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成漢”政權建設看巴氐流民的華化

2022-05-30 13:44:16張錦恒
炎黃地理 2022年9期

在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中,巴氐的流民奪取了巴蜀之地,建立了成漢政權。成漢政權主要統治巴蜀地區,歷時四十三年,最終亡于東晉的征討。成漢政權是巴氐流民建立的第一個政權,其國內統轄了大量漢民,其政權的組織和建立也反映了巴氐人被逐漸華化的過程。因此對成漢政權的建設進行研究,對認識和探析魏晉時期的民族融合和中華民族由分散走向統一的進程都有深刻意義。

“巴氐流民”與成漢的建立

“巴氐”的由來

根據《北史·氐傳》的記載,氐人是西夷的一支,又被稱為“白馬人”,其內部的族群繁多,從渭河沿岸到巴蜀,各有尊長,但是都向中原王朝稱臣。《史記》也記載了西夷的“白馬人”就是氐人。而巴氐人也被錯認為是生活在巴蜀地區的氐人族群。

但是在《華陽國志》中則提到“巴氐流民”的領袖李特家族是巴西宕渠的賨人(《華陽國志》:“李特字玄休,略陽臨渭人也。祖世本巴西宕渠賨民。”),王仲犖在《魏晉南北朝史》中也提出所謂巴氐其實與氐人沒有關系,“氐人內遷,賨人填充,因此北土之人,稱誅人為巴氐”。

據《華陽國志》記載,賨人是上古巴人眾多族群里的一支,與廩君蠻是同源,顯然不是西夷氐人;此外,還有學者提出以李特為首的“巴氐流民”不是氐族也不是廩君蠻,而是板楯蠻一說。總而言之,“巴氐”的來源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支少數民族族群生活在秦隴至巴蜀一帶,并且經歷了數次遷徙,是后來西晉末年在成漢建立政權的中堅力量。

成漢政權的建立

據記載,巴氐人原本生活在巴西郡的宕渠縣,經幾次遷徙,最終在東漢末年歸附張魯。魏王曹操滅張魯后,將巴氐各個家族安置到了略陽郡,即今天甘肅省東部定西市一帶。根據《資治通鑒》記載,李氏家族也是這其中的重要一支,李氏家族的先祖李虎降于曹操并被封為將軍,所以李氏家族也遷徙到了略陽郡。

李特父子因此出生于關隴地區的略陽郡,他的父親曾任東羌獵將,李特年輕時也曾在州郡政府任職,據說他長相高大,“雄武善騎射,沈毅有大度”;李特的幼子李雄也是“天資奇異,終為人主”,名滿鄉里,為周遭有識之士所稱道。這些記載基本上都是對他們父子的贊譽,而其想要表達和突出的也是二人的過人之處,以此解釋在之后發生的流民暴動中李氏父子為什么能夠為眾人所推舉。

關西饑荒時,巴氐人迫于生計外出求糧,他們離開了原住地,經漢中大規模流入巴蜀地區,在梁益二州大量散居,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巴氐流民”,李特家族也是如此。但是李特樂善好施,經常幫助窮困潦倒的巴氐同胞,因此在巴氐族人中慢慢積攢了威望。人在艱難無助時倘若能得到一絲援助都會對施救者感恩戴德,李特此時對災民的眾多救助,贏得了民心,這無疑為他日后統領民眾建立政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彼時巴蜀正逢戰亂,各路人馬此起彼伏,“巴氐流民”在夾縫中艱難生存,蜀人和巴氐人的摩擦和隔閡越來越多,李特家族也被卷入其中。李特巧妙利用各方的矛盾,吸引大量流民來投奔,以此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勢力,并將各方勢力接連擊潰,最終被流民們推舉為領袖。李特后來屢克強敵,奪取了大半個巴蜀,但最終兵敗身死。其子李雄而后繼承父業,最終于晉建興三年(315)登基稱帝,建立了成漢政權。

成漢政權建設中的“華化”

