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麗
疫情,讓長三角感受到了彼此之間產業鏈的緊密聯系。然而,打造長三角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產業鏈,不光要產業鏈足夠完善,也要足夠強。
8月17日上午,第四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上海開幕。
從2019年安徽蕪湖開始,到2020年浙江湖州,再到2021年江蘇無錫,如今又在上海相聚,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持續推進。
4年間,疫情影響、供給沖擊、預期轉弱……面對重重不確定因素,長三角如何增強地區發展韌性?如何在經濟穩定恢復中承擔應有責任?答案或許就在一個個熱詞里。
熱詞一:一體化發展
今年3月份以來,上海遭遇了空前嚴峻而復雜的疫情。論壇上,疫情成為嘉賓們提到頻次最高的詞語之一。有人分享了疫情下三省一市間的聯動合作,有人則提出了要著力防范化解風險。
4年來,從論壇的主題之變,能看出長三角這幾年的行走路徑——從2019年的“長三角:共筑強勁活躍增長極”到2020年的“戰疫一盤棋,奪取雙勝利”,再到2021年的“服務新發展格局,走在現代化前列”,今年則是“共擔新使命,同譜新篇章”。
在經濟復蘇和恢復的過程中,大家愈發意識到,一體化的長三角,更應該是遭受沖擊之后還能緊緊抱在一起的長三角。
“長三角過去的制度成果起了作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特聘教授陸銘一直關注研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他看來,道路交通等互聯互通的“硬件”和醫保結算等制度銜接的“軟件”,讓長三角地區的生產要素實現了高效流動。隨著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要素的跨區域配置正助力長三角城市形成相互分工協作的格局。
長三角的改變已開始提速。在浙江做的核酸證明,可以在上海的“隨申碼”里同步查看。經受疫情打擊的長三角,已經意識到在危機來臨時,更要借助數字工具,加強溝通,提升彼此間的緊密度。
沿著這一思路,長三角把數字化的觸角扎得更深。會上,2022年長三角“一網通辦”示范應用成果發布并上線銀行自助終端。
“相當于為政務服務增加了更多接口,讓銀行自助終端成為百姓身邊的政務服務窗口。”對于新上線的銀行自助終端,中國工商銀行機構金融業務部副總經理田慶松如此解釋。在他看來,金融業的加入,為政務服務插上“翅膀”,可以更好提升政務服務的觸達率。
如今,在長三角地區2574家工行網點和4755臺自助終端上,區域企業和群眾都可以辦理“同城服務”,包括10項通辦事項和472項屬地事項。
以一體化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需要三省一市筑牢共同發展的信念。比如這次簽約的合作推進寧杭鐵路二通道框架協議,就提出協同開展前期工作,按照聯動招標、統籌設計、聯合審查的方式推進相關工作;建立合作推進機制,不定期召開協商會議。
這些共商共建項目,在拉近三省一市之間距離的同時,也顯示了大家共同應對外來風險和挑戰的決心。
熱詞二:碳中和
“最近高溫都飆到42℃了,這很難不讓人將其與‘雙碳聯系到一起。”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的幾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雙碳”,這幾年確實是一個居高不下的熱點話題,而其背后則是能源和發展問題。長三角地區作為制造業高地,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一個新聯盟應運而生——長三角碳中和產學研聯盟。這個聯盟的主體頗為豐富,由上海交通大學攜手5所高校、4個研究院所以及13家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成立。為何要成立聯盟?從聯盟名字里可以一窺究竟:聯盟今后將聚焦助力長三角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凝聚區域內相關高校、研究院所、產業集團及國內外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通過產學研合作方式提供減碳技術并落地實施,并形成切實可行的長三角碳達峰碳中和體制機制、產業轉型與創新技術發展路線,為全國碳達峰碳中和提供“長三角模式”。
