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蘭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詩歌是占比較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最近幾年我國大力推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詩歌教學的重視程度。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想象能力還十分有限,對詩歌意境的欣賞能力存在不足,文章就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詩歌意境欣賞教學不僅可以發展學生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在詩歌意境欣賞過程中,全面體會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全面體會其中的美好意境,提高學習效果。將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情境交融方法、情境教學模式以及完善的教學目標融入小學語文詩歌意境欣賞教學過程,可以有效實現意境欣賞教學目標,促使學生深度理解語文詩歌內容。
一、通過不同閱讀方法促進意境欣賞教學
小學階段語文課程詩歌意境欣賞教學工作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閱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全面體會詩歌內容中的意境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的閱讀方法可以促使學生通過不同角度體會和感受,全面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理解水平。首先,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節奏性閱讀方法感受詩歌意境內容,提高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不斷地針對語文詩歌內容進行節奏性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體會其中的讀音特點,在推敲字義的過程中,逐漸理解詩句的內涵。這種閱讀方法的運用是十分科學的教學方式,同時是全面促進學生深度體會詩歌內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其次,為了通過多元化閱讀方法發展學生意境欣賞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等形式進行閱讀理解。小學階段詩歌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主要原因在于對詩歌內容理解能力不強。通過文本注釋以及工具書等輔助性措施的運用,進行閱讀理解,可以幫助學生全面體會詩歌內容,感受其中的意境和元素的同時,可以全面提高學生認知能力,使其充分掌握古今異義字詞的根本含義。
以《山行》為例,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美景的古詩,在導課環節,為提高學生對詩詞學習的代入感,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你們最喜歡的是哪個季節?”在學生表達后,教師應對學生的想法進行肯定,并告訴學生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美,春天,和煦的春風拂面,楊樹柳樹在河畔亭亭玉立;夏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樓臺亭閣映池塘;冬天,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令人心曠神怡。但是,秋天的美卻比較別致,它不同于春夏兩季樹葉只有單一的綠色,也不同于冬季以白色為主,秋天是一個五顏六色的季節,尤其山上更能凸顯出秋天的特點,樹葉的色彩五彩斑斕,尤其火紅的楓葉更是讓人覺得美不勝收,作者被大片的楓葉吸引住目光,不由得停車駐足觀看,被楓葉的美所吸引,才會發出“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贊美。然后,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詩詞整體閱讀,在對詩詞的內容有一定了解后,可以逐句朗讀,以此感受每句詩詞不同的韻律美,通過這種整體加分布閱讀的方式,能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其意境。
二、營造情境,促進意境欣賞教學
情境交融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詩歌意境欣賞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比較有效,可以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體驗過程中觸景生情,感受詩人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在情境交融教學方法運用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為學生設計相關教學方案,將詩歌內容中所表達的情境進行充分展現,使學生深度體會其中表達的美好意境與核心思想。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展示和運用,可以將原本固化的詩歌情境,以生動的形式進行充分體現,幫助學生在直觀的學習過程中全面掌握詩歌的重點內容與核心思想。
以《飲湖上初晴后雨》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俗語,引出本詩的主題,讓學生從簡單卻又深刻的話語中了解到眾人對西湖的稱贊。然后,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西湖的山明水秀、楊柳依依,讓學生對西湖形成初步印象。同時,需要對學生講述這首古詩的創作背景,蘇軾在和朋友欣賞西湖美景的時候,看到了晴時和雨時的西湖,于是蘇軾有感而發,認為晴時和雨時西湖的美是不同的,晴時的西湖波光粼粼,雨時的西湖則更具一番意蘊,猶如被一層輕紗幔帳半遮容顏的少女,透著朦朧的美感。而若將西湖比喻成古代的西施,則晴天似濃妝的西施,雨天似淡妝的西施。作者在創作這首古詩的過程中,不僅贊美了西湖的美景,也融入了自身的思想情感,由美景聯想到了四大美女中的西施,并在詩中稱呼其為西子,這種情境的營造,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古詩的美。
三、借助實踐教學模式,促進意境欣賞教學
運用實踐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全面體會語文詩歌的意境美好,是比較有效的教學方式。完善的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與學生良好的參與興趣,能促使教師充分整合詩歌內容中的景物、意境以及思想感情,從而能深度感受詩歌內容中表達的意境美好,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和學習能力。借助實踐教學模式促進意境欣賞教學,可以通過多種實踐教學方式的運用進行體現,保證實踐教學方式設計符合學生興趣方向,促進實現實踐教學的根本目標。與此同時,在實踐教學方式與小學詩歌意境欣賞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利用音樂等元素作為背景,為學生構建實踐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體會實踐學習的重要意義,發展學生的感受和欣賞能力。
如《秋晚的江上》是一首現代微型散文詩,作者寥寥數筆,就將聲色俱佳、靜中有動的美景呈現給讀者,且詩歌結尾人格化的寫作方式,使詩歌更富生機。為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領悟能力,教師可以將舒緩類型的音樂元素融入其中,促使學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體會夕陽西下,困倦的鳥兒與斜陽交相輝映下渲染的黃昏景色,感受夕陽落山后大地被染紅的美,體會其中的美好情境。另外,實踐教學方法的設計可以通過學生互動及合作等學習方式進行體現,幫助學生在合作互動學習模式中進行實踐探究,以此提升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探討,“馱著夕陽”“鳥兒倦了”等詩句運用的表達手法是什么,以及在詩歌中運用的價值。讓學生通過討論,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詩歌的內涵,通過啟發學生思考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高超的創作模式及敏銳的藝術感知能力,讓學生對詩歌的意境進行深入的體會。
四、完善教學目標方向,促進意境欣賞教學