效仿中原的政治制度

從史籍上看,巴氐人以前應該在各部族散居,并且各有首領,如《十六國春秋》里面提到李特的先祖李虎攜五百家歸屬曹操,《華陽國志》里提到李虎是與其他各大家族一同被曹操移徙到略陽郡的,記載中所提及的杜濩、樸胡、袁約、楊車、李黑等人與李虎一樣,為各部的首領,也就是《三國志》里面所說的“七姓夷王”。曹操授予他們官職,讓他們歸服“王化”,這也應是巴氐人在政治上“華化”的開始。

李雄在登基稱帝以后,首先確立成漢的政治體制為封建帝制,與中原一樣的是,皇帝是最高領袖。他追尊自己的父親、成漢政權的奠基者李特為始祖景皇帝,這也是完全移植了中原王朝的追授廟號、謚號的制度,此外包括王侯之禮、喪葬制度、年號制度等也都與中原王朝一致。這些制度并非是巴氐人所創,而是來自東方的漢人。此外,在政權繼承制度上,成漢政權也保留了家族內部的傳承,在直系男性后裔中選擇繼承人。

在職官制度方面,李雄采納了尚書令閻式的諫言,“夫為國制法,勛尚仍舊……今國業初建,凡百末備,諸公大將班位有差,降而兢請施置,不與典故相應,宜立制度以為楷式。”以中原王朝職官制度為樣板建立系統的官制,比如授予范長生“丞相”一職,是戰國時期秦國始設,并成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官職,追贈李驤為“相國”,這是丞相的另一個叫法;比如與李驤合謀的那位王達,他的官職是“司徒”,這個職位來源更久,據傳始設于少昊氏,當年堯還曾拜舜為司徒,直到魏晉時期還在沿用;再如成漢昭文皇帝李壽曾命自己的太子李勢領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將軍”是中原王朝非常重要的一個武將官職,漢朝時這個職位被制度化了,曹操就曾經擔任過東漢王朝的大將軍,而“錄尚書事”,也是漢朝時中央政府設立的一個非獨立官職,始設于漢武帝時期,當時叫“領尚書事”,后來改稱“錄尚書事”。

此外,成漢政權還設有太保、太傅、太尉、中護軍等諸多中原王朝的職位,但是在官職制度上卻沒有合理的監察和選拔制度,同時,職務范圍和官職授予也比較混亂,諸如像“太傅”“太保”這種官職,始于西周,到魏晉時期已成虛職,在中原王朝屬于文職,而李雄的親族李驤、李虎分別被授予這兩個職務;還有“司空”一職,其職責是“掌水土事, 郊祀掌掃除陳樂器,大喪掌將校復土”,是典型的文職禮官,同樣也是西周時期設立的官職“太宰”,《周禮》記述其職責“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其職權雖在歷史上屢有變化,但也是一個典型的禮官,負責掌管典籍以輔佐君王。而李雄卻把這兩個禮官的官職分別授予了兩個武將,即此前擔任翊軍將軍的李璜和擔任材官將軍的李國,這體現出了成漢政權在授職上的雜亂。

地方行政上的“華化”

成漢政權所控制的主要疆域是當時的益州和梁州,即巴蜀之地與漢中。“梁州”是古稱,傳說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包括蜀地在內的西南大片土地為梁州。而到了漢代,漢武帝在元封五年(前106)把漢朝疆域分為十三州,并設立十三部刺史,益州就是十三州之一,管轄范圍就是巴蜀地區。而到了西晉,晉武帝又重新對全國的行政區劃進行了劃分,把原來漢時的益州劃分為三個州,其中除了被縮小的益州外,還有治所位于漢中南鄭的梁州,此梁州并非上古所說的梁州,而是西晉時期設立的一個新的行政區。李雄定都于益州的首府成都,對于西晉時期的行政區劃,他幾乎沒有做什么太大的改變,西晉原本設立的益州和梁州,李雄也都繼承了下來,并沒有對其重新命名。

據載,李雄在稱帝前就曾自領益州牧之職,此外對于以前中原王朝在當地設立的郡縣,也都予以保留,甚至還恢復了一些被廢除的郡縣,如蜀漢延熙年間設立而后又被廢止的宕渠郡就被李雄重新立郡。成漢政權時期照舊委任太守和縣官予以治理。

