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生



【關鍵詞】方法類讀物,致用性閱讀,節選片段,情境性理解,遷移應用
閱讀,總是某種閱讀類型的閱讀。自我導向的致用性閱讀是一種重要的閱讀類型,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普遍應用。讓中小學生經歷自我導向的致用性閱讀,形成這種閱讀類型的閱讀經驗并初步掌握其閱讀方法,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重要職責之一。但這種閱讀類型以往較受忽視,語文教師對這種閱讀類型的了解也很不夠。本文闡述方法類讀物的特征,解說致用性閱讀的要領,以增加語文教師對這種閱讀類型的了解,提升對這種閱讀類型的教學指導能力。
一、方法類讀物的類型特點
信息是資源,知識就是力量;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目的都是致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任何傳達知識的書籍、信息類文本,都應該是致用性的。但本文所講的致用性閱讀,含義要狹窄得多,特指方法類讀物的閱讀。
方法類讀物,是為解決生活、學習、工作的實際問題提供具體方法、策略或者方法論指導的圖書和文章。它們的書名或篇名,常常有諸如“技巧”“方法”“策略”“如何”“藝術”“有效”“高效”“學會”等詞語,或者隱含著上述詞語的意思。例如:《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說清楚,聽明白》《關鍵對話:如何高效能溝通》《高效率讀書法》《有效溝通》《思考的藝術》《傾聽的藝術》《當眾說話的藝術》《超級聊天術》《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
方法類讀物的內容主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門的,講述某個專業領域,如教育、管理、商務等各項工作的方法或策略;一類是較通用的,涉及人類行為各個方面,如思維方法、閱讀方法、學習策略、溝通策略、問題解決策略等。
方法類讀物的語篇類型特點,可以通過以下兩方面的比較來認識。
1. 方法與原理
方法類讀物大致相當于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所界定的“實用型的書”[1],但偏向于他所界說的第一個小類。按照艾德勒的界說,實用型的書有兩個小類[2]:
第一類以行事的規則為主,例如烹飪書、駕駛指南、他這本講如何閱讀的書等。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方法類讀物。
第二類重在闡釋規則背后的原理,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經濟、政治、道德巨著就屬于這一類。闡釋原理的書,看似純理論的書,但它與純理論的書之不同點在于,所論述的是人類行動的問題——要解決的問題終究是可以做得很好或更糟的實用的問題。因此,盡管論述經濟、政治、道德原理的書籍中并沒有明說,但高明的讀者總能從所論述的原理讀出言外之意,并衍生出解決當前現實問題的一些方法、策略。
把論述經濟、政治、道德的書籍,包括涉及人類行為的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書籍,歸入實用型的書,這是很有見地的。確實,從嚴格意義上說,“一本實用型的書沒有被實用(致用)地閱讀……就是失敗的閱讀”[3]。
然而,讀這一類看似純理論的書,并且從其所論述的原理衍生出解決當前現實問題的方法或策略,在閱讀方式上,畢竟與以說明方法或策略為主要內容的方法類讀物有很大差別。
這并不是說,方法類讀物里沒有原理、沒有理論。方法類讀物當然以具體的方法、策略為主要內容;但是,為了說明方法、策略之所以可行和有效,必須闡述那些方法、策略所依據的原理,有的還用較多的篇幅來闡述原理。而且方法、策略所依據的原理不僅僅是上述被歸入實用型的書那一類學科的原理,還包括被艾德勒稱為“純理論”領域的學科理論。比如,如何閱讀、如何溝通,就與哲學、語言學、人類文化學、生理學、腦科學等學科理論有關。
原理和理論是方法類讀物的重要內容,理解并相信方法、策略所依據的原理和理論,是方法類讀物閱讀理解的重點之一;然而,這往往也是難點之一。方法類讀物畢竟以方法、策略