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娟
在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學科地位一直居高不下,處在小學教育教學的核心位置。小學語文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思考能力的鍛煉、邏輯能力的建設都有重要意義。“不學詩,無以言”,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中,學好語文,才能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真正實現“得以言”,以及思維和語言能力雙向發展、共同提高、相互促進。語文是小學教育的基礎學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讀寫能力的訓練往往多于對聽說能力的訓練,而聽說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恰恰是先于讀寫出現的,因此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聽說能力的訓練,從“聽”“說”中培養理解和表達能力。
一、小學語文“聽”的能力培養
處于小學學習階段的學生具有獨特的學習特點: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程度都比較低,但是善于發現。教師要針對學生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另外,語文學科本身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精神資源,如果將小學語文課程做成背誦課、聽寫課、漢字書寫練習課等形式,就浪費了語文教材的優質內容以及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的豐富學科資源。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語文學科中的優勢條件,將文化內容、人文情懷、歷史底蘊等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當中。
(一)營造聽力氛圍,增加學生興趣
學習氛圍的營造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如何通過學習氛圍的有效融入,將學生的注意力把握在課程內容中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在進行“聽”的能力的培養時,教師要積極依靠課堂環境營造良好的聽力氛圍。相對輕松的課堂氛圍能夠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通過情景設計以及任務教學烘托出和諧的教學氛圍。在聽力練習時,不僅要教師讀,更要利用教學資源,將一些有聽覺沖擊的好的朗誦作品帶給學生,且要創建互相聽的傾聽模式。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雪》時,學生未能理解詩里的深刻含義,便無法感受這首詩的豪情和壯志,而一旦配上生動的朗誦和磅礴大氣的音樂,學生的情感體驗就能夠得到沖擊和升華。另外,教師課堂語言的輸入應該以有效的、標準的普通話為主,教師要在課堂環境中說標準音。在聽力練習類型的選擇上,可以采取靈活的手段,比如應用一些交流模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學習興趣。
(二)練習循序漸進,培養聽力習慣
在日常教學活動之中,教師需要將基礎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也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以及聽力能力,并且采取練習的方式,循序漸進,穩扎穩打,一步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學生在剛剛接觸復雜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學習問題以及學科知識點方面的理解問題,面對此種情況,教師需要積極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日常生活與學習之中的相關問題,并且不斷激發學生的強烈學習欲望以及探索欲望,促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研究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及學科知識。無論是開口說,還是聆聽別人說,都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認知基礎。在針對聽力能力訓練的教學環節中,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培養模式。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練習和表達,可以采取“i+1”原則,即在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輸入略高于該水平層次的語言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通過這樣的訓練方式,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聽力水平得到提高,練習壓力也相應較小,不容易出現倦怠,厭煩等不良學習情緒。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組織交流小組,設定符合循序漸進原則的主題任務,學生通過組內練習,組外交流,班內共同傾聽的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聽力能力。
(三)加強傾聽訓練,奠定表達基礎
傾聽是表達的基礎,學生要真正開口說話,說適當的話,會說話,都要先學會傾聽。許多學生認為聽力的練習是針對外語學習的,作為漢語母語者,不會聽不懂別人說什么,當然,教學中所說的“聽”,不僅要能聽出字面意思,還要聽出言外之意,將文化內容和經驗融入傾聽中,學會聽出一句話的不同意思和不同說法,以聽為基礎,以培養表達能力為目的,才能夠在恰當的時候進行合適的表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托課堂環境,設置傾聽情景,讓學生們在具體情境中學會傾聽,并對別人說的話進行反思,學生之間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和反思的形式找出一些言語表達中的問題,并進一步探討如何才能進行更好地表達。
二、以表達為目標,“說”能力培養
從學生方面看,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語文課堂表現中,有一部分學生不擅長開口表達,或在口頭表達上仍有欠缺,甚至一部分學生主觀上抗拒口語表達,卻能夠在書面上寫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于此類存在一定口語表達問題的學生,教師應該多鼓勵,多啟發,給予學生更多的有效表達的機會,積極創建表達環境,減少學生的排斥和抵觸,并實現愿意開口說的目的。另外有些學生,愿意說,也敢于說,但是在表述過程中,常常詞不達意,無法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表述清楚。針對學生所存在的諸如此類的問題,應當積極采取培養策略。
(一)創建趣味環境,激發表達動機
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之中,可以積極利用趣味游戲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日常教學環節中,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科素養。創設趣味游戲教學環境,可以在活躍課堂教學氣氛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理解相關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小學語文日常教學活動的無限魅力。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逐步轉化自身的教學思維及教學觀念,貫徹素質教育的主要教學理念,進一步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優秀人才。小學教師在進行“說”能力培養時,要創造趣味性教學環境,引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可根據小學生“說”具有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例如,小學生年齡較小,教學語言的使用方面就需要盡可能地通俗易懂,學生會對教師的表述進行一定的模仿,漸漸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的表達模板;思維層面而言,小學生的思維具有跳躍性,善于聯想和想象,思維活躍,對于有較高的表達興致的學生,教師可以多提供口語練習的機會,當然更要兼顧不樂于表達的學生,激發其表達能力。在具體的語言表達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添加表情和手勢,這些非語言行為能夠對學生的情感表達提供一定的幫助。另外,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保持學生參與溝通表達的熱情,可設置趣味化的討論話題,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和表達,充分調動學生的表達熱情,從而穩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在《掌聲》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鼓掌的方式,先創建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情景,進而采取提問:“什么場合下能夠聽到掌聲?”“掌聲的含義是什么?”此類問題,幫助學生快速代入生活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回答問題中提升學生表達能力。