在歷史上,很多民族新到一個地方后,會對地方行政區劃和政權結構等進行大刀闊斧的整改,甚至有時候連地名都要改,比如柯尼斯堡改名為加里寧格勒,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但成漢政權則幾乎完全沿襲了西晉時期遺留的行政區劃和政權結構,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成漢的統治階層雖出自異族,但是他們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比較大,在政權建立之前,他們已被中原王朝統治許久,思想觀念和文化上已經有了“華化”的苗頭,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去更改地名和官制;另一方面對于成漢的巴氐族統治者來說,他們也能清楚地認識到這個政權內部并不單獨屬于“巴氐流民”,而是多民族共存,保留沿用西晉的各項制度和區劃地名,也能削弱蜀地漢族人對他們的敵意,有利于政權的內部穩固和團結。

氐漢士族的執政聯盟

成漢初期的政權組建中,為了政權的穩固,統治階層中除了巴氐人外,還有許多漢人士族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成漢政權的逐漸穩定,進入統治核心的漢族士人也越來越多,漢族官員的人數慢慢超過了巴氐官員。

1.拉攏土著士族。其中必須要提到的就是土著士人的重要代表——“四時八節天地太師”范長生。范長生是生活在巴蜀的天師道教主,據說時已百歲,蜀地百姓將其奉為當世神明,并稱其為“長生”(見《列仙傳》:“年百余歲,人奉為仙,稱曰長生”)。李雄對范長生極為看重,稱其為“范賢”,并在稱帝后拜范長生為丞相。據史載,在巴氐人剛剛抵達蜀地的時候,他們與蜀人之間的矛盾就凸顯出來了,晉朝任命的成都內史耿滕曾經密奏給朝廷說巴氐的流民生猛彪悍,蜀地土著性格怯弱,“客主不能相制”,必然會引起禍亂。李雄當然也察覺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他重用如范長生這樣的蜀地名士,賜予他們高官厚祿,讓他們在朝中任職。這種氐漢士族執政聯盟的建立,自然是為了很好地緩和外來的“巴氐流民”和蜀地土著漢民之間的關系,鞏固成漢政權的統治。最終實踐證明了李雄這個舉措的正確性,范長生在蜀地本就德高望重,李雄禮賢下士,且對其委以重任,范長生在成漢政權時期任職,一直得到蜀地人民的愛戴,與此同時也意味著成漢政權得到了蜀地土著漢人的一致認同和肯定。

2.任用晉室降臣。成漢武帝李雄在位時期就開始大量重用漢族官吏,除了土著士族外,還有一些晉朝的降將舊臣。李特父子建立政權期間,與晉王朝多有交戰,因此有大批被俘晉軍將領投降,李雄給予這些晉將極高的禮遇,而這些舊臣降將也在成漢政權中謀取了一官半職,成為這個執政聯盟中的重要一員。比如朱提太守李釗,李雄欣然接受了他的投降,其待遇甚厚,“朝遷儀式, 喪紀之禮, 皆決于釗”,儼然是任以為近側重臣;李雄命堂弟李壽南征,攻占數郡,晉廷的寧州刺史尹奉投降,李雄大赦寧州軍民,此舉使李雄得到了南中漢人豪族的支持,也使許多如尹奉這樣的漢族投誠官員為成漢效力。

3.采取合理政策。成漢另一個緩和主客矛盾、謀取地方支持的舉措就是“簡刑約法(見《晉書·卷一百二十·載記第二十一》:“雄性寬厚,簡刑約法,甚有名稱。”)”和積極施治。李雄在國內興辦學校,逐步恢復被戰亂破壞的蜀地文教事業;此外李雄統治時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其賦男丁歲谷三斛,女丁半之,戶調絹不過數丈,綿數兩”,并且“事少役稀”,此政策推行的結果就是“百姓富貴,閭門不閉,無相侵盜”。雖然成漢一直存在嚴重的土地兼并和地租剝削問題,以至于出現了富貴的地主階級可以廣占荒地,而貧困的底層農民則無地可種只能去富裕的地主那里租買農地的局面,但總的來說成漢的田稅和戶調在當時與其他政權相比要輕得多,且巴蜀遠離中原戰亂,百姓生活總體上比較富足,基本上可以安居樂業,故而當地百姓對成漢政權和巴氐流民的敵意自然不似之前那么嚴重,昔日的主客矛盾也就慢慢緩和了。

