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編版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增加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樣的精心編排體現了語文課程的重要使命——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同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注重讓學生通過語文課堂具備高尚品格,發展綜合能力。這兩方面的變革推動著語文課堂的改革創新,而小學低學段的語文教學也要把握時代脈搏、承載時代責任,積極打造充滿文化靈性的課堂,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涵養品性、積淀文化、發展能力。文章從“地方文化讓文本教學言之有物”“地方文化讓口語表達言之有理”“地方文化讓習作教學素材豐富”“地方文化讓中國原創繪本教學更具特點”“地方文化讓綜合實踐活動更顯魅力”五大方面進行經驗介紹,旨在通過交流探討為小學語文課堂與文化資源的融合找到“契合點”。
關鍵詞:地方文化資源;核心素養;小學低學段;中國原創繪本;綜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25-0022-03
引? 言
地方本土文化就像一處豐富的文化寶藏。語文教師要“用心課內,放眼課外”,善于挖掘并合理運用地方文化資源,將小學語文課堂和優秀地方文化進行巧妙結合,構建體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筆者以亳州文化為例,將自己近年來的嘗試一一列舉,以期和一線語文教師交流分享。
一、地方文化讓文本教學言之有物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1]。
小學低學段學生作為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人,由于其年齡、閱歷、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受不深刻、理解能力也不強。亳州文化燦若星辰,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文化資源,幫助學生感受課堂內容之豐富、領略亳州文化之獨特、感受中華文化之淵博。
例如,《中國美食》是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識字單元的一篇很有文化特色的課文,課文采用文圖結合的形式將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展現在學生眼前,勾起了學生的“食欲”,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體會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是一種獨特的地域飲食文化,而所有美食的集中展現又體現了整個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為了使這頓文化大餐“錦上添花”,筆者在拓展延伸環節,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讓你選擇一道家鄉美食供大家品嘗,你會選擇哪一道呢?”這個問題難不倒這群美食小達人們,“香酥美味的牛肉饃、酥脆可口的油酥燒餅、回族小吃麻花與鍋盔、濃郁醇香的古井貢……”緊接著,筆者利用課件展示亳州美食,引導學生用家鄉方言說出推薦理由或是給它“打個廣告”,一時間課堂如“炸鍋”一般:“好吃類麻花,吃類笑哈哈”“牛肉饃,給啥都不換”“油酥燒餅,咬一口停不下來”……
在語文文本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亳州本土文化,讓學生將視線從課本內轉移到課本外,延伸到這片人杰地靈、文化繁盛之地。這樣的融合方式能幫助學生從小關注地方文化大餐,細細品嘗、美美回味、深深銘記。
二、地方文化讓口語表達言之有理
語文教學要體現綜合性與實踐性。在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過程中,教師可以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實際、關注亳州本土文化,交流分享,提高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2]。
例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識字單元有一篇民謠《傳統節日》,這首朗朗上口的民謠展現了中國傳統節日的風土人情。在課文講解時,筆者以“熱鬧”二字入手,拋出問題:“同學們,誰來講講‘熱鬧二字的識字方法?”
“說文解字”是學生的拿手活,學生很快就打開了話匣子。有的學生說一到節日時分,看看咱亳州的街市,人挨人、人擠人,出了很多汗,所以熱是四點底;有的學生認為每當節日的時候,大家走出家門去街市逛一逛,這就是“鬧”,人們都在街市上玩,就是“熱鬧”……
隨后,筆者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傳統節日的風俗,引導學生結合生活想一想、說一說:“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我們亳州有哪些讓你難忘的節日風俗?”學生會反饋春節的花戲樓廟會、清明節姥姥送的柳條串燒餅、元宵節的燈會等。地方文化打開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話匣子”,讓學生的口語表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留心積累,讓文化的氣息縈繞在每一節口語表達的課堂上。
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亳州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其深厚博大的文化資源應慢慢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透過語文課堂能夠浸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將日常的點滴經歷慢慢積累內化,并逐漸學會運用,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及文字運用能力。
三、地方文化讓習作教學素材豐富
三年級的學生剛剛邁入習作的世界,還是懵懵懂懂的,雖然可以架構作文的框架,但是作文內容略顯單薄。而地方文化猶如一個萬花筒,打開了學生的眼界,讓學生的語言變得豐滿起來,也讓學生的習作變得豐富起來。地方文化已經悄悄融進了學生的心里,只是學生還不能夠運用自如。換言之,學生還不懂得巧用生活閱歷豐富自己的文章內容,讓語言變得生動、靈巧。
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導語要求觀察身邊事物或者場景,引導學生把最近觀察時印象最深的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寫下來。在上課之初,筆者引導學生從身邊事物落筆。為了幫助學生鎖定觀察目標、學習觀察順序和寫作手法,筆者出示習作例文《我愛故鄉的楊梅》,引導學生了解觀察對象可以從家鄉常見的事物中挑選,了解從身邊事物出發、從家鄉的事物著手,只要用心觀察、細細感悟,就可以寫出精彩的作品。有些學生對家鄉的美食牛肉饃感興趣,筆者便引導學生學習習作例文《我愛故鄉的楊梅》中作者描寫楊梅時的寫作手法,即通過細心觀察,從楊梅的形、色、味具體描寫楊梅果,課下觀察牛肉饃的外形、味道等,讓學生在寫作時言之有物。
又如,在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練習《這兒真美》中,學生在寫景方面沒有抓手,不知道如何進行景物的選擇。此時,筆者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去過的美麗地方。由于學生對整體地方環境有很深的影響,因此筆者適時地引導能輕松地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身邊的風景上,如南湖公園、林擁城、花戲樓等就成了學生筆下描述的對象。
