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胡
摘要 高中語文是中學的重要科目和高考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循規蹈矩的陳舊的教學方式只會讓語文教學陷入思維停滯狀態,并且形成固定化教學模式,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倡導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的條件下,我們必須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全面思考如何培育學生語文思維。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語文思維 培養措施
高中語文思維代表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出不同答案,因此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引導學生掌握基礎性知識外,應針對學生的語文思維進行鍛煉,有助于增強學生理解能力、創新能力等,從而獲得綜合發展。高中語文課程容量有所增加,并且涉及到的知識點相對復雜,包括古詩古詞、文學作品等,如果學生不具備語文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就無法有效歸納總結。由此可見語文思維對學生的學習生涯影響巨大,教師應根據學生需求制定有效的培養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語文思維水平。
一、語文思維的培養現狀
1.教學方法相對單一
從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來看,在教學方法上仍然需要優化完善,這也是導致學生語文思維培養效果較差的根本原因,教學過程中過多講解基礎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包括思維上的有效拓展。比如閱讀面相對狹窄,長時間處于這樣的模式下,思想也會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基礎知識講解過多,不斷降低學生學習興趣,最終導致學生很難主動思考,語文思維形成緩慢。其次教學模式相對固定,課堂中會按照固定流程進行,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逐漸固化,教學過程中不會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所以教師應該豐富教學手段,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
2.學生態度過于敷衍
由于教師疏忽學生的語文思維培養,而學生自身的態度也在不斷變化,對于學習存在應付了事的心理,日常學習缺乏明確目標,并且沒有良好的學習計劃作為引導,課堂中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狀態,而課后又不會主動復習,所以學習效率較低,很難形成良好的語文思維。比如教師在講解某篇文章前,學生有必要查閱資料做好預習,包括文章歷史背景、表現手法等,在提前掌握學習重點后,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過很多學生并不注重課前預習,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語文是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主要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如果僅依靠課堂中的講解很難繼續深入,并不利于學生的語文思維發展。
二、語文思維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
1.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加強高中語文思維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不僅能夠深入透徹理解文章內容,還能充分感知到文章中表露的情感信息等,從而有效吸收教師講解的知識內容。當下想要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必須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啟發,比如很多教師會引導學生與生活建立聯系,以此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逐漸養成辯證思維,并對事物進行有效判斷。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由于采用固定模式、流程,學生的思維始終無法拓展,并且會把書本當作權威,在存在問題時大多翻看書本尋找答案,完全不會利用辯證思維進行思考。不過在教師激發學生的語文思維后,每個學生都能針對問題提出看法,并在辯證中找到正確答案,同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通過彌補、完善獲得提高。
2.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
對于學生來說獨立思維是必須要具備的一項能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成長的學生必然缺乏獨立思維,由于學生已經習慣這種教學模式,逐漸淡化了獨立思考習慣,有問題時就會找到教師。另外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節省課堂時間,教師并不會留給學生思考、消化的時間,大多會通過講授的形式把知識直接灌輸,這樣學生很難形成獨立思維。不過在教師針對性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后,通過摒棄傳統講授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獨立思考平臺、機會,從而形成了良好的獨立思維,在遇到問題后不會等待教9幣給予答案,而是自主查閱資料對不懂的問題進行分析,最終不斷活躍思維,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習慣。
3.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
語文知識的難點就在于知識廣泛,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從讀寫聽說思五個教學原則,就能看出語文知識的深奧。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指揮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一旦更換角度就會無法理解,比如常見的詩詞教學,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表達、內涵,學生立馬變得不知所措,這就說明學生的思維狹窄。在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后,最明顯的改觀就是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即使教師沒有引導,學生依然能夠從另一個層面或思想去表達觀點,甚至對課文中的每個段落展開推敲,基于深層次的剖析文章中心思想。由此可見語文思維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甚至會影響到整個高中學習生涯,而教師應該注重強化學生語文思維,這樣學生才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獨自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各類難題。
