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關鍵詞:《影里》 震災 情愛 人性
《影里》是日本作家沼田真佑的出道之作,一經發表便問鼎日本兩項文學大獎——第122 屆文學界新人獎和第157 屆芥川龍之介獎。該作品以高超的技巧和細膩優美的文筆震驚文壇,被高度評價為“純文學之杰作”,2017 年5 月由日本知名雜志《文學界》刊登發表,后由享有“國民雜志”美譽的文藝春秋出版單行本。2020 年2月由日本著名導演大友啟史執導、演員綾野剛、松田龍平主演的同名改編電影上映,獲得廣泛贊譽。導演大友啟史曾評價說:“這是一部簡潔優美的小說,字里行間蘊含著未被說明的登場人物的感情,給人留下不可思議的余韻的印象。不知為何,我慢慢地被那種純凈所吸引。”a作者沼田真佑以巖手縣的盛岡為舞臺,講述了主人公在陌生的土地上與唯一能讓他心生共鳴的朋友的相遇與離別,一邊尋找失去的朋友的真面目,一邊直面失去并重生的故事。
一、自然與日常:震災主題
2011 年3 月11 日,日本發生里氏9.0 級強震,即東日本大地震(以下簡稱“3·11”)。“3·11”給日本文壇帶來了巨大影響,眾多作家紛紛把“3·11”作為創作的重要素材,或真實記述,或間接陳述,創作出大量表現多元、意義豐富的文學作品。伊藤正幸《想象廣播》(2013)、熊谷達也《調律師》(2013)、多和田葉子《獻燈史》(2014)、金原瞳《喪失者》(2015)、天童荒太《月夜潛者》(2016)、桐野夏生《神的恩寵》(2016)、沼田真佑《影里》(2017)等有關“3·11”的文學作品不斷涌現,這些作品以文學的話語從不同角度表述著對震災這一重大主題的關注。園子溫執導的《庸才》(2012)、廣木隆一執導的《在海邊的小鎮》(2013)和《她的人生沒有錯》(2017)、諏訪敦彥執導的《風的電話》(2020)、若松節朗執導的《福島50 死士》(2020)、大友啟史執導的《影里》(2020)等優秀影視作品也接連上映,從不同側面將“3·11”這段不曾被人遺忘的過去記錄在了光影之中。
《影里》的主人公是今野秋一,他因工作調動而移居巖手縣盛岡市,在這里他遇到了同齡的同事日淺典博。兩人經常一起喝酒,一起去溪流釣魚。在陌生的土地上,今野向日淺敞開心扉。但有一天,日淺什么也沒說便突然辭職,音訊全無。半年后,日淺又突然現身,兩人再次有了交流,并繼續保持著交情。后東日本大地震發生,那天以后日淺再次不見了蹤影。據今野的同事所說,日淺可能已經死了。在追尋日淺消息的過程中,今野接觸到了日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影里》是首部以東日本大地震為背景的芥川獎獲獎作品,該作品因描繪了東日本大地震而一度成為熱門話題。然而,該作品不同于那些再現真實而殘酷的災難現場的紀實性作品,它刻意回避對震災事件的正面描寫,有意避免對災后滿目瘡痍的震災影像的呈現。它僅以震災為背景,較多地著墨于對震災前后的日常生活的描寫和對當地的樹木、花草、溪流、魚類等自然風物的描寫。影片中對震災的提及和對大自然的恐怖的描寫,多為以新聞播報等形式進行的背景鋪墊和對人物面部表情特寫等形式進行的間接呈現:影片開頭部分,今野所在部門向釜山、大船渡等災區配送支援物資以及電視中播報的災區商鋪盜竊案件的相關新聞;影片結尾部分,電臺廣播中播報的地震失蹤人口的新聞,以及在地震海嘯發生時,在海邊釣魚的日淺抽著煙望著遠方驚恐而木然的表情特寫。芥川獎評委高樹信子也表示:“這部作品并未將所有事情都和盤托出,而是悄悄地退卻一步,通過描寫人際關系來提及圍繞著它的巨大的自然的恐怖。”