(二)挑選趣味內容,提升閱讀感受
在“說”能力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閱讀培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更好提升語文中“說”的技能。這里的閱讀不僅僅只是用眼看,最重要的是出聲讀,在一些長難句以及生僻字中,單單用眼睛看是不能很好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意思的,所以在閱讀中,重要的是朗讀,以此提升“說”能力。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注重課內課外教學內容及方法選擇,結合不同的方法及文章進行教學,讓學生愛上閱讀,教學也會事半功倍。例如,在《觀潮》一文的學習中,在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下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真實感受過觀潮這一盛況。因此,教師可收集相關影視資料,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再提出教學要求,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精讀,進而延伸到“說”的技巧中,在這樣的練習下,學生會有較大進步。
(三)深度探索教材,挖掘有用信息
學生無論是學習何種理論知識,抑或是教師采取何種教學手段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均需要立足于教材之中的具體內容,均需要教師不斷引導學生深層次挖掘學科知識的本質與內涵。學生所學習的基礎理論知識源自課本與教材,所學習的相關重點知識也大多出自課本,只有學生立足于教材之中的理論基礎,學習更加全面化的學科內容,接觸更加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才可以為學生的終身學習過程以及自我發展過程奠定良好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將教材以及課本之中的知識進行層次劃分,由淺入深、由易至難,帶領學生著重體會各式各樣的學科知識點,以及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隨著教育事業的創新與進步,小學語文教材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不管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還是思維能力,教學都要基于語文教材展開,因此,充分研究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是保證“說”能力培養的基礎。一方面,教師可開展針對性的專項訓練,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口語交際活動,在互相交流中的磨合來體現“說”的教學。例如,“我們交朋友吧”這個主題就比較適合學生的口語教學,可以很好幫助學生進行“說”能力的提升,還能夠培養師生關系,一舉多得。另一方面,改變傳統思維,深度探索教材內容,找尋不一樣的語文教學方式。
三、雙模態“聽”“說”綜合培養
(一)設計教學訓練,提升思維能力
小學生因年齡較小的問題,對“聽說”技巧的理解可能不是非常透徹,因此在表達感情上容易出現干枯的描述或是過于白話的表達,不具有感染力與吸引力。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想象力中較為活躍豐富的特點進行適當的寫作練習,通過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來提升學生的表達,點燃班級學生的思維引線,使學生更能大膽地創造,解放學生思想,在提升思維的訓練中,提升語文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一些結尾留白的課文中,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進行文章的續寫,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完成不同結局的創作,在不同的故事的續編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發散學生思維能力。另外,可以設置多種思維訓練法,例如,循序漸進訓練法、推陳出新訓練法等。循序漸進訓練法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很有裨益,指在事物中做嚴密的邏輯推理。在小學語文的技能綜合培養中使用這種技能,不僅能夠完善學生的整體思想,還能夠為其他邏輯感更強的學科打下基礎,為未來提升分析思維能力及預見能力提供較大幫助。推陳出新訓練法是一種讓學生更好接觸并了解新事物的方法,在這種方法的訓練下,學生聽到或看到一件事情或一種事物時,要盡可能為他們賦予新的本質和含義,擺脫現有觀點和內容而得到新結論,反映出學生的思想。在“聽”“說”兩種能力的培養中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對聽到的新事物進行獨特的創新,然后用語言進行嶄新的描繪,達到鍛煉以上兩種能力的目的。
(二)開展情境活動,訓練表達技能
創造更有思想、有內容的教學方法,是開展語言訓練、提升表達能力的良好方案。一方面,教師應采用多彩的課堂活動展開語文教學,在不脫離教學內容上,設計情境演講、辯論比賽、故事會等有新意和有教學效果的活動,致力于在特定的情況下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語言,提高語言能力。例如,在《小蝸牛》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扮作小蝸牛和蝸牛媽媽,分別進行特定情境下的表演,體會語言的魅力和不同角色中語言的差異,更好掌握聽說技巧。教師要對積極參與的學生給予獎勵,提升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聽說能力提升。另一方面,適宜的情境活動要順應學生成長的自然規律,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家長喜聞樂見、學生勇于參加的情境活動。例如,可以開展“小小花農”主題活動,帶領學生識花、認花,并收集花種,然后進行花朵的培養,經過播種、澆水并觀察花種的生長情況,在每一個階段進行花朵的成長報告,要求學生用語言說出來,這是鍛煉“說”技能,在這個過程中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是鍛煉“聽”技能的體現。
(三)整體溝通引導,滲透語文教學
借助各個教材核心單元核心內容的引導,促進整體教學的強化,并對內容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溝通,是有益于學生聽說能力整體提升的。生活中簡單常見的鍛煉方法就是與人對話,在這個不經意間的過程中,完成了聽與說的轉化。因此認為不斷加強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改變學生的被動狀態,將無聲課堂轉變為有聲課堂,是一項能夠提升學生聽說能力的舉措。在《烏鴉喝水》這篇文章中,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思考烏鴉喝水的不同方式,并與同學進行溝通,在溝通中學會傾聽其他人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有利于聽說的同步發展。同時,教師在對《烏鴉喝水》這篇文章中傳遞的道理進行詳細的解讀時,可以實現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多數時候更重視讀寫能力的訓練,但在語言的學習和文化的學習中,聽說是先于讀寫出現的。因此,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要與讀寫能力的培養齊頭并進,語言表達的訓練在小學階段應打好基礎。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聽說能力的培養,本文認為應當從多個方面調整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從內容和形式等不同的角度,進行創新和改善,從而為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