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衡 沙良杰 黃可沁



蘇州地處長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區,自然資源中山丘、湖泊比較多。蘇州旅游地學資源分屬地質遺跡資源的6大類,7種類型以及9個亞類,分別為吳中區三山島古動物化石產地與古人類文化遺址、太湖石、昆石、蘇州市天平山花崗巖、西山林屋洞、虎丘古火山、太湖、西山推覆構造和常熟虞山。蘇州旅游地學資源根據地理位置分為蘇州太湖西山旅游地學資源集中區和蘇州市區—常熟—昆山資源旅游地學資源集中區。蘇州旅游地學資源類型豐富、科研價值與觀賞價值突出,孕育出了獨特的地方文化,也為后續地學旅游景點的規劃、保護與開發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蘇州位于長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區,自然景觀以湖水、山丘居多。山丘主要集中在蘇州城西部,太湖位于蘇州西南部,天然形成了天平山、穹窿山、靈巖山、太湖東山、西山等風景名勝區,也孕育出地方風土人情、民俗民風、傳統觀念和宗教禮儀等社會文化。蘇州的地學資源作為特色的旅游資源,對其分布與特點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蘇州旅游地學資源分布
蘇州地處揚子板塊,依照華東地層區進行劃分,蘇州市地層屬江南地層分區?;鶐r出露較少,大都為鉆孔揭露,寒武系至第四系的地層在蘇州地區均有分布。蘇州市地處湖(州)—蘇(州)中斷束構造帶上,印支板塊的運動使該區褶皺成陸。
蘇州地區巖漿活動頻繁,燕山期巖漿巖分布較為廣泛,種類較多。主要分布在靈巖山、天平山、焦山、金山等地。
陳安澤和盧云亭依據自然風景資源成因類型將旅游地學資源劃分為2大組8類。尹澤生把與地質有關的景觀類型劃分為2大類與20個亞類。隨后,陳安澤為了使地質景觀類型在旅游應用中更加完善,又提出了4個大類、19個類型、52個亞類的分類方案。
蘇州旅游地學資源包括吳中區三山島古動物化石產地與古人類文化遺址、太湖石、昆石、蘇州市天平山花崗巖、蘇州市西山林屋洞、虎丘古火山、太湖、西山推覆構造和常熟虞山,共9個。根據目前國土資源部編制的最權威、使用最廣泛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將蘇州旅游地學資源分為6個大類、7個類型與9個亞類(如表1)。
首先,從總體來講,蘇州地質遺跡存在以下特點:蘇州地質遺跡分屬于6個大類,7種類型,9個亞類。大類分屬古生物大類、礦物與礦床大類、地貌景觀大類、水體景觀大類、地質構造大類以及環境地質遺跡景觀大類;亞類分別為古脊椎動物、典型礦物巖石產地、花崗巖地貌、碳酸鹽地貌、火山碎屑堆積地貌景觀、湖泊景觀、區域大型構造、中小型構造和山體崩塌遺跡景觀。其次,文中按照地理位置將蘇州旅游地學資源劃分為兩個區,分別為蘇州太湖西山集中區和蘇州市區—常熟—昆山集中區(如表2)??傮w來看,蘇州地區的旅游地學資源數量雖不多但是類型豐富,區域特色明顯。蘇州地質遺跡的科研價值與觀賞價值均較為突出,其中太湖西山不僅觀賞價值高且具有重大科研價值,太湖的成因、富Nb-Ta花崗巖等問題依舊是地質學界研究的熱點,而如西山推覆構造、花崗巖地貌景觀和山水景觀也構成了蘇州地區獨特的旅游景觀資源。
蘇州太湖西山旅游地學資源集中區
太湖西山位于蘇州的西南方向,距蘇州市區約48千米,太湖面積約83平方千米,東西約15千米,南北約18千米。西山地區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其中不乏極具科研價值的地層、構造和古生物遺跡,地學旅游資源多樣,山、水、洞、石融為一體。其將地質遺跡的科學價值與蘇州的歷史人文價值融為一體,充分展現出蘇州旅游風景區的特色。
太湖西山地質遺跡區的地質遺跡點分述如下。
1.太湖西山推覆構造及地層
蘇州西山在大地構造上位于揚子準地臺下揚子臺褶帶的東南,屬不同類型推覆構造發育地區。燕山運動時期西山地層產生褶皺,地殼從西北向東南發生推覆,將原先位于底部的老地層如志留紀的茅山組逆推到較新的二疊紀、三疊紀地層之上。由此,出現西山島上由堅硬砂巖構成的縹緲峰,俗稱“飛來峰”。除了縹緲峰,太湖西山地區有很多以孤立的外來巖塊、小型移置體和圍繞太湖彎窿分布為特征的推覆構造產物。這些推覆體分布在園區當中,四周環山,谷深幽靜,山谷中的泉水、小型瀑布、水庫構成了山、水、湖一體的地質景觀。西山地區沉積相巖層的發育也非常典型,其中以海相沉積石灰巖“長興組”剖面最具標志性。“長興組”出現在西山樟樹園景區南側,發育為海洋沉積相的石灰巖。該處作為全球二疊系—三疊系“金釘子”剖面在太湖流域的唯一一處輔助剖面,是西山具有標識性的地質遺跡之一。