《影里》中對“3·11”東日本大地震的間接呈現是作者與導演的刻意安排與匠心獨運。一方面,對盛岡當地自然風物進行大篇幅長時段的緩緩呈現,有助于為影片營造出一股平和悠然的氛圍,使得整部電影靜謐而富有余韻。另一方面,在優美的自然影像的呈現過程中對震災進行間接提及,使得這部電影脫離了大多數震災作品悲愴而無望的呆板模式,實現了對震災記憶進行選擇性的保留與呈現。另外,對震災前后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捕捉,特別是震災之后在影片結尾處對今野和新朋友在河邊垂釣的場景呈現,從側面暗示著日淺已重新回歸平凡日常,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震災帶來的創傷與悲痛,賦予了災民重生的希望,并以文學的形式撫慰了讀者的心靈。值得注意的是,“3·11”災后恢復與重建遙遙無期,核輻射危機重重,在如此背景下設計回歸日常的結局,也揭露了日本民眾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不得不接受并與“震災殘局”共生存的殘酷而無奈的現實。可以說,本作品的描寫非常平淡,對于震災并沒有進行濃墨重彩的描寫。這意味著即使日常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日子還是會平淡地過去。雖然這是再真實不過的事實,但也正因為如此,失落感和喪失感反而凸顯了出來。
二、蛇與水:情愛主題
現今世界,不少國家都不乏“少數性別者”的存在,據統計,美國的性少數群體人口多達908 萬人,占勞動年齡人口的3.8%;英國約84 萬人,占比2%;法國為293 萬人,占比7%;澳大利亞為53 萬人,占比3.4%。與之相比,日本的性少數群體人口占比比這些國家還要高,據最新調查顯示,以全國20 歲到69 歲的約43 萬人為調查對象,在有效回答者約35 萬人中,性少數群體的占比高達10.0%。c顯然,在日本,性少數者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
《影里》是一部關注性少數者的作品,芥川獎評委吉田修一直言道:“這部作品獲得芥川獎的原因還在于不通過戀愛或性愛來描寫性少數群體。”d作品中對這一主題的展開是委婉而微妙的。影片開頭部分對今野下半身的著裝貼身短褲和裸露的纖細長腿的長時段刻意聚焦,對今野接過并繼續啃咬日淺咬過一口的石榴,對今野在日淺影響下重新開始吸食曾經戒掉的香煙,對兩人單獨外出兜風、看電影、釣魚、吃飯、深夜飲酒等情節的精心安排,在不斷鋪陳展開中提高了觀眾對于二人關系的預感。也就是說,這不是一個摯友消失的故事,而是一個同性戀者的愛慕對象消失的愛情故事。以下兩個場景的出現便揭開了今野對日淺的曖昧情感的面紗。
一是對今野情史的交代。在影片中,和哉的出現便確鑿了今野的同性愛取向。和哉是今野之前交往過的男人,正好來勝岡出差。兩人久別重逢,和哉做了變性手術,變成了女性的樣子。和哉微笑著擁抱今野,對今野十分留戀。
二是在某個下雨的夜晚,日淺提著酒來到今野住處,二人暢飲后入眠。半夜醒來,今野看到日淺抓住了爬在自己身上的一條小蛇。看著正俯下身看向自己的日淺,他終于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起身欲親吻日淺,卻被日淺推開。
無論是片中今野在人群里找尋日淺的身影,還是片尾今野在幾年后和新戀人一起在河邊垂釣的時候,眼前出現日淺在河對面和自己對視的幻影,這些鏡頭的呈現和情節的安排都無比確切而委婉地傳達出了今野對日淺的愛意。《影里》便是這樣一部將性的多樣性巧妙地納入了純文學的世界,并成功地將其影像化的作品。
