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對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小學音樂教師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和提升的主動選擇。音樂教師要進一步重視核心素養視角下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和探索,更好地把握培養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規律和對策,使學生更好地發展和提升。文章就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對策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讓教師更好地把握核心素養視角下音樂課程有效教學的基本規律,幫助學生成長。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音樂;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25-0079-03
引? 言
隨著人們對現代教育理念中素質、能力、意識等要素的深入解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受到了更多教育工作者及學生家長的關注和重視。要使核心素養不成為空泛的理論概念,教師就要將對學生的素質培養真正地落到實處。小學音樂學科教學活動開展的價值不單單在于讓學生學會幾首歌曲,而在于教師通過更深層次的音樂教學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對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實踐已經由教學形式改革深入為細化教學目標、升級教學模式、重視教學主體的改革。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將傳統“先教授后學習”轉變為“先學習后教授”,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其一,貫徹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持續推進,《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要積極地將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貫徹落實到音樂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模塊,制訂合理的核心素養培養規劃,并明確每個階段的培養目標和策略。因此,探索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的對策和方法,是小學音樂教師貫徹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要求的基本依托和載體,有助于教師沿著正確的教育教學方向實施音樂教學[1]。
其二,優化課堂教學的主動選擇。經過觀察筆者發現,當前音樂課程教學中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很多問題,如被動灌輸、滿堂說教等,導致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實施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而通過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研究,教師可以對當前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瓶頸因素進行分析,并探索解決的方法和策略。例如,針對課堂被動灌輸,教師可以引入合作學習法和分層教學法,改進音樂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
其三,落實素養培養的必然所在。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研究活動,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探索一條有效培養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路徑,掌握核心素養培養工作開展的規律和方法,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其四,促進學生不斷發展的途徑。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研究活動,是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基本依托和載體,同時也是促進每個學生更好發展的有效渠道。大體上來看,強化核心素養培養和促進學生不斷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教師只有積極強化核心素養的培養,才能讓學生得到不斷的發展。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基本原則
其一,目的性。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研究活動,其直接目的就是找到一條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和渠道,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因此,教師要遵循目的性原則,圍繞目的所在開展研究活動,更好地指導研究工作。
其二,服務性。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研究活動,其根本目的就是服務學生成長、服務學生提高和服務學生的終身發展。每一位小學音樂教師都要對此有清晰的認知和定位,在工作的開展和實施過程中遵循服務性原則,將服務學生發展、促進學生提升作為開展教學探索工作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也唯有如此,才能不違背教育教學初衷,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和提升。
其三,互動性。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研究活動,不是單個教師的事情,而是學校中每一位音樂教師的基本工作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遵循互動性原則,強化與經驗豐富的教師的互動和交流,在交流互動中總結和積累經驗,解決自身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突破瓶頸,拓寬培養視野,優化培養思路,更好地掌握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策略和有效方法。
其四,長期性。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研究活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應是每一位小學音樂教師長期的工作任務。因此,每一位小學音樂教師都要遵循長期性原則,制訂長期的核心素養培養工作探索規劃和目標,明確不同階段的探索重難點內容,并明確具體的方法和策略應用,分階段、分步驟、分梯度地推進核心素養培養工作的研究和探索,促進培養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教學具體對策
(一)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
學生在學習期間對所欣賞和學習的音樂作品的感知層次、程度,不僅關乎學生學習體驗,還對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發展有深刻影響。音樂感知能力特指學生對音樂元素——音調、節奏、情感等的感知能力,是一切音樂作品欣賞以及音樂知識學習的基礎。因此,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音樂作品自主欣賞活動,充分發揮自身學習潛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欣賞作品《我是人民的小騎兵》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欣賞作品《歌唱二小放牛郎》,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比較。通過比較,學生能夠逐漸提升對作品中音高、音色、節奏、力度等要素的感知能力,并能夠結合想象深刻理解音樂作品內涵,提高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另外,教師通過提出“這段音樂給你什么感覺?歌詞表達的意思是什么?”等問題,可以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聽,在聽的過程中有效提升鑒賞音樂作品的水準。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收獲中成長,在提升中獲得自信,在積極性與興趣提升中獲得音樂感知力,提升了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二)感受作品背景內涵,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審美能力是組成社會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培養和發展音樂審美能力,學生可以借助與音樂作品相關的事物,確定思考和欣賞的要點。例如,藝術表演能力是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者在一定音樂基礎知識了解的基礎上演唱音樂的能力。學生有能力欣賞而非單一通過唱歌形式表達審美,表達了當代人對新一代人才的音樂素養的更高要求。在音樂感知基礎上,讓學生有一定的音樂積累經驗,是提升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2]。