圖2 成漢帝王世系表(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而說到“簡刑約法”,則在建立政權之前就已經開始施行,李雄在剛任成都王時,就宣布“大赦境內”,并且廢除晉王朝的舊法重新與蜀民約法七章。史書上沒有記載李雄“約法七章”的具體內容,不過,想來應該是效仿當年漢高祖劉邦與關中百姓的約法三章,其針對蜀地百姓訂立的一些緩和矛盾、肅正風紀的臨時性措施,與劉邦當年整頓軍紀以贏取民心一樣,是為了在整頓巴氐流民風紀的同時贏得蜀地土著漢民的支持。而不論是“輕徭薄賦”還是“簡刑約法”,都有效緩和了矛盾,且穩固了國內局勢,鞏固了成漢政權。

通過拉攏當地士族,吸納降將舊臣,以及采取各項緩和矛盾、贏取民心的積極政策,成漢政權得以日漸穩固,與此同時,隨著巴氐流民與漢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漢人和巴氐人得以同朝為官,一起為國出力,一個氐漢士族的執政聯盟也就慢慢成形并且固化。

成漢政權“華化”的深入與成形

自我認同的變化

成漢是巴氐流民建立的一個割據政權,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李雄在成都稱帝建邦,宣告建立了一個脫離中原王朝的獨立政權,并且“除晉法”,改稅制,盡力構建一個與西晉政權截然不同的嶄新面貌。許多脫離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政權最初都與成漢初建時一樣,構建自己的獨立性,盡力消除中原王朝對此地留下的影響,如建立后金的努爾哈赤直接宣布他對明王朝有“七大恨”(見《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五天命元年正月至三年十二月》:“壬寅巳刻,上率步騎兵兩萬征明。臨行,書七大恨告天。”),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并在他稱汗后也與明一直有戰爭。李特父子在建立政權前后與晉軍交戰,擊敗來討伐的官軍,并且占據了多個原屬晉廷的郡縣。

但是成漢政權對晉王朝和中原文化的態度與歷史上其他一些民族政權非常不同。從言論來看,許多異族的君主在割據自立后對晉室、晉人有著深深的仇恨,對晉王朝沒有任何認同感,并且強調自己異族的身份以與晉人劃清界限,同時期的少數民族君主如劉淵就曾說:“夫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顧惟德所授耳……雖然,晉人未必同我。”他的部下劉宣甚至直言不諱地說:“晉為無道,奴隸御我”。不過除了同晉王朝劃清界限之外,為了贏得漢人民心,他們的部分言論也表現出了一些對漢文化的認同,也就是在表明他們不是不認同漢文化,只是不認同晉王朝。劉淵就曾經以漢室外甥自稱,并借此取“漢”之名自立漢王;后趙皇帝石勒也曾自詡“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擬乎”。

諸如此類,不論是上攀漢室,還是貶損晉室,實際上都是一種宣揚自身正統性的手段。但李雄似乎沒有這種需求,至少從史料上看,李雄并沒有發表過渴望一統天下、推翻晉室的言論,相反,《晉書》等史料都顯示出李雄對晉室的關切和示好,也就是所謂“雅譚”。

據記載,當時割據涼州的張駿曾給李雄修書一封,“勸去尊號,稱藩于晉”,意思是讓李雄去帝號,以臣禮事晉,做晉室名義上的藩臣。張駿是當時割據西涼之地的諸侯,兵強馬壯,頗具實力,但是他仍在名義上臣服晉朝,接受晉朝賜予的官職,一直使用晉朝的年號,并且只以涼州牧、西平郡公自居。

