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囡娟

摘? ? 要:準確闡釋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貢獻,是實現“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關鍵。清朝不僅實現了古代中國疆域的最大化,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政治與文化認同,發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具體教學中,教師當以探討“版圖奠定的意義”為落腳點,以史料實證突出清朝治理邊疆的創新性,引導學生以時空方式認知清朝版圖的特點,并最終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
關鍵詞: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清朝版圖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經過學習,形成“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此處的“認同”,是指情感上把自我與祖國、中華民族聯結為一體的心理過程。共同的歷史記憶在認同建構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以往的“漢化”闡釋模式把這段歷史建構為:“從王朝國家統治的核心,不斷向外輻射其政治、經濟與文化支配力的軍事擴張、政治控制與開展‘教化的單向的‘融合或‘同化的過程。”[1]事實上,這種說法輕視了少數民族在民族認同和國家建構中的重要作用。
《課程標準》與《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4課,均將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以下簡稱“清朝版圖”)的奠定作為重要教學內容,明確指出其有“重要意義”。對此,基于“認同”這一重要教學目標,筆者有下列思考:古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為什么在清朝要強調“版圖的奠定”?如何把握好清朝版圖的教學尺度,涵育學生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感?下文試圖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一、清朝前期版圖有何特殊性與意義
與歷朝歷代相比,清朝版圖之特殊性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古代中國的疆域在清朝前期達到了內在的極致。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以戰爭與談判等手段明確中俄東段邊界;制服準噶爾部,平定大小和卓,使大漠南北、天山南北凝為一體;借平準之機強化對西藏的管理。《清史稿》記載清朝疆域“東極三姓所屬庫頁島,西極新疆疏勒至于蔥嶺,北極外興安嶺,南極廣東瓊州之崖山”,總面積一度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
第二,與疆域也很遼闊的唐、元相比,清朝對邊疆的統治更為持久且穩定。我們常常引用唐朝前期(669年)疆域圖,以說明唐帝國版圖之大。這幅地圖其實反映的是唐代從7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疆域,如果將標注年代往后推兩三年,因西突厥反唐、東突厥復建第二汗國,唐代的版圖已大為縮小。相比之下,清朝中央的管轄不僅有效地深入北方草原、西部高原、盆地,對邊疆統治的持久性也超過唐帝國,從18世紀50年代極盛時算起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有近百年。
至于元朝,統編教材肯定其“遼闊疆域與王朝相始終,邊疆管理更多地呈現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勢”,但細究起來,其對邊疆的統轄力度不及清朝。元朝的宣政院除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外只統轄吐蕃,清朝則專設有管理邊疆各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理藩院。自元朝設澎湖巡檢司開始,臺灣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清朝收復臺灣后設府,轄三縣,隸屬福建省,并駐軍鎮守,對其管理遠比元朝有效。對蒙古,清朝以“盟旗制”改變過去草原部族分散的狀態。在西藏,清朝以冊封達賴與班禪、派遣駐藏大臣、頒布法律等措施層層推進管理。于西南,雍正大規模改土歸流,顛覆了元朝時的土司割據局面。
第三,清朝的疆域明確,邊界清晰。雖與歷朝一樣缺乏主權觀念,但在與西方的接觸與沖突中,清朝統治者已逐漸萌生維護版圖的意識。如康熙后期,命西方傳教士進行全國范圍實地測繪,繪成《皇輿全覽圖》。乾隆平定準噶爾部后,繼續在新疆、西藏測繪,繪成更為完整的《乾隆內府輿圖》。測繪全國性地圖不僅是管理全國的需要,也是一種有意識地確認版圖的行為。《尼布楚條約》經中俄平等協商,從法律上確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包括庫頁島在內都是中國領土,也足見清朝具有維護版圖之意識。