2.三山島
三山島舊石器和古脊椎動物化石遺址,是有關于古生物化石和古人類活動的遺址。三山島于1985年開始發掘,經勘察,從文化層當中發掘出大量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狀器、錐鉆等。總發掘面積36平方米。這一發現將太湖地區的人類歷史從新時期上溯至舊石器時代;同時三山島中還發現了距今2萬年的更新世的哺乳動物,包括棕熊、黑熊、虎、鹿、犀牛、豪豬等,因此三山島成了蘇州地區古生物大類地質科普旅游當中重要的一環。
3.林屋洞
林屋洞和林屋山景區以巖溶地貌為主要地質旅游特色。這里屬于碳酸鹽巖石地貌景觀,林屋山由晚石炭紀的石灰巖地層組成,林屋洞為石灰質天然溶洞,林屋洞是受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裂的控制、經地下水長期溶蝕而成。林屋洞當中的“平頂”是林屋洞的一大特點,這是由于地層產狀近于水平,同時在重力作用下巖層崩塌形成的,洞內頂平如屋,由此得名。
林屋洞內不發育石筍、石柱,這是因為林屋洞洞底低于太湖水面,洞內終年不涸,無法使碳酸鹽沉淀。洞內多石塹,多泉水。除林屋洞外,西山還有石佛洞、玄陽洞,分別發育在黃龍組灰巖和船山組石灰巖當中,洞附近發育了大量溶蝕溝、石柱、石芽,與周圍的林木相映成趣。
4.太湖石
太湖石,因產于太湖而得名。對于太湖石的成因,部分學者認為太湖石是由于巖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的碳酸鹽巖石;另一部分學者在太湖西山發現震裂錐,認為太湖石實際上屬于石灰巖經過破碎、熔融形成的擊變角礫巖。太湖石分為“旱太湖”和“水太湖”。“旱太湖”產于山地,是灰巖受酸性紅壤侵蝕或者角礫巖被湖水長期浸蝕而成,棱角粗獷;“水太湖”產于湖中,因灰巖長期經受水的溶蝕以及波浪的沖擊逐漸形成形狀各異的孔洞(俗稱子彈窩),對太湖石的評價可以歸結為十五個字,“瘦、皺、漏、透、秀、清、頑、丑、拙、怪、質、色、形、奇、雄”。
蘇州市區—常熟—昆山地質遺跡集中區
蘇州市區—常熟—昆山地質遺跡集中區主要包括蘇州天平山花崗巖地質地貌景觀、蘇州虎丘古火山、常熟虞山以及昆山昆石。
1.天平山花崗巖地質地貌景觀
花崗巖是指主要由石英、長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礦物(如角閃石)等構成的火成侵入巖。蘇州天平山花崗巖發育“峰林”地貌、球狀風化地貌以及滾石地貌等典型的地貌類型。天平山西南側的中粗粒鉀長花崗巖,沿節理的風化作用十分明顯,在風化過程中形成“孤峰”和“峰林”,部分被風化的石柱由于重力作用倒臥成石桌成為“風化桌”,球狀風化存在于金山之西、靈公山之東的鉀長花崗巖地區,該地區存在大量受到風化而蝕變成為球狀體的花崗巖。天平山部分花崗巖被風化成滾石在溝谷中形成滾石堆。天平山典型的花崗巖構造地貌為蘇州地學旅游景觀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2.虎丘古火山
虎丘古火山由侏羅紀火山碎屑巖構成。底部為紅色的流紋質火山角礫巖,向上依次為含礫凝灰巖,熔結凝灰巖、凝灰質砂巖、沉凝灰巖等?;⑶鸹鹕剿樾紟r由虎丘附近火山噴發產生的各種碎屑物質經過短距離搬運或沉積形成,江蘇省除蘇州虎丘古火山,還有無錫市陽山古火山、南京市方山古火山群以及鎮江北固山古火山。
3.虞山
虞山位于蘇州市北部,最高峰為望海墩,海拔261米。虞山為揚子板塊當中由于斷塊上升形成的單面山,是長江三角洲平原延伸最長、海拔最高的山脈。虞山沉積構造類型多樣,主要出露的地層有志留紀的茅山組、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觀山組、擂鼓臺組、晚更新世下蜀組。虞山中斷裂構造景觀發育,主要由北西向、近南北向、北東向、近東西向等斷裂構造,造就了其“雄、險、奇”的地質奇觀。古地震與崩塌等地質災害遺跡也遍布虞山,其遺跡景觀誘人,巨石造型奇特,姿態萬千。大量浪蝕遺跡見證了常熟地區地層的變化過程。
4.昆山昆石
