱佳軒
摘要:指揮機構是消防救援隊伍遂行滅火救援作戰的中樞和首長機關,對作戰行動有著決定性作用。近年來,我國在災害現場指揮方面取得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一部六組”。但是在近年一些作戰特別是跨區域增援作戰中,現場指揮體系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現結合森林消防、解放軍指揮體系實際,提出了基于“一部六組”的層級指揮體系構想以及備戰對策。
關鍵詞:消防;災害現場指揮;跨區域增援;一部六組;層級指揮體系
隨著消防救援隊伍職能使命拓展,消防救援隊伍所承擔的各類特種災害救援任務顯著增加。自2018年以來,消防救援隊伍先后接觸過抗洪排澇、城市內澇救援、疫情防控消殺等特種救援。這些救援任務的特點之一就是大多涉及跨區域增援,以“7·20鄭州特大暴雨災害”為例,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共調集7個總隊馳援鄭州,也是江蘇總隊自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后出動規模最大、機動距離最遠的一次救援行動。面對參戰人員多、現場情況復雜、作戰環境陌生等多種情況,跨區域增援力量必須要組建強有力的指揮體系,以保證隊伍得到穩定運轉。
基于“一部六組”的指揮部在近年來已逐步成形,有效統籌了指揮協調、信息匯總、通信保障、前線政工、戰勤保障以及新聞宣傳工作,在實戰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跨區域增援作戰中,指揮部、指揮體系的建設及應用仍存在一定的短板。本文將結合森林消防、解放軍部隊作戰指揮體系建設及應用情況,探討基于“一部六組”的多級指揮體系建設。
1 跨區域增援存在的問題及指揮難點
本部分結合跨區域增援客觀實際,具體分析跨區域增援帶來的基礎性問題和存在的指揮難點。
1.1? 基礎性問題
基礎性問題是城市消防救援隊伍在執行跨區域增援任務時必然產生的系列問題以及一些客觀實際情況所引發的問題,結合近年實戰情況,目前存在較為顯著的基礎性問題有以下三點:
一是城市消防救援隊伍“野戰”能力弱。城市消防救援隊伍大部分時間的滅火救援任務都是依托本單位營區,輻射轄區遂行作戰。各隊站憑借營區內全面完善的設施、對轄區情況的熟悉能滿足日常自給自足的需要。但是在進行跨區域增援作戰時,執行任務的地點是完全陌生的地域,在鄭州暴雨救援中,增援隊伍需要依托當地政府協調駐地,籌措被褥等生活物資,“野戰”能力較為脆弱。在基礎設施損毀率高或建設率少的近乎“野戰”的作戰現場,消防救援人員構筑、搭設標準化宿營地的能力較差、物資保障能力較弱,不能完全保障好隊伍長時間的“野外”作戰戰斗力。
二是“一部六組”中各組職能仍需要進一步整合細化。實戰中“一部六組”指揮部運轉存在一定的各組間職能重疊、責任不明的情況,例如綜合信息組負責匯總相關數據,形成信息專報,而新聞宣傳組負責的新聞發布會工作需要依托綜合信息組提供的信息,可能引發因溝通不暢導致發布信息有偏差的問題。與地方力量協調作戰時,對于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定點聯絡職能分配不明。
三是長時間、大跨度指揮實戰少。消防救援隊伍遂行跨區域增援作戰任務較少,因此帶來實戰指揮經驗不足的問題??鐓^域增援任務距離跨度大帶來的機動指揮、時間跨度長帶來的隊伍保障等問題在演練中體現不出來,更依賴于在實戰中一點點摸索總結相關經驗。
1.2? 指揮難點
指揮難點是指揮部在救援現場實地指揮時遇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難點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作戰質效,指揮難點有以下四點:
一是增援隊伍合成化程度高于普通隊站。與普通隊站承擔的較為單一的滅火救援任務不同,跨區域增援隊伍中專業多,合成化程度較高。以抗洪搶險救援為例,隊伍合成的專業涵蓋水域救援、繩索救援、工程救援、排澇救援等,對于指揮崗位人員專業水平、指揮能力要求高。
二是抽調人員來源復雜??鐓^域增援隊伍是抽調各隊站消防救援人員組成,隊伍來源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以江蘇總隊組建的赴祿口地區消殺突擊隊為例,該突擊隊依托南京支隊組建,共105名消防救援人員,而人員來自基層22個隊站,隊伍來源廣、人員雜、技能素質不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隊伍管理和指揮調度方面的困難。
三是指揮調度存在困難。地震救援、抗洪救援往往涉及多個作業點、作業面,派出作業組多。不同作業點面臨的處置難度、處置進度不同,因此隨著作戰進行,救援力量的統籌和調度存在一定的難度。部分災區通信基站被破壞,手機信號丟失,指揮部甚至可能與部分作業組長時間處于“失聯”狀態,
四是關鍵指揮人員緊缺。指揮協調組是指揮部“一部六組”中涉及作戰行動最重要的一個組,但是支隊級指揮部指揮協調組人員一般只有一至兩人,人員較為緊缺,指揮壓力相對較大。