地方文化猶如饕餮大餐一般,為學生帶來了奇妙又深刻的人生閱歷,推動著學生習作能力的穩步提升,讓學生的作文里閃動著文化的影子、充滿生活的氣息。
四、地方文化讓繪本教學更具特點
兒童文學作家李學斌曾說:“文化是化在我們血脈當中的一種元素,我們中國人的說話方式、思維方式,整體的表達方式,都和外國是不一樣的。因此,中國的文化繪本,能夠把中國孩子的童年表達出來,這是一種很好的表達中國文化的方式。”[3]
近年來,中國原創繪本以其自身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文學視野逐步被廣大讀者認可。這些優秀的文化繪本凝結了中國的深厚文化底蘊,為小學低學段的學生提供了文化的養分。在繪本教學中,筆者嘗試引導學生聯系當地的生活習慣及自身的生活實際,暢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例如,《團圓》是一本將民族傳統文化、現代生活內涵、兒童心理情感有機地融為一體的優質繪本,其畫風與語言自然質樸,細膩地勾勒了三歲女孩毛毛在春節和父母一起過年的平凡經歷,在書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當筆者把這本繪本帶到課堂上的時候,學生安靜、若有所思地看著書中的“自己”。
當筆者問學生:“我們在過春節的時候,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會發生怎樣讓人覺得溫馨幸福的事呢?”在學生的反饋中,筆者能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風俗的差異及生活經歷的差別。有的學生講述自己和爸爸媽媽在年三十包餃子的故事;有的學生分享自己和父母置辦年貨的經歷;有的學生介紹自己收紅包的趣事……繪本課堂體現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展示了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運用,還體現了學生的創造性與綜合實踐能力。
《一園青菜成了精》《荷花鎮的早市》《這就是二
十四節氣》《小石獅》等中國原創繪本,是筆者近兩年在小學低學段語文課堂中的教學嘗試,能夠讓學生透過繪本接受文化對心靈的浸潤。這些繪本開闊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叩響了學生擁抱文化的大門。中國原創繪本讓小學低學段學生容易發現書中隱藏的文化美,也能夠讓學生透過繪本發散思維,創造更美作品。
五、地方文化讓綜合實踐活動更顯魅力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師要設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啟發學生善于利用身邊的文化資源,學會觀察、善于運用,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亳州是一座人杰地靈、文化厚重的古都。在這里,老子、莊子的思想熠熠生輝;曹操、木蘭的氣概英勇不凡;曹植、曹丕的才華卓爾不凡;華佗的智慧流傳千古……這里的藝術瑰寶花戲樓、地下長城曹操運兵道、名人故居華祖庵、風景秀麗渦河兩岸、綠色青蔥林擁城等,無不展現亳州濃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根基。
在二年級下學期時,筆者引導學生開展了一次“夜游亳州老街”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由于亳州文化旅游的大力發展,晚上的亳州老街非常值得游玩、觀賞。在課堂上,筆者展示了亳州老城區八步六條街的圖片,以及重點的地標建筑圖片,但并未說明這些建筑的名稱。筆者要求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和父母一起手繪路線圖,然后和父母一起邊游玩邊搜集這些標志性建筑的名稱及坐落的街道名稱,并把這些建筑大門上的對聯抄寫下來,在下次語文課堂交流分享所見、所得、所思、所想。
在三年級上學期時,隨著學生文化閱歷的積淀和古詩詞的積累,筆者為學生設計了“飛花令”的活動,
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本次“飛花令”以風、月、花、中藥材為主題,在這四個主題中,風、月、花都是日常學習中常見的古詩句,但是中藥材卻在日常學習中鮮少遇到。
亳州作為華佗故里、藥材之鄉,是中國最大的中藥材交易中心。“藥味兒”彌漫在亳州人的日常生活中,無論中藥材交易大廳,還是城市展廳、華祖庵等,
都能看到藥材的身影。此外,流傳千古的古詩詞中也有著藥材的身影。為了加深學生對中藥材文化的感受和體驗,筆者以中藥材作為“飛花令”主題,幫助學生在積累古詩詞的同時,增強對地方文化的喜愛之情。
在“飛花令”活動進行到中藥材這一環節時,筆者展示一幅芍藥圖并介紹了清代詩人劉開的《城東關芍藥歌》:“小黃城外芍藥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透過這幅圖和這首詩讓學生了解亳州文化,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文化氛圍。接著,學生的“話匣子”被打開了,一句句和中藥材相關的古詩在課堂上大放光彩,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次“飛花令”活動中綻放,傳統文化的渲染讓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起來。
基于亳州深厚獨特的地域文化,筆者先后設計并開展了“我是小導游”“尋找寫給亳州的詩句”“畫亳州 話亳州”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隨著一場場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文化的氣息漸漸濃郁,學生的精神世界也變得豐富起來。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能力的鍛煉,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傳統文化也悄無聲息地融入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增強了班級的文化氛圍并影響了家庭的文化氛圍。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地方文化的融合,既幫助學生拓寬了文化視野、感受了文化魅力,推動了學生對文化深入理解和傳承,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
結? 語
“文化讓靈魂散發香氣”,一線教師要多途徑運用地方優秀文化資源,用心設計充滿文化氣息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拓寬視野,塑造健康人格。通過積淀增強文化底蘊,發展思維,提高審美能力,讓學生在充滿文化浸潤的語文學習歷程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王璐.中國原創繪本運用于小學低學段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9.
丁智霞.小學語文教學可適當補充地域文化[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11(05):45.
梁麗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劉慧(1982.3-),女,安徽亳州人,任教于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學院附屬學校,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