因產于江蘇昆山玉峰山而得名。石質為白云巖,是距今5億年前寒武紀海相環境的產物,是由于地殼運動,富含硅的火山熔巖從海底噴發,浸入玉峰山裂縫冷卻后形成的。白色多竅是昆山石佳品的最基本特征,又叫玲瓏石。昆石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為“昆山三寶”之首,與靈璧石、太湖石、英石同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石。它清、雅、奇、妙,是室內裝飾、案頭清供的佳品,在賞石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蘇州的旅游地學資源分別有吳中區三山島古動物化石產地與古人類文化遺址、太湖石、昆石、蘇州市天平山花崗巖、蘇州市西山林屋洞、虎丘古火山、太湖、西山推覆構造和常熟虞山。蘇州旅游地學資源分屬6個大類,7種類型,9個亞類。大類分為古生物大類、礦物與礦床大類、地貌景觀大類、水體景觀大類、地質構造大類以及環境地質遺跡景觀大類。按地理位置將蘇州旅游地學資源劃分為蘇州太湖西山資源集中區和蘇州市區—常熟—昆山資源集中區域??梢娞K州地質遺跡類型豐富,區域特色明顯,觀賞價值突出,科研價值也很大。
參考文獻
[1]黃鐘瑾,徐鳴潔,胡德昭,等.太湖穹窿中逆—逆沖斷層及外圍的推覆構造[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01):124-132.
[2]秦伯強,胡維平,陳偉民.太湖水環境演化過程與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Tian E,Xie L,Wang R,Duan,et al. Mineralogical constraints on Nb-Ta fractionation in Early Cretaceous A-type granites from the Suzhou pluton, SE China[J].Lithos,2021(04):106-286.
[4]陳安澤,盧云亭.旅游地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5]尹澤生,陳田,牛亞菲,等.旅游資源調查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J].旅游學刊,2006(01):14-18.
[6]陳安澤,盧云亭,陳兆錦.旅游地學的理論與實踐——旅游地學論文集第三集[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7]國土資源部.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R/OL].(2010.-06-12)[2022-8-22].https://www.mnr.gov.cn/gk/bzgf/201006/t20100630_1971763.html.
[8]王鶴年,錢漢東,陳旸,等.蘇州西山震裂錐:太湖沖擊坑又一新證據[J].高校地質學報,2019,25(01):58-67.
[9]鄒松梅.江蘇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簡介[J].地質學刊,2003,27(01):57-59.
[10]陳安澤.旅游地學大辭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雙創博士”項目“蘇州地區花崗巖成因及在地學旅游的應用”(項目編號:JSSCBS20210805);2020年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院級一般項目(社科類)“石灰巖礦山廢棄地開發式綜合開發綜合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蘇盱眙地區為例”(項目編號:YJ-SK2006)。
【作者簡介】郭劍衡(1992—),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地學旅游;沙良杰(1991—),男,碩士,研究方向:工業旅游、地學旅游;黃可沁(2002—),女,大專在讀,研究方向:地學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