清朝“版圖”意義重大。其一,它是古代中國疆域的最終定型時期。歷史上中國的疆域經歷朝發展,到清朝既繼承了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又容納了歷史上周邊民族活動的領地,達到了極致。其二,清朝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版圖。1912年清朝皇帝的遜位詔書中提出“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確認了全部領土轉移給中華民國,這成為民國版圖延續于清朝的法律依據,也成為現代中國版圖的重要歷史依據。
二、清朝版圖何以實現歷史最大化
許紀霖教授認為:“過去史學界過于沉湎在中原文化中心論,將清朝的成功視為中原文明同化了滿族的結果,事實上清朝所留下的眾多政治、文化遺產中,有的是中原文明的歷史傳承,但更多的卻是其作為北方民族自身的獨創。” [2] 這種獨創被稱為二元治理機制。
黑河—騰沖線是一條著名的劃分線,把中國分為東西兩部分。它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相當,是農耕區和游牧區的分界線,也是漢族與其他民族分布區的大致分界線。歷史上,這條線兩邊的民族,或因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或因爭奪資源,矛盾一直不可調和。西漢移民實邊試圖控制邊疆,但與匈奴矛盾依舊。唐代曾采取羈縻政策間接管理邊疆,也無法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漢唐盛世可望而不可即的帝國夢想,為什么到了清朝反而能實現?二元治理機制是個重要因素,它“有效地解決了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并存共生問題”[3]。這種機制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長久實踐的結果。遼朝實行南北面官制度;金政權建立后沿襲唐宋制度,同時又保持本民族管理體系猛安謀克制;元朝在行省制基礎上對邊遠地區因地制宜。至清朝前期,不斷調整后的二元機制更趨健全成熟。
在治理方式上,清朝因地制宜、因族而別。中央沿用明朝六部管理漢族地區,設立新機構理藩院分管蒙藏,還在承德設避暑山莊接待蒙藏首領。在地方,漢族地區繼承發展了明朝地方制度形成“八督十五撫”,在滿蒙地區則設立五大將軍轄區,派駐辦事大臣與達賴、班禪共治青藏高原。在宗教與文化上,清朝因俗而治,因勢而動。入主中原后,清統治者以尊崇儒教、恢復科舉等方式,傳承中原文明,贏得漢族文士認同。在少數民族地區,遵循“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原則,保持其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籠絡其上層分子,有效緩和民族矛盾,減少民族沖突。清帝在不同民族有不同稱呼:在漢人這里是皇帝,在蒙古王公那里是大可汗,而在藏人那里又是文殊菩薩。另外還用“華夷一家”取代傳統的“華夷之辨”。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強調:“且自古中國統一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并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帝雖然是站在滿洲統治者的角度做的分析,但多少也道出了邊疆各民族對中國疆域形成影響的事實。清代大一統國家,正如葛兆光教授所言,“一方面靠武力打出來,一方面也靠宗教維系起來的,更是靠政治與文化形塑出來的”[4]。
因而,這種看似松散的二元治理機制,既有效地解決了不同民族的共生和諧,又保持了國家的完整和統一,民族認同亦大為加強。
三、如何教學“清朝版圖”涵育“祖國認同”
涵育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更是歷史教育的重要使命。不過,這種認同感的涵育是一個過程,需要歷史教師抓住一個又一個契機,“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奠定”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涵育契機。要認識清朝對中國版圖的貢獻,教師需引導學生以時空方式、實證方法,秉承平等客觀之精神,理解當時的真實情境與實際問題,感悟先人統一與經略之不易。教師要盡可能地把“清朝版圖”教學建構成一個動心、動情的情感體驗過程。以下為筆者的教學嘗試。
環節一:如何認知清朝版圖?
版圖認同是實現民族、祖國認同的基礎,故筆者直奔主題。先出示1820年疆域圖,讓學生從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方位掌握清朝中期版圖概況。再讓學生觀察《大清一統輿圖》中臺灣府管轄的釣魚島、赤尾嶼等諸島標注,以原始史料實證“臺灣及其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最后讓學生與唐、元、明疆域圖比較,形成“古代中國疆域在清朝達到極致”之初印象。
環節二:清朝版圖何以初成?
