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芷
老人過世沒幾天,一個自稱是老人兒子的男子要求繼承遺產,而且只要存款,不要房子
事情發生在江蘇省無錫市,過世老人名叫曹法泉,生前居住在無錫市梁溪區揚名街道揚名居委會。老人去世的時候94歲,留下的財產有兩部分:一是將近30萬元現金,二是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價值大約200萬元。老人過世沒幾天,一個叫梁海儀的人出現了,自稱是曹法泉的兒子,要求繼承父親的遺產,而且只要存款,不要房子。而老人生前與揚名居委會簽有遺贈扶養協議,規定由居委會對老人生養死葬,老人去世后其名下財產歸居委會所有。居委會隨即起訴到法院要求繼承老人遺產。
2021年10月,法院對這起官司進行了公開審理。居委會當庭出示了遺贈扶養協議,并說明了情況。
曹法泉是無錫當地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無錫一家工廠工作過,之后遷到安徽生活。后來,他從安徽回到無錫老家務農,因為沒有房子,就建了一座簡易房,一直獨自生活。平時,他埋頭種地,話不多,幾十年來從沒看到他與親人來往。
后來,曹法泉年紀大了,干不動活了,再加上當地城鎮化,無地可種,他失去了經濟來源。居委會安排他到社區當了環衛工,讓他每月有了固定收入。“農轉非”后,他有了退休金。
平時,居委會對曹法泉的照顧都是小事,有兩件大事需要重點說一下。第一件,2005年恰逢當地拆遷,居委會給他分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解決了他的居住問題。第二件,是他的養老問題。2005年分房的時候,他身體不好,需要有人照顧,居委會想盡辦法為他尋找親人,找到了他的3個弟弟妹妹。遺憾的是,兄妹三人都不愿照顧他這個哥哥。無奈,在他親人的見證下,居委會和他簽了遺贈扶養協議:居委會給他養老,他百年之后的財產歸居委會所有。
從法律上講,居委會和曹法泉簽有協議,要求繼承他的遺產合理合法。那么,這個梁海儀和曹法泉真的是父子嗎?
在揚名居委會的要求下,梁海儀同意進行親子鑒定。鑒定結果表明:梁海儀的確是曹法泉的親生兒子。居委會的人很奇怪:這么多年,這個親生兒子躲哪兒去了?為什么現在才出現?
老人的兒子認為,老人的遺產由親生子女繼承是天經地義的事。居委會認為,他們與老人簽有遺贈扶養協議,并履行了生養死葬的義務,繼承老人遺產合乎情理和法理
對于居委會提出的疑問,梁海儀沒有回避,而是講述了曹法泉另外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
曹法泉到安徽生活的那段時間,結婚生了包括梁海儀在內的4個孩子,后來家庭生變,他和妻子離了婚。離婚后,他獨自回了無錫老家。梁海儀兄妹4人隨了母姓,與父親斷了聯系。
不過,即便梁海儀說的都是真的,居委會一方仍有疑問:小時候聯系不上父親也就算了,這么多年怎么都不來看望一下?對于這個問題,梁海儀解釋,母親改嫁后,繼父對他們視如己出,他們害怕看望生父會讓繼父傷心,所以這么多年一直沒和生父聯系。
除此之外,梁海儀強調,他們其實是打聽過父親消息的,還特意派他在上海工作的小兒子來看望過曹法泉。正是因為關心生父,他們才會這么快就知道生父去世的消息。他覺得,父親的遺產由親生子女繼承,是天經地義的事。父親與居委會簽的遺贈扶養協議,是居委會起草的,也是居委會簽字的,這樣不合法。
居委會辯稱,被告雖然是曹法泉的親生兒子,但他并沒有對老人盡過贍養義務,居委會與老人簽有遺贈扶養協議,并且履行了生養死葬的義務。按照法律規定,曹法泉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有指定繼承人的權利。因此,居委會作為曹法泉的遺產繼承方,合乎情理和法理。