另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影里》中出現了兩個具有獨特內涵的文學意象:一是“蛇”,二是“水”。在今野起身欲親吻日淺的場景中,蛇這一文學意象的出現具有特別的意義。蛇充當了催化劑一樣的角色,促使今野對日淺的感情由壓抑在內心到噴薄而出。“蛇”這一意象的適時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了兩人對彼此壓抑而克制的情愫,細膩地刻畫出了人類情感的復雜之處。“蛇”這一意象的出現推動了故事情節跨越式發展,昭示了今野對日淺的愛情。另外,水的意象貫穿作品的始終,下雨天的雨水和河流里的河水、地震時刻的海嘯等不同形態的水的意象多次出現,對于情節的表述、氛圍的渲染、故事的推進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光與影:人性主題
作品名稱“影里”一詞的注解是: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暗地里。電影宣傳海報上寫道:“突然消失的好友。沒有悲傷,沒有過錯,失去后才知道真正的樣子。
他的‘真實照亮了什么?”e日淺是今野在現工作地唯一的朋友,他們既是釣友又是酒友。以前他和今野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后來換了工作,在紅白喜事互助會的公司做營銷。日淺頭發很長,風姿翩翩,喜歡釣魚,經常穿著夾克就去工作,他擅長開車,給人的印象是喜歡戶外活動的陽光男。他在職場中被兼職的阿姨們親切地稱為“課長”,與同事相處融洽。在跳槽后的銷售職位上,他取得了地區第一的成績,乍一看給人很好的印象:好脾氣,很隨和,灑脫不被束縛,超然脫俗。
然而,“3·11”后,今野在追尋日淺下落的過程中了解到日淺至今不為人知的“陰影背面”:在大城市的四年里,父親一直給他寄生活費,后來才知道他沒有上大學,大學畢業證也是偽造的;工作后,跳槽到銷售崗位后,為了完成銷售任務,不勝其煩地煩擾朋友和熟人簽合同;向同事借款并欠下外債30 萬日元后消失。雖稱不上極惡之人,卻是讓周圍的人敬而遠之的那類人。在他消失之后,他父親甚至認為,如果因為那么一個無賴的失蹤就去報案,實在對不起社會,所以也沒有報警。
這是一部直抵人類心靈深淵的作品,將光線照射部分的臉和隱藏在陰影里的另一面進行對比,將人心中那片朦朧地帶用文學手法進行挖掘展示,凝練出光與影二元對立的人性主旨。電影中出現過一句臺詞:“看人的時候,要看其背后的影子,影子最深的地方。”
《影里》在對盛岡的自然美進行描繪的過程中對人心的“陰影背面”進行了刻畫,有強烈的對比效果。大友導演認為,“這是一部深入到誰都有的陰影部分、背面部分的作品”f。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時而突然消失時而突然出現,讓人捉摸不透的不可思議的人,卻讓人恨不起來,反而對他不由得心生愛憐。在他神秘的背后,他活出了非常單純而簡單的本能狀態,他不被任何東西束縛,快樂而自由地活著。即使他在地震后消失,也讓人心中留有希望他還活著的念想。芥川獎評委山田詠美談及此作說到,這部作品“簡直就像是用閃閃發光的黏合劑般的語言寫成的,寫得真好。日淺的父親是相當愛自己的兒子的”。
四、結語
作者沼田真佑說:“至今為止也完成過好幾部作品,不過,《影里》是在不介意別人的作品和文體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所以我對這部作品抱有一定程度的自信。”h本作品憑借高超的技巧和精練的手法,展示了現代日本社會所懷抱的震災主題和情愛主題,同時巧妙地挖掘了人類內心深處那片朦朧的地帶,實現了多重主題的表達,并通過優美緩慢的鏡頭傳遞出暖人心脾的脈脈溫情,因此,被稱為“純文學的杰作”亦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