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爽
摘要 初中語文教育必須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讓課堂更為高效,因此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為語文教育提供支撐和驅動,是語文教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在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中,要始終以語文教學為核心,信息技術為輔助,為學生構建積極生動的語文知識環境。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信息技術 文章分析 直觀畫面
語文教育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和媒介,能夠讓語文內容直觀形象、讓語文知識反饋迅速、讓語文學習自主拓展以及讓語文創新得以激勵,為語文教學擴展視野和空間,為師生提供更多的幫助,使得初中語文教育能夠更快更好地發展。
一、讓語文內容直觀形象
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要放在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方面。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和能力,在理解語文篇章時,老師要從課文內容的支持上人手,給予學生有效的學習工具,實現“授人以漁”的教育功能。初中語文知識范疇非常廣,而且很多知識較為深奧,對于學生的學習形成了阻礙和壓力。針對這樣的情況,老師要注重對教學模式的改進,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篇章的內容呈現中,將靜態的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悟語文篇章的中心思想,加深對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太空一日》這篇課文中,作者用自己的視角描寫了太空的美景,讓學生在學習時會產生濃厚的向往之情。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只能根據文字去想象太空是什么樣子的,但由于受到經歷的限制,很多細節都難以想象出來,影響到學生對課文的分析和領會。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老師通過多媒體屏幕為學生呈現出真實的太空畫卷。學生看到的是第一視角的太空環境記錄,這些素材可以基于現代信息媒介獲得。在影音畫面中,學生能夠清晰地聽到宇航員的向地面指揮平臺進行的報告,可以從“神州5號”的實況錄像中,看到從神州飛船上遠望地球時受到的視覺震撼。一直以來,學生都是在地球上望向遙遠的天空,但從未有一刻像這樣,以宇航員的視角從太空望向地球。在信息多媒體畫面上,學生看到一個巨大的、藍色的球體在黑暗的天空中懸浮,藍色的球體讓整個太空都仿佛更亮了一些。看到這里,學生會不由自主發出驚嘆之聲,甚至會爆發出歡呼聲。在這樣的直觀形象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對于課文中的描繪也有了畫面感。除了畫面,信息多媒體呈現的太空視頻中,還有真實的聲音,如神州飛船發生的巨響或者其他聲音,讓學生的聽覺感官被激發,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這樣的太空環境中。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共鳴中,會有不一樣的體驗,這些體驗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語文分析脈絡,總結歸納中心思想,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中有了更為生動的感悟,也讓語文篇章的文字都“活起來”。
二、讓語文知識反饋迅速
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需要面對巨大知識量的情況,在課堂傳遞語文知識時,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進程,對學生主要的知識難點進行著重講解。在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結合中,老師可以從信息媒介及時獲取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也能夠依托信息技術迅速確定知識難點,為語文知識反饋提供了重要助力。
例如,《賣油翁》這則古文的教學中,知識難度會較之其他文章更高,這主要與文章題材相關。學生在理解和分析文章時,需要先解決古文與現代語言結構方面的差異,要在準確翻譯和理解古文的基礎上,才能夠完成知識的積累和掌握。在傳統的知識教學中,一般會由老師來逐字逐句地解析,這個過程老師很難知道學生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可以將線上與線下進行結合,學生可以借助信息系統和終端設備,可以隨時完成課堂提問和測驗等。語文老師根據知識點,設計課堂練習內容,學生使用信息系統獨立作答,這些作答的數據會自動匯總到老師的授課終端,及時為老師提供語文教學反饋。老師可以根據學生整體的作答情況,對較為集中的知識難點問題進行總結,并依據這些反饋結果來調整教學進程,對學生普遍存在理解差異的知識內容進行著重解析。如“解牛斫輪”這個詞匯就難倒了很多學生,當老師發現學生解釋的不夠全面,甚至解釋錯誤,就以此為授課點,將該詞匯涉及到了典故講解給學生,學生也會恍然大悟,明白自己錯在哪里。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知識反饋效率提高,學生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指導和幫助,避免了知識掌握中不斷造成的難點積累現象。語文老師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形成學生的知識掌握曲線,從每個學生的角度出發,建立針對性更強的考察內容,實現個性化的語文教育,同時基于信息媒介進行獨立指導,讓語文課堂上的知識得以有效鞏固。
三、讓語文學習自主拓展
一直以來的語文教學,都是以老師為主體,學生更多的是在被動參與,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言十分不利。在轉化課堂主體地位,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效中,信息技術起到了很多的推進作用。信息技術讓語文學習,從課堂延展到課外,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方面的幫助。在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微課教學創新中,學生的語文思維得以激發,學習動力更足。
例如,《蘇州園林》課文教學時,語文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自主學習。老師根據課程大綱的教學要求,對課文的核心內容進行提煉,并分解為若干個微課內容。這些微課內容更多地以學生對蘇州園林的了解為主,并通過微課讓學生積累跟課文相關的文化素材,擴展學生的眼界,為學生更好地領會和理解課文做好鋪墊。在微課的學習中,學生看到蘇州園林的真實畫面,并在課文內容與圖片的對比中,發現了蘇州園林被稱為中國第一園林,并不是浪得虛名的。蘇州園林的美,被作者用筆墨描繪了出來,每個細節都刻畫得非常到位,從而吸引了學生對課文的強烈關注。學生會自主地翻開教材,在微課的引導下逐一完成課前閱讀,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四、讓語文創新得以激勵
創新精神是語文綜合素質的重要依托,在教學中老師要激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在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讓語文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內容,打開學生通往語文世界的大門,將知識與實踐予以結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桃花源記》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老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于課文所描寫的故事各抒己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辯證思考和創新的過程。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被動僵化地記憶各種知識,但是思維并未到的啟迪。在信息技術的課堂結合中,語文老師讓學生借助信息手段,去證實自己的想法,去創新新的故事等。語文創新的形式多樣,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利用信息媒介查詢到的資料,解釋《桃花源記》中神奇的故事,或者以辯證的思維去論述,續寫后來的故事等。信息媒介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資料支持,學生的思維不再局限于語文內容,從這個故事是不是真實存在等角度重新立意分析,讓語文課堂更為活躍。如學生在信息資源中總結科學道理,會對這個故事提出自己的見解,如“這個故事是作者的一種美好向往,是作者希望過上如桃花源般的生活”。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對于真實與虛幻等有了更多的感悟,也營造了創新學習氛圍,對于學生展開思考和辯證分析大有裨益。
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能夠讓語文教育借助信息技術的翅膀,幫助學生遨游在語文世界中,感悟語文的魅力所在。語文教育的內容非常多,借助信息技術這個輔助途徑,讓課堂增添光彩,讓教學更為順利,也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以提升。
[作者通聯:江蘇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