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妮

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深情禮贊:“許許多多無怨無悔、傾情奉獻的無名英雄,他們以普通人的平凡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把青春和生命獻給脫貧事業的黃文秀就是這許多英雄中的一個。
黃文秀生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理論科副科長,派駐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任黨組織第一書記。2019年6月16日,她因惦記百坭村的防汛抗洪工作和群眾安危,冒著暴雨連夜開車返回工作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發不幸犧牲,年僅30歲,被追授“七一勛章”和“全國脫貧攻堅模范”“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2年7月,以黃文秀為原型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在央視一套綜合頻道一經播出,首周每集平均收視率便高居全國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第一,豆瓣評分9.1,反響熱烈。
生活的現實與藝術的再現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代表,《大山的女兒》客觀再現了中國鄉土社會在現代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社會困境,通過鏡頭聚焦于真實社會中的人和故事,借助于鏡頭下的藝術性表達,講述黃文秀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一心為民、用理想照亮青春的故事,展現黃文秀精神以及我國扶貧事業取得的重大勝利。
在選角上,《大山的女兒》力求貼近真實的人物形象。主演楊蓉在電視劇中不化妝、不加濾鏡,真切再現了黃文秀本人樸實純真的生前形象。在楊蓉看來,黃文秀與她以往飾演的角色都不同,因為她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她的事跡眾所周知,她的形象深植人心。在表演中,楊蓉盡可能讓內心貼近黃文秀,在形象、行為上也仔細琢磨、捕捉黃文秀的個性特征。
在情節處理上,《大山的女兒》以黃文秀生前的住所、參與的活動、穿過的衣服為藍本,力求真實描摹原型黃文秀的簡樸與踏實肯干。全劇貫穿廣西方言,突出情節的地域特色和人物個性,“得不得”等標志性的問話使角色自然地融入鄉情,很接地氣。美味的壯族米粉、甘甜的壯族米酒、別具風情的壯族服飾、悅耳動聽的壯族山歌,劇中這些返璞歸真的小細節,較好地完成了影視作品與真實環境的雙向聯系,飽滿生動地展示了多姿多彩的鄉村日常。不少觀眾評價該劇“質樸感人、細節用心,真實感、親切感撲面而來”。
鄉土的難題與第一書記的解答
初到百坭村做第一書記的黃文秀面臨諸多“問題”:村內富裕大戶已經年入幾十萬元,蓋起了洋樓、買了私家車,但他們卻壟斷了致富的通道。處于溫飽線之下的貧困戶和極易返貧的脫貧戶占村人口三分之一,卻并不掌握致富的主動權。市場經濟價值觀沖淡了綿延百年的鄉土人情,費孝通筆下鄉土社會中那曾經濃稠得化不開的鄉情仿佛已不見蹤影:鰥寡孤獨無人關愛,懶漢酒鬼少有幫扶。男權、父權凌駕于女權之上,家族利益排擠鄉鄰利益,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
如何全面脫貧與實現共同富裕,是黃文秀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也是電視劇主創團隊想讓觀眾思考的問題。“這部劇依據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的‘文秀模式進行創作,希望能比較全面地呈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實景,為觀眾解答有志青年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去奮斗,農村應該以怎樣的理念去發展的問題。”導演雷獻禾一語道破初心。
通過對百坭村問題深入調研,通過與眾多第一書記反復研討,黃文秀漸漸找到了解決百坭村問題的有效方法。她用3個月走訪了村內6個屯的所有村民;她畫出貧困戶地圖,把每一戶農戶放在心間;她在工作日志上提醒自己“還不夠勇敢”,在工作中要拿出“長征者”的精神;她每3天就給90歲的留守老人韋奶奶洗一次頭發;她安排青年志愿者給留守兒童上民歌課;她號召成立村民生產合作社謀求長久富裕。
鄉民們原本以為,這個年紀輕輕的下派干部缺乏工作經驗,恐怕只是個靠讀書來解答鄉村問題的“理論家”,或是個搞兩年政績就走人的“鍍金者”。時間久了,他們卻在黃文秀“比百坭人更愛百坭”的工作態度中,在她“比百坭人更關注百坭長遠發展”的視野中,重新定義了這個“第一書記”:她是腳踩大地、滿身泥巴、與百坭村融為一體的家人和朋友,也是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大山的女兒”。
大山的意蘊與兒女們的身份找尋
在《大山的女兒》中,大山既是現實的物理環境,又是鄉土的濃情意蘊。大山造就了與現代文明遙相呼應的“桃花源”,與此同時,大山兒女又急需破解屬于他們自身的身份難題:掩藏在大山背后的村莊如何與現代文明融通?如何讓山中人破除山的隔閡建立現代身份?
黃文秀言傳身教,以觸動人心的榜樣力量,帶領大山中的黨員干部協同并進,帶領大山中的女性成長蛻變,也帶領眾多父老鄉親共同致富,讓百坭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鄉村領導干部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村“兩委”成員從只顧個人利益、忽視集體利益,到每個人舍棄私利成就集體;從成員間離心離德、如同散沙,到開誠布公重建信任;從只顧眼前利益、采用單一工作法,到放眼鄉村未來勵精圖治。
農村女性勇敢奮進的群像躍然而出:獨居女性蘭雙應身為貧困戶卻勇于擔當黨小組長的責任,貸款購買新型榨油機脫貧致富;喪偶婦女其代將賠償款用作合作社的投資款,敢于向代表父權、男權的公公說不;中年黨員干部于鎮長懷孕臨產仍在村中處理沖突,在車中生下了兒子。
村民們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的氛圍感人至深:殘疾婦女家中豬仔生病,以往病死無人管,而今村民們幫她找原因,幫她給豬治病;枇杷果遭遇大雨無法運輸出山,按慣例只能賠錢認命,而今全村黨員干部、父老鄉親徒步攀山幾公里,往復來去,將枇杷果背出大山;以往致富只能單打獨斗,而今致富帶頭人讓利于民,村民們放下私利,從村民聯合到村村聯合,探尋長久的富裕之路。
“有些人從山里走了,就不再回來,你從城里回來,卻再沒有離開。”這是“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給黃文秀的頒獎詞。2022年,我們欣喜地看到,電視劇《大山的女兒》用熒屏故事再現黃文秀的無悔人生,譜寫了青春之歌,也重塑了英雄形象,記錄了鄉村實踐,也書寫了時代變遷,弘揚了脫貧攻堅精神,也樹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