2 基于“一部六組”的多級指揮體系探討
本部分首先簡要介紹了森林消防、解放軍部隊指揮體系,結合基于“一部六組”的指揮部對多級指揮體系進行探討,并提出加強指揮體系建設的一些準備措施。
2.1? 森林消防、解放軍指揮體系
森林消防主要負責處置的森林火災撲救與城市火災有顯著區別,森林火災撲救時間跨度大,投入人員多。因此,森林消防指揮體系基本與解放軍指揮體系相似。在火場開設后方指揮部、前方指揮部和前進指揮所,前方指揮部負責統籌前線所有作戰行動,一般由正職指揮領導及下設的作戰、戰保、通信、政工參謀組成[1];前進指揮所開設在進攻方向靠前督導指揮隊伍作戰,一般由副職指揮領導帶領關鍵崗位參謀組成;后方指揮部一般設置在總隊、支隊指揮中心,主要提供信息支援,指導作戰。
解放軍自2015年軍改后,將合成營作為基礎戰斗單元。合成營在營一級實現了步兵、裝甲兵、炮兵等多兵種合成,專業多,合成化程度高。因此在合成營指揮體制采用“指揮員+參謀”編組模式[2],設有首席、偵察、火力參謀席位,參謀主要來源于連、排職干部[3],在戰斗中始終跟隨營主官在基本指揮所輔助決策。旅級以上級別單位作戰時,通常開設后方指揮所、基本指揮所、前進指揮所及預備指揮所,構筑起全面、綜合的指揮體系來協調部隊作戰。
2.2? 基于“一部六組”的多級指揮體系
“一部六組”是近年通過總結相關作戰經驗、借鑒先進做法在災害現場指揮領域取得的一個重大突破,有效整合、明確了各機關處室在作戰指揮中的分工?!耙徊苛M”下設指揮協調組、綜合信息組、應急通信組、戰勤保障組、前線政工組和新聞宣傳組。其中指揮協調組負責制定作戰計劃,在重點方向督導作戰,協助指揮長定下決心;綜合信息組負責匯總每日數據、信息,編寫信息專報,提供研判信息;應急通信組主要負責現場組網、保障信息傳輸、開展測繪工作;戰勤保障組主要做好戰地生活、人員、裝備各種保障工作;前線政工組主要負責開展政治宣傳、戰地督察;新聞宣傳組主要負責宣傳報道、新聞發布會工作,相較于以往指揮部的構架,結構組成更加合理,工作效率顯著提升?!耙徊苛M”可以被視為模塊化調度的一種體現,即下設六組為構成指揮部的六大模塊,組建指揮部時可根據需要選擇調動模塊。
因此,在將指揮部各大組成部分視為各模塊后,相應的引出多級指揮體系的構想。根據跨區域增援規模,分為總隊級指揮體系和支隊級指揮體系進行介紹。
總隊級跨區域增援指以總隊為單位實施增援行動,且屬于跨總隊增援。例如以鄭州救援為例,江蘇總隊接部局命令先后調集兩批次774名消防救援人員增援,參戰人員抽調自全省各支隊??傟犚患壷笓]機構承擔壓力較大,要涉及統計、匯總各支隊各項數據信息,統籌協調力量、分配任務,做好命令上傳下達工作,以宏觀調控為主。支隊一級指揮機構主要結合本支隊任務制定具體落實計劃,并對本支隊參戰人員實行直接管理。因此總隊級跨區域增援指揮體系應形成“總隊基本指揮部—支隊基本指揮所—支隊前進指揮所”三級指揮體系??傟牎⒅ш牸壔局笓]部(所)應嚴格按照要求配齊六大模塊,支隊前進指揮所通常開設在支隊主要作戰方向,根據需要配備相應模塊。總隊級基本指揮部下轄的六大模塊均應發揮本模塊的領導職能,負責具體指導、安排、對接支隊級指揮所對應模塊的工作,總隊級基本指揮部特別要配強負責信息匯總的綜合信息組,根據需要可以從各支隊指揮部抽調人員進行加強,總隊級基本指揮部的副指揮長、指揮協調組成員根據需要可以派駐到支隊級基本指揮所甚至前進指揮所進行加強、指導作戰行動,根據客觀作戰實際,總隊指揮部可以決定對下屬的支隊指揮所進行調整,將參戰人員相對較少、承擔任務相對單一的支隊指揮所合并或整合至參戰人員較多的支隊指揮所形成聯合基本指揮所,建強單一指揮所六大模塊同時減少部分支隊因人員不足導致“一部六組”運轉困難的情況。支隊級基本指揮所主要負責本支隊人員保障和戰斗任務的具體落實,因此特別要注重建強指揮協調和戰勤保障模塊,可以抽調參戰站級指揮員加強相應模塊。支隊前進指揮所根據本支隊作戰實際,開設在主要、重點作戰方向上,對作戰行動進行專門督導,前進指揮所應由支隊基本指揮所副指揮長或指揮協調組成員帶領相應的指揮、政工、宣傳、通信人員組成,指揮協調、應急通信、新聞宣傳是前進指揮所構成的必備模塊,其余模塊根據前線實際情況和指揮部客觀情況選配。
支隊級跨區域增援主要出現在省內作戰情況下。支隊級指揮機構自主性較總隊級跨區域增援較高,且由于本省內作戰,自我保障性較好。因此支隊級指揮體系應實行“支隊基本指揮部、支隊后方指揮部—支隊前進指揮所”層級指揮體系。支隊后方指揮部主要依托支隊指揮中心組建,由留守人員組成,重點要做好信息支援、匯總,參戰人員保障工作,故必須配備綜合信息、應急通信、戰勤保障模塊,其他模塊可以根據情況選配。支隊基本指揮部按要求應配備齊全,特別要加強指揮協調、戰勤保障以及綜合信息模塊構建。支隊前進指揮所開設在主要進攻方向督導作戰。
總隊、支隊指揮機構都應注重加強與地方定點聯絡機制建設,綜合信息組重點負責信息匯總研判、與上級下級指揮機構進行溝通,因此建議在綜合信息組建設中要專門開設聯絡官崗位,負責與聯動單位各項對接。
2.3? 備戰準備