筆者先介紹清初滿漢矛盾、三藩割據、臺灣孤懸、準噶爾崛起、沙俄虎視眈眈等史事,以補充教材未提及的清初內亂與外患,讓學生體會清朝入主中原后面臨的重重困境。再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文本補充完成大事年表(見表1,括號內內容為需要學生補充部分),輔以清朝疆域圖的動態變化圖,以時空建構活動梳理其統一過程,將教材時序模糊的史實精確化,使學生感悟清朝實現大一統的艱巨性與長期性。
環節三:清朝版圖何以持久?
筆者先以教材以外的史實補充大事年表,是為應用問題鏈展開深度學習鋪墊基礎,意在探究清朝版圖持久穩定的原因。
師:清朝處理滿漢矛盾的政策有何變化?該變化對清朝統治有何影響?
生:從暴力鎮壓到學習漢族文化、籠絡漢族文士。這一變化有利于緩和滿漢矛盾,促進滿族文化進步。
再出示康熙1696年駐歸化城所作之詩:“恩施域外心無倦,威懾荒遐化欲齊。歸戍健兒欣日暖,放閑戰馬就風嘶。”由此,學生概括清朝經略邊疆的策略:恩威并施。
師:對蒙藏恩威并施分別有何體現?
生1:對于西藏,施恩體現在冊封達賴與班禪,威懾體現在派駐藏大臣加強管轄及以法律手段明確中央對西藏的主權。
生2:對于蒙古,以軍事手段徹底擊敗漠西蒙古準噶爾部,以聯姻、會盟、任命王公貴族為盟長、旗長等方式籠絡上層。
師:請提煉清朝經略邊疆的兩大方式。
生:一方面中央權力以直接行政管理深入邊疆;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族上層分子。
筆者接著出示如下材料。
滿人入關,接收了明朝的天下,循原有的統治方式,用漢制、漢官治漢人……滿蒙藏地區,以藏傳佛教為精神紐帶,以婚姻為親緣紐帶,以盟會朝覲為儀式,以朝貢賞賜為交換……滿蒙藏事務統由理藩院、內務府及旗務系統管轄,直屬于清朝皇帝……首都除北京之外,還有承德的夏都,蒙古王公、西藏喇嘛、滿洲貴族都在此朝覲會盟,一次一次地確認清朝皇帝的宗主權。[5]
以此為基礎,學生概括出清朝的二元治理機制。
筆者讓學生觀察中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及胡煥庸線(圖略),討論:“實行二元治理機制的地理經濟根源是什么?對當今處理民族事務有何啟示?”然后總結:二元治理機制背后有著深層次的自然環境因素,因東西兩部生產生活方式不同,所以漢族王朝以漢文化去覆蓋國家的版圖難以實現有效統治,反而是滿人長期生存于農耕和游牧民族夾縫間,深知不同文明調和之難,將多元治理作為王朝的長期國策,以此保持大一統國家中眾多民族的宗教、文化和制度的多元共存。此處設計意在升華這一課的主題——少數民族政權的制度創新,并領悟當代實行民族平等團結與區域自治的歷史淵源。
環節四:清朝版圖有何意義?
筆者出示如下材料。
古代中國是一個復線的中國,既有以中原為中心的漢族文明的中國,也有草原、森林和高原少數民族的中國。他們共同構成了古代中國的歷史。一部上下五千年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原與邊疆、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互動的歷史。其中有以夏變夷,也有以夷變夏。最后夷夏合流,到了晚清之后轉型為近代的民族國家,并開始凝聚為中華民族的國族整體……到1911年延續了275年的帝國壽終正寢,但清帝國留下的多民族、多宗教的“五族共主”的歷史遺產,通過清帝遜位詔書的法律形式,轉型為“五族共和”的中華民國。[6]
學生結合材料,探討清朝版圖的深刻意義。
綜上,這一課落腳于“意義”,突出《課程標準》的目標——認識“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觀察歷史長河的流程,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由各民族共同貢獻和創造”絕不是一句空話,深化學生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趨勢的認識,強化對祖國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姚大力,劉迎勝.清華元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61.
[2]許紀霖.家國天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8-29.
[3]姚大力.追尋“我們”的根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149-152.
[4]葛劍雄,等.誰來決定我們是誰[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26.
[5]許倬云.萬古江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403.
[6]許紀霖.國家認同與家國天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