在聯盟成立現場,浙江大學、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能集團)等上臺揭牌,并將作為聯盟成員為長三角實現“雙碳”目標助力。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聯盟成員已是合作多年的“老朋友”。就在去年11月,浙能集團和聯盟里的申能集團等在上海簽署了上海LNG站線擴建項目合資經營合同,深化滬浙兩地能源合作。這些早期的互動與合作,為聯盟的成立打下了基礎。
事實上,“雙碳”的探索并不罕見,但像這樣跨區域成立產學研聯盟的,尚屬少數。長三角靠什么?包信和表示,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最為強勁的地區,但這里的能源結構還需完善,工業流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較高,未來有巨大的降碳空間。此外,長三角區域內,高校、能源企業、研究院所集中,本就有著密切的互動聯系,建立聯盟后更能形成互動機制,信息交流、技術互通也會更加便捷。
“聯盟成立只是起步,要讓聯盟真正發揮作用,關鍵是把聯盟機制建設好,深化主體之間的合作。”包信和說。長三角的“碳”索,不光是為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探路,也是長三角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的應有之義,今后這些創新成果經驗可以向全國推廣。
此外,包信和認為,對長三角來說,可以把能源的資源屬性轉變成制造屬性。“風光資源是取之不盡的,長三角以制造業見長,應積極發揮研發優勢,抓住機遇,依靠先進科技、先進裝備,高效生產、高效儲存和有效使用這些資源。”他說。
熱詞三:產業鏈
疫情,讓長三角感受到了彼此之間產業鏈的緊密聯系。然而,打造長三角更具韌性和競爭力的產業鏈,不光要產業鏈足夠完善,也要足夠強。
在2021年的論壇上,長三角已經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四個領域成立產業鏈聯盟。今年,關于長三角產業鏈的故事,有了“續集”。
在一批重大合作事項簽約中,兩個項目格外引人注目——長三角產業鏈“強固補”基金、“國和一號”產業鏈聯盟共建。前者將以資本賦能產業鏈。“可以有效引導社會資本在長三角地區的投資。”湖州市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會計師鈕勇解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賦能,成立基金,恰好有助于長三角加大在產業鏈“強鏈、固鏈、補鏈”關鍵環節的深度布局。
這次參會,他們希望通過跟上海頭部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發揮“產業基金投資+產業鏈完善”的雙重作用,進一步提高長三角地區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目前,基金目標是募集100億元,重點布局半導體、數字智能和生物醫藥領域內具有較強科技創新屬性的優勢科技企業及產業鏈。
如果說布局優勢科技產業鏈,有助于提高長三角產業鏈競爭力,那么對核電產業鏈的培育,則為長三角能源發展培育起一支后備軍。
浙江倫特機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倫特)是“國和一號”產業鏈聯盟共建方之一。記者在會場遇到總經理吳方亮時,他正在和核電領域的合作伙伴們打招呼,第一次參加高層論壇就與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簽約重點項目,他頗為興奮。
浙江倫特位于樂清市,生產的是溫度儀表和核測儀表,聽起來似乎沒太大名氣,卻是一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浙江倫特所研發的儀表,解決的正是核反應堆內測量的難題。
“‘國和一號是世界最先進的大型壓水堆核電型號,如果建設成功,就能實現關鍵設備材料自主化設計和國產化制造,形成從核電技術研發到技術應用再到技術產業化的產業鏈條,展現出我國核電強國的實力。”吳方亮介紹,對于能源緊缺的長三角來說,這一項目的能源儲備意義重大。屆時,不光是浙江的秦山核電站、三門核電站等,整個長三角和其他區域的核電站都可以應用這些關鍵技術。
產業鏈夠強,才能足夠有韌性。吳方亮說,“國和一號”產業鏈正是這樣一條強鏈,各個環節都具有豐富的科學、技術和工程內涵,并且能推動科技、產業和經濟的深度融合,助力長三角及全球能源低碳轉型。
而這樣的產業鏈,正是長三角各方要合力建設和維護的。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