完善化的教學目標設計是提升詩歌意境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綜合小學語文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教學目標設計的全面性特點將會影響學生綜合學習效果。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不重視利用完善科學的教學目標作為基礎,導致學生學習效果出現問題,這便影響了學生語文學科整體學習質量。在意境欣賞教學目標實現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利用全面性、多元化教學目標作為基礎,為學生構建完善化的教學方案,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體驗中逐步提升意境欣賞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充分體現語文教學模式的豐富性特點,幫助學生在較高學習效率的輔助作用下掌握綜合語文學習目的。
以《出塞》為例,這是一首氣勢恢宏、意境深遠的古詩,教師應為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理解邊塞戰爭的過程,找到古詩詞學習的方向感。比如,詩詞從萬里之外、千年以前入手開始描寫,自然表達出了蒼茫雄渾的意境。另外,目標的制定固然重要,目標的實現同樣至關重要,語文教師要通過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幫助學生完成相關學習目標。為簡化學習難度,教師可以將古詩以簡短故事的表述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再深入體會其中的每個詩句。而這種“發興高遠”的古詩詞,能對讀者產生一種代入感,從現實中瞬間跨入千年之前邊疆戰士鮮衣怒馬、斗志昂揚地在黑夜追擊敵人的場景,以及在古詩后兩段對龍城飛將李廣的懷念之情,全面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發展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感受能力。
五、借助朗讀教學,引導學生構建詩歌意境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加大了重視程度。而小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則是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此,很多小學語文教師也加大了對詩歌教學的重視力度。但是多數教師往往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文字部分內容的教學中,而忽視了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這也是限制小學生在詩歌學習中意境欣賞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從詩歌特點的角度來進行分析,詩歌的音樂美是其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要想使學生對詩歌的音樂美有更深刻的體悟,教師則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詩歌朗讀,使學生在進行詩歌朗讀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重構詩歌意境,而且伴隨著聲音的逐漸延續,每一個有聲的詞語都會在學生的頭腦中還原,進而將詩歌的描寫轉化成一幅幅最接近于真實的畫面。而學生在對多個畫面進行組合的基礎上,則會在頭腦中構建具有濃重感情色彩,同時又蘊涵無窮意味的真實圖景。本質上來講,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過程也是一個對詩歌進行品味的過程,學生品味詩歌的過程中又會進一步促進詩歌朗讀。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包括教師泛讀、師生共讀、磁帶放音、領讀、學生單個讀、學生分組讀、自由讀、輪流讀、交叉讀、學生齊讀等。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打破以往一用到底的教學模式,但是也不必要將所有的朗讀形式都融入課堂,具體的朗讀教學方法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需要來確定。
例如,教師在教學《宿建德江》這首古詩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就文本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很難對這首古詩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有深刻的認識以及感悟,這樣的教學效果不佳。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對古詩進行朗讀,同時這也是最為合適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這首古詩的朗讀錄音,之后在課堂上為學生進行泛讀,在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各自進行朗讀,在學生實際進行朗讀的時候,教師要能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能真正讀出意境、讀出節奏以及讀出美感。之后選擇班級中具有較強朗讀能力的學生對文本進行領讀,其他學生在跟讀的過程中品味以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圖景,接著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安排男女交叉對詩歌進行朗讀。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入分組朗讀競賽的教學模式,最后引導全班學生對詩歌進行齊讀,而且學生在對詩歌進行齊讀的過程中,也是本節課朗讀教學的高潮。學生在朗讀詩歌的過程中,不僅對詩歌所體現的人文情懷以及意境特點能產生深刻的感悟,同時也體會到了詩歌自身所具有的明快的特點,尤其感受到了詩歌所具有的鏗鏘的音樂美。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雖然運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讀教學方法,但是每一種朗讀教學方法都運用得恰到好處,在飽含感情的朗讀中,學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強化。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和提升。
六、優化設計古詩教學,讓知識簡單化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教學中也是一大難點,因為小學生心理、生理還處于發展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解意識和思維意識,再加上基礎知識掌握較差,所以,在學習古詩時存在一定的難度,不能正確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和中心思想。教師想要改變該教學問題,可以利用教材內的插圖給學生開展古詩教學,使教學難點簡單化。
例如,在教學《絕句》這首古詩過程中,對于“窗含西嶺千秋雪”中的“含”字,學生是無法深刻理解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教材中的插圖進行仔細觀察,引導學生觀察作者觀景的具體位置,然后讓學生進行想象,“如果你站在作者的位置去觀看,看到的景色就好像融入了窗框中”,窗框內的“含”景色就是面前“含”的景色。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教學內容簡單化,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作者想要表達意境,更了解了“含”在其中的運用意義。再如,在給學生教學《望廬山瀑布》過程中,教師運用插畫讓學生理解詩句意境,先讓學生對插畫進行觀察,讓學生對“日照香爐生紫煙”這句詩進行理解,學生會想象自己在這種云煙裊裊的風景中,親身體會到“生紫煙”的場景,從而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掌握古詩中的中心思想。
七、結語
培養學生意境欣賞能力是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重點目標。通過完善的意境欣賞教學方案設計,可以全面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如臨其境地體會詩歌中表達的情境內涵,提升學生綜合學習效果。同時,意境欣賞教學模式具體實施過程,能使學生對詩歌文化背景元素的理解更加深入,幫助學生全面提高學習質量,推動實現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