跨區域增援任務雖然較少,但是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有更充分的時間做好備戰工作。跨區域增援指揮體系的備戰可以從指揮機構和指揮對象兩方面做好準備。
首先是指揮機構準備,指揮機構要根據“一部六組”建設要求配齊、配全人員、裝備,特別是一些關鍵指揮模塊,可以吸納基層消防站中實戰經驗豐富、培訓潛力強、擁有專業資質的指揮員加入,建強“中樞”。加強指揮裝備特別是通信指揮車配備,強化指揮部(所)快速搭設能力。要根據跨區域增援規模確定指揮部等級,明確不同等級指揮部去哪些人員,確保能隨時拉的出。適當召集指揮部人員開展災情想定作業、桌面推演,打好實戰基礎。
從指揮對象方面來說,要首先明確各類災害跨區域增援編成,責任到隊,以實現整建制、模塊化調動,減少因人員零散導致的指揮調度問題。適時分批次開展野外作戰技能培訓,加強消防救援人員獨立構建營地的能力以及野戰能力。健全建強戰勤保障體系,加強隊伍獨立作戰能力。
3 結語
本文結合近年來一些跨區域增援作戰戰例對我國消防救援隊伍當前跨區域增援指揮體系存在的問題和難點進行了分析。認為在遂行跨區域增援作戰時,當前指揮體系存在隊伍野戰能力不足、“一部六組”職能不明、跨區域作戰指揮經驗不足三大基礎問題和隊伍合成化程度高、隊伍消防救援人員構成零散、指揮調度存在困難以及關鍵指揮人員緊缺等四大指揮難點。
根據這些問題,本文又參考森林消防、解放軍這類具備成熟指揮體系單位的相關做法,提出根據跨區域增援規模建立基于“一部六組”的層級指揮體系構想,總隊級跨區域增援建立“總隊基本指揮部—支隊基本指揮所—支隊前進指揮所”三級指揮體系,支隊級跨區域增援建立“支隊基本指揮部、支隊后方指揮部—支隊前進指揮所”層級指揮體系,探討了各級指揮機構所需要的模塊。同時從指揮機構準備和指揮對象準備兩方面介紹了跨區域增援指揮體系備戰的思路。
完善、健全的指揮機構能有效協調好參戰隊伍各項作戰行動,分明的層級指揮體系能確保好信息的上傳下達、明確指揮重點。作為滅火救援作戰的“中樞”和首長機關,指揮體系必須要建全建強,才能有效起到領導和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韓江波,顧正勇.合成營參謀能力素質培養探究[J].南昌陸軍學院學報,2010,179(4):84-85.
[2]王德林,范旭,趙俊業.陸軍合成營參謀訓練[J].國防科技,2019,40(2):103-105.
[3]曹茜,郭其云,薄淇友.我國森林火災現場指揮體系探索與建設研究[J].湖南安全與防災,2020(8):41-46.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ross-regional reinforcement command system
Xu Bo,Zhu Jiaxuan
(Nanjing Municipal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Jiangsu Nanjing 210000)
Abstract:The command organization is the central and head organization of the fire and rescue team in carrying out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 operations, which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combat operations. In recent years,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disaster scene command in China was "One headquarters and six groups". However, in some operations, especially in cross-regional reinforcement operations,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in the field command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command system of the Forest Fire Force an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 hierarchical command system based on "One headquarters and six groups".
Keywords:fire protection; disaster scene command; cross-regional reinforcement; One headquarters and six groups; hierarchical command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