法院認為,居委會和曹法泉簽訂的遺贈扶養協議是否有效是關鍵。如果這個協議有效,法院就會著重考慮居委會作為扶養人是否對老人履行了生養死葬的義務。
針對居委會為老人安排工作、解決住房、派專人照顧并出錢為老人治病的說法,梁海儀提出了反駁意見。他說,居委會所說的根本就不是事實。先說金錢方面,他不承認居委會盡了照顧老人的義務,因為他父親有2000多元退休金。再說房子,居委會雖給他父親分了新房,卻沒讓他住一天,只讓他住在垃圾站一間簡易房子里,后來又給他找了個好點兒的平房住。居委會說的派專人照顧老人也不對。他父親房間里裝有多個攝像頭,說是被24小時監控還差不多,父親生前都是自己做飯吃,自己照顧自己。
在法庭上,梁海儀還指出,父親去世前,居委會根本不愿照顧父親,而是把他送進了養老院。父親對養老院的生活極不適應,不到一周就去世了。
法院:當老人認為他的晚年沒有保障時,可以用遺產繼承作為條件,找個人或機構幫助養老,這是可行的,也是受法律保護的
面對梁海儀的質疑,揚名居委會表示,梁海儀早就做出過很多不當行為,先是買來花圈堵居委會的門,然后又寫信給紀檢部門抹黑居委會。
對此,梁海儀說,他多次找居委會協商,居委會負責人卻不露面,只讓律師和他談,他不得已才那么做。
庭審中,居委會請來兩個證人,一個叫曹秀英,是曹法泉的堂侄女。多年來,老人的生活起居都由曹秀英負責照顧。曹秀英說:“叔叔生前是我和幾個鄰居照顧的,我們經常把生活用品送到他家里。冬天怕老人凍著,被子衣服都給他備齊。”曹秀英還特別強調,她每天陪在老人身邊,從來沒見過梁海儀所說的那個孫子,也不認識被告席上的梁海儀。
另一個證人叫蔣金太,曾與曹法泉一起在環衛站工作,兩人是好友。蔣金太解釋了監控的事情:曹法泉晚年養成了一些不太好的習慣,喜歡天一亮就往外跑,一出去就不知道回家。蔣金太經常到處找他,后來建議社區給曹法泉屋里裝了監控。
最后要說的就是房子。蔣金太解釋,居委會不是不讓曹法泉住新房子,而是他不肯住,原因是他怕孤獨,對環衛站的老朋友很依戀。至于把曹法泉送去養老院的問題,蔣金太說,那是因為到了后期,曹法泉需要專人護理,居委會才將他送到養老院。
兩個證人的講述,證明居委會在照顧曹法泉方面還是很盡心的。反過來說,如果居委會不盡心,10多年時間,曹法泉完全可以修改協議,但他從來沒改變過主意,這對居委會也是一種無聲的肯定。
庭審中,居委會又說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當年拆遷的時候,曹法泉原有住房面積只有24平方米,買新房是要補差價的,多出的96平方米需要補幾十萬元錢。老人根本拿不出這筆錢,最后還是居委會幫他拿了出來。現在,梁海儀想繼承老人的遺產,法律上也行不通。
梁海儀著實沒想到,父親那120平方米房子的大部分錢竟是居委會出的,看來并不存在居委會侵占房產一說。這么一來,事情的是非曲直已經很明了了。
2021年12月28日,經過兩次開庭后,法院做出一審判決,認定無錫市梁溪區揚名街道揚名居委會與曹法泉簽訂的遺贈扶養協議有效,被繼承人曹法泉的房屋和生前遺留的現金股權等,歸揚名居委會所有。
一審判決后,梁海儀向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官認為,在遺產問題上,老人擁有絕對的自主權,當老人認為他的晚年沒有保障時,可以用遺產繼承作為條件,找個人或機構幫助養老,這完全是可行的,也是受法律保護的。2022年6月,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做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文中除曹法泉外,均為化名)
【編輯: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