例如,在教學《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時,教師可以通過少數民族地區分布圖,以及各族人民身著民族服裝的照片等資料,使學生體會它們所表達的不同民族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創作意圖。教師可以此種方式讓學生感受作品的創作背景,感悟“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思想內涵。同時,教師還應考慮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需求,對本單元音樂作品進行延伸,讓學生課外隨機欣賞其他少數民族的歌曲。如此一來,學生就能結合歌詞、民族特點等要素,對音樂作品的韻律、表達的內涵進行多層次感受,實現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
(三)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不同于傳統的以接受為主的學習,自主學習能夠讓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是能夠發展學生自身實踐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學習。音樂自主學習包括“課程介紹知識了解”“基于興趣的音樂知識學習興趣的自主激發”以及“對于音樂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三個方面,主要體現在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層面。當前,小學生的音樂知識水平和鑒賞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增加曲譜知識,給學生提供更多獨立表達的機會,不斷提高其音樂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作品《森林水車》的過程中,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投入更多關注,并進行優化。首先,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已經有意識地讓主動記憶在音樂作品欣賞和記憶中占主導地位。因此,教師要更關注學生對歌詞的了解方面的學習體驗,給予學生更多自由,讓學生自主練習。同時,在每一個樂曲的欣賞過程中,學生能夠適應主題音樂的自主學習模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聆聽、學習、實踐過程中感受曲目中滲透的情緒,通過節奏感體會音樂表達情感的張力,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四)科學組織演唱活動,鍛煉學生音樂歌唱能力
音樂課堂如果不能體現學生的歌唱能力,就無法陶冶學生的情操,不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更不能鍛煉學生的歌唱能力。歌唱能力是反映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學生可以在課堂外應用課堂知識,運用已知的音樂作品發展自己的演唱能力。教師可以采用以聽為主、聽唱結合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音樂作品《真善美的小世界》,對小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教師可通過給予學生展示自己才藝的時間和舞臺,讓學生在課堂上提高表現能力,提升演唱意識,發展音樂歌唱能力。對于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而言,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評價,使其通過歌唱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提升其演唱信心。教師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給學生提供更多體現歌唱表達能力的機會與平臺,最終實現小學生歌唱能力的提升,有效促進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五)引導學生關注節奏,發展學生音樂表達能力
學生通過音樂作品欣賞,對作品中曲調的節奏感知鍛煉,可以提升自身對樂曲作品的欣賞程度,進而促進音樂表達能力發展,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得到有效培養。教師要綜合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讓學生對音樂知識有一定的積累和理解,幫助學生形成借助音樂表達感情或意境的意識及能力。
例如,在教學歌曲《我的中國心》的過程中,教師為了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提升學生情感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進行一定的音樂知識積累,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歌詞、曲調,關注詞意和曲目中的節奏。如此一來,在音樂作品賞析、學習、演唱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實現音樂表達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有效促進自身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六)鼓勵學生創新作品,提高學生音樂創新能力
有表達的需求,才會有創新的意向。音樂創作和創新,不但能夠在音樂上展現音樂愛好者和學習者的個人才華,而且能夠促進人們創造出多數人喜愛的音樂形式,提升學生的音樂創新意識及能力。由此可見,教師讓學生體驗創作的樂趣,讓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創作活動,也可以促進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音樂作品《長江我的家》期間,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練習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歌詞內容的選擇、節奏變化、速度變化等方面嘗試創新,給學生創新的機會和自由。
(七)積極構建線上空間,不斷拓展培養路徑
傳統的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往往在課堂的幾十分鐘進行,時間較短,渠道單一,不利于每個學生更好地發展和提升。為了解決小學音樂教學當前的問題,小學音樂教師應充分了解現狀,通過構建線上音樂課程學習空間來不斷拓展培養渠道和路徑,強化教學目標的落實和教學計劃的實施。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短視頻平臺構建線上學習空間,每天為學生制作和推送關于音樂學習的短視頻,并引導學生在家長的輔助下有選擇地觀看和學習,實現寓教于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成為空洞的理論概念,將素質教育目標落到實處。在此期間,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法起著關鍵作用。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需要始終以學生的實際音樂學科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為基礎,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起始,以挖掘學習潛力為途徑,活用教學方法,最終幫助學生實現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鐘荔燕.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4):54-55.
干雅雯.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之初探[J].黃河之聲,2019(16):129.
作者簡介:余劍華(1977.11-),女,福建武夷山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余慶小學,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