三、語文思維的培養策略
1.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高中語文思維有效培養,離不開教學情境的支持,通過在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促使學生在真實的氛圍下學習,并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最終達到語文思維培養目標。情境教學是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能夠與高中語文課程形成緊密結合,同時根據學生需求創設教學情境,以此來發揮出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比如在《鴻門宴》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一段豫劇傳統劇目《鴻門宴》,讓學生通過聽戲曲的形式了解鴻門宴的故事背景、內涵,或者記住其他多媒體工具,比方鴻門宴相關影視資料,積極創設與教學貼近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內容。準確來說教學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并且處于一種求知狀態,會充分參與到知識探索、發現過程,因此對于提高學生語文思維有著重要幫助。
2.合作探究促使學生獨立思考
合作探究是指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學生聯合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所有學生責任分工明確,都會以完成任務為最終目標,全身心的投入到思考中,從而有效提高語文思維培養效果。合作探究與傳統高中語文教學模式有很大區別,首先在課堂中相對自由,教師不會對學生進行嚴格約束,同時鼓勵學生通過合作思考問題、探究問題,充分發揮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比如在高一《語文》必修1二單元第五課《荊軻刺秦王》中,在學習完基礎知識后,教師布置任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把文章故事情節捋順,并歸納總體結構,同時思考荊軻為什么會自殺失敗?教師把學生分為4人一組,針對以上問題展開探究,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習思路,學生還會在互動交流過程中對關鍵問題進行思考,最終在思維上得到啟發。
3.借助閱讀抓住文章有效信息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的重要途徑,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明確閱讀目標,能夠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對文章進行大概解讀,從而達到預期的培養效果。通過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促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在增強學生語文思維的同時,節省課堂教學時間,相比傳統講授模式,學生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比如高一《語文》必修3-單元第二課《祝福》,在閱讀前教師要求學生注重分析任務外貌描寫,在10分鐘的閱讀時間內,把握好主人公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變化,通過教師的目標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準確分析出重要信息。閱讀環節結束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自己的結論:首先主人公祥林嫂受到封建長制與禮教的壓迫,其次受到家庭壓迫改嫁,同時遭受魯四老爺的精神摧殘,最終逐漸走向死亡。教師繼續提問:通過閱讀這篇文章有哪些感受呢?學生揭示出文章主題: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劇,其實代表著整個社會,想要徹底根治就必須推翻封建制度。
4.深入剖析充分挖掘知識本質
高中語文課程有很多知識具有一定深度,教師應該深入剖析挖掘知識本質,以此來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思維,其實語文思維就是思想上的深度與廣度,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導的方法促使學生基于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和推敲,從而把握好文章中心思想。比如在在高一《語文》必修1-單元第二課《再別康橋》中,除了基礎知識教學以外,應該帶領學生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同時體會其中的藝術特點,以此來升華到思維教育層面,促使學生能夠有效揣摩出主人公的情感。大多數詩歌中蘊含的內容相對豐富,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多了解詩詞歷史背景、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或者是透露出哪種社會現象,這樣學生才能透過詩詞掌握知識本質。
5.精心設問促使學生散發思維
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教學過程中應該打破限制避免循規蹈矩,首先要以課本為基礎內容,其次通過精心的設問引導學生散發思維,能夠在課堂中不斷強化語文思維能力,從而提出獨特的見解。以往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流于形式,問題缺乏針對性和建設性意義,或者過于單調、乏味,因此學生無法積極散發思維,導致教學效率過低。比如在高一《語文》必修2-單元第一課《荷塘月色》中,在講解此類散文時,應該基于文章中的情感為出發點,而設置更有針對性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涵。如:在學習《荷塘月色》后,能夠從中看到作者朱自清的哪種心情?為什么要通過對美好景物的臨摹來排解哀愁?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辯論賽的形式,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并在課堂中積極討論,促使學生散發思維,能夠提出更多不同的觀點與看法,最終理解文章想要傳達的情感,并充分領悟其中的知識點。
準確來說高中語文思維屬于隱性教育內容,也需要教師能夠注重語文思維培養,而不是簡單傳遞知識,雖然學生的知識會得到有效累積,但思維深度遠沒有達到預期要求。其次高中語文課程應避免固定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束縛,畢竟隨著知識的深入,很多內容會考驗學生的悟性。因此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語文課程教學展開優化設計,全面落實語文思維培養,改善以往教育中的空白,通過不斷訓練增加學生思維深度與廣度。不過語文思維培養往往需要長期堅持,需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學生的語文思維才會得到內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通聯:江蘇連云港市新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