李雄這樣野心勃勃的君主按道理是不會輕易向晉室低頭示好的,不過,《晉書》中記載在李雄給張駿的答復信里他表示自己“吾過為士大夫所推,然本無心于帝王也”,即表示自己非常理解張駿的想法,正如李雄自己所說,“進思為晉室元功之臣,退思共為守藩之將”;此外在晉軍出兵巴郡附近時,李雄還說道,“吾嘗慮石勒跋扈,侵逼瑯邪,以為耿耿。不圖乃能舉兵,使人欣然”,儼然一副“憂國憂君的忠臣”形象。不過據考證,李雄和張駿進行通信的這段時間正好是李雄派遣李壽對寧州進行征討的時期,成漢與晉朝還在進行戰爭,因此這封信中李雄所說的話并不是其真心話,當時的他也并不是真的心向晉朝,“在成、晉戰爭中, 上引李雄之語 (‘本無心于帝王也‘進思共為晉室元功之臣) 僅為外交辭令, 并非表明其愿意去尊號、稱藩于晉。”

但與其他少數民族獨立政權領袖不相同的是,李雄類似的言論在史料中的記載有很多。《晉書》中又記載,張駿派使臣張淳面見李雄的時候,李雄對張淳說道:“我乃祖乃父亦是晉臣,往與六郡避難此地,為同盟所推,遂有今日。瑯邪若能中興大晉于中夏,亦當率眾輔之。”

這個“瑯邪”指的就是建康的東晉政權,晉元帝稱帝前的封號為瑯琊王,李雄以“瑯邪”相稱而不是以晉帝或天子等稱之,說明他心里并不認可這個政權,他的言外之意是,如果東晉實現了克復中原的大業,他或許有可能率眾投效。李雄如果真的忠誠于晉室,他也不會登基稱帝,這些言論顯然只是說辭。雖說是說辭,但這種說辭卻很頻繁地被李雄使用,這一點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領袖的言論有很大不同,李雄也沒有表露過他想要逐鹿中原,取晉王朝而代之類似的想法。

李壽奪位之后,這種認同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李壽舉用蜀地漢人士族龔壯、譙秀等為官,其中龔壯在李壽奪位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壽利用一些對李雄心懷不滿的漢人士族,在起事前就與諸多漢臣“共謀據成都,稱藩歸順”,這個“稱藩歸順”指的是對晉王朝臣服。

李壽稱帝之后,遭遇天災,龔壯就諫言說李壽先前“大義滅親”,欲對晉室“舉國稱藩”,乃是“天應人悅”的好事,而現在李壽背棄了當初的盟誓,“而今久不變,天下之人誰復分明知陛下本心者哉”,龔壯力勸李壽遵守先前的盟誓,東向稱臣,“結援吳會,以親天子,彼必崇重,封國歷世”,雖然是“降階一等”,但是“永為靈德,宗廟相承,福祉無窮”,此外巴西郡的解思明也曾對李壽說過:“數年天子,孰與百世諸侯!”對龔壯、解思明等人的“犯上”,李壽雖然“不悅”,但是都沒有予以追究,到李壽統治后期,這種呼聲愈發高漲,而李壽也對此愈發憤怒,如越嶲的李演上表勸李壽“歸正返本,釋帝稱王”,則直接被李壽處死。李壽不愿意歸附晉朝的顧慮在《華陽國志》中有所記載,即“壽以為附晉,晉當以兵威,故不能自斷”,指李壽害怕“附晉”以后失去自主權,而這儼然是統治階級內部主權爭奪的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此外,李壽統治時期頻繁出現漢臣勸諫其向晉稱藩的情況,也說明此時漢族官吏已大量充斥在成漢的統治集團內部。李壽雖然是巴氐人,但自身已與漢族諸侯沒有太大差異,他對中原王朝的不認同只是政治層面上的,而不是民族層面上的。

宗教紐帶的捆綁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起源于漢代。當時道教的信眾主要還是中原的漢人,且流派眾多。東漢末年,由于“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之孫張魯在漢中及關隴一帶割據,所以生活在略陽郡的巴氐流民就接觸到了道教,并由此吸納了眾多教徒;張魯割據的漢中距離巴蜀甚近,后劉備又于漢建安二十四年征服漢中,在此諸侯紛爭之際,“天師道”也由漢中傳入巴蜀,并且發展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宗教勢力。

由于天師道傳播范圍的擴大以及其傳播速度之快,巴氐人也開始接觸這個宗教。李氏家族與道教也早有聯系,《華陽國志》中就曾記述道術士劉化評價李雄是“天資奇異,終為人主”,當時李氏家族仍在關隴之地,尚未南遷,能與道術士相識且能夠得到其褒獎,說明李氏家族與道教早有接觸。等到李雄父子入主巴蜀,道教信眾已經成為兩川不可小覷的勢力,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占據青城山并且擁有武裝力量的范長生。李雄儼然很重視范長生的地位和影響,據載他抵達巴蜀時還曾意欲推范長生為君,為長生所拒。李雄推舉范長生的真實意圖已經不得而知,比如任乃強先生就認為李雄推賢的根本原因是李雄個人受到了范長生基于太平道的平等自治思想的影響。

故李雄稱成都王之后,就立刻以范長生為丞相,并且在范長生來成都時,李雄“雄迎之于門,執版延接”,極盡禮遇。李雄對范長生的推崇和重用,除了拉攏士族的原因外,宗教方面的原因也是必不可少的。巴氐人早在隴西時就接觸了道教,并且有不少族民都成為教徒;而蜀地漢人教眾多,似范長生這樣的宗教領袖都擁有自己的部曲。到西晉末年,道教儼然已經是一個跨民族宗教了,因此推崇道教、重用宗教領袖,是鞏固政權非常重要的一環,而范李兩方的政治聯合也如陳寅恪所言,實是出于宗教原因。

道教雖然是漢族創立的宗教,但此時儼然已經超出了單一民族宗教的范疇,變成了跨民族的信仰紐帶。由于信奉同一宗教,巴氐人和當地漢人的關系自然就變得更加密切,兩方的交流也因此加深,共同的宗教信仰也間接加快了巴氐人的“華化”進程。

完全“華化”的成型

政治體制的變化。李雄父子在立業之初,雖然在各項制度和文化民俗上已經有了“華化”的萌芽,但從其初期授官、選才以及立儲等方面來看,頗有照貓畫虎之意。而上述這些政治體制問題也在成漢政權的不斷發展中得到改進,越來越趨向于中原漢人王朝的體制。

如在選才問題上,李雄時期多以征召和直選進行官員選拔,沒有絕對標準。而到了李壽時期,雖然依舊沒有形成絕對體系,但是已經開始模仿中原王朝,開辦太學,從太學生里選拔熟知儒經的儒生來擔任官吏,這說明這一時期在用人制度上產生了變化;在立儲問題上,最初成漢立儲沒有定法,李雄因喜愛養子李班便立其為太子,為此還引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而到了李壽時期,李壽立長子李勢為世子,李勢雖是庶子,但李壽嫡妻閻氏無后,便收養了李勢,也可認為是嫡長子,后來李勢即位,其弟李廣因李勢沒有兒子,欲求“皇太弟”之位,反而招致殺身之禍,由此或可看出,到了成漢后期,已經開始逐漸確立“父死子繼”和嫡長子繼承制的繼承制度,這種繼承制度來自中原王朝的宗法制。

民俗文化的變化。巴氐人原本有自己的語言和風俗。在關隴生活時期,由于其長期與漢人雜居,也學會了使用漢語,并改漢姓漢名,比如李氏家族就改用漢姓李氏,還學漢人一樣取字號;此外,在婚喪嫁娶等方面巴氐人也不斷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婚姻備六禮。知書疏”,但當時巴氐人仍保留著自己的一些舊俗,還在經常使用巴氐語。

等到巴氐人遷居蜀地后,四處散居,進而逐漸失去了語言環境,漢語成為絕對的溝通工具,其從語言上就已經開始“華化”;巴氐人入蜀之前,顛沛流離,形成“巴氐流民”,他們原本是“種黨勁勇”的彪悍之族,但入蜀后,巴氐人開始與蜀地的漢民一起耕作勞動,雜居生活,除了語言環境發生變化外,民風上勢必也會慢慢改變。在這種生活環境下,巴氐人以往的勇武彪悍之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農耕民族的溫和習氣;此外,成漢統治集團大力推廣儒學,如李壽時期就曾“廣太學”,大興文教事業,儒學在成漢的弘揚加快了巴氐人民風的改變。

3.民族心理的改變。成漢政權是以武力起家的,流民暴動期間還帶有明顯的“野蠻習氣”,如李特曾允許部眾在成都縱情搶掠,李雄也曾誅殺三千壯士,掠婦女千人前往成都。但是成漢政權逐漸鞏固后,歷代統治者不再單純追求以武治國,反而開始崇尚文教興國,如李雄建立政權后就開始廣施文教,隨后即位的李班據說“好學愛士”;李雄之子李期“聰慧好學, 弱冠能屬文”;李壽除了開設太學外,自己本人也是“敏而好學,雅量豁然,少尚禮容”。至少據此來看,成漢的統治者已經與中原崇儒的君王并無兩樣,如李期、李壽儼然已經有一股儒生士人之風,看不到絲毫“蠻夷之色”。

成漢的統治集團接受了儒學并將其舉國推廣,在文化認同上與信奉儒家文化的漢人之間的差異也逐漸消弭。并且從史料來看,其他異族政權的民族矛盾非常激烈,但諸如后趙石勒“屠漢”和冉閔“殺胡令”等這類極端的民族沖突在關于成漢的記載中卻很難看到,相反成漢作為一個氐漢地主階級聯盟,彼此之間不僅鮮有矛盾,甚至還共存共生,民族間存在的對立和差異被逐漸淡化,用人選官也不看族屬,只看個人才能。換言之,氐漢兩族由于長期共存已經慢慢形成了一個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部不論氐漢都是一體,這個共同體就是氐漢地主階級的聯盟——成漢政權。晉永和三年(347),晉大將軍桓溫西征,李勢戰敗投降,“得禮同劉禪”,且李勢降表中自稱“略陽李勢”,也絲毫未提及民族之別,晉室也未以蠻夷視之,而是封爵遷居,待遇甚厚。這說明到成漢政權滅亡之際,“華化”進程已經基本完成,巴氐人與當時的漢人已無明顯差異。

成漢滅亡后,已經“華化”的巴氐人歸于晉廷的統治下,他們逐漸認同自己與漢人的互通關系,氐漢差別越來越小。隨著時間的推移,巴氐人與漢民族長期交往、交流和交融,最終徹底實現了華化。

成漢政權的建立與發展為巴氐人“華化”的進程提供了機遇,在短短四十多年的時間里,巴氐人“發生急劇變化,政治、經濟、文化上與漢族無大區別。幾十年的成就勝過過去幾百年”。成漢作為氐漢的民族執政聯盟,實際上也是一次構建民族共同體的嘗試。成漢政權的華化進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常璩.華陽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房喬.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催鴻.十六國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37.

[4]聶溦萌,羅新,華喆.十六國春秋輯補[M].北京:中華書局,2020.

[5]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6.

[6]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7]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9]鄭玄,賈公彥.周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陳寅恪.金明館業稿初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15.

[11]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2]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3]楊偉立.成漢史略[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

[14]劉揚.淺析成漢的漢化[J].宜賓學院學報,2007(05):97-99.

[15]蔣立松.中國西南地區民族關系基礎結構及影響因素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4.

[16]程剛.巴氐人的起源與成漢政權的建立[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4):51-53.

[17]歐燕.氐族:歷經千年風霜[J].中國民族教育,2019(10):61-64.

[18]趙晨韻.成漢的政權建設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19]任藝.成漢國史初探[D].西安:西北大學,2018.

[20]王晴晴.論成漢政權及其民族關系[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5):24-26.

[21]馮渝杰.成漢政權的“漢家”認同與宗教烏托邦實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03):49-59.

[22]唐長孺.范長生與巴氐據蜀的關系[J].歷史研究,1954(04):115-121.

[23]段玉明.范長生與巴氐據蜀關系再探[J].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89(03):79-85.

[24]唐明邦.范長生的易學思想[J].宗教學研究,2001(04):9-13+40+143.

【作者簡介】張錦恒(1998—),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史、西南民族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九九香蕉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 欧美精品1区|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a毛片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二区|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综合|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精品xxx|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国产网站免费看|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久久9966精品国产免费|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国产主播喷水|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成人亚洲国产|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伊人色在线视频| 无码人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色综合五月婷婷|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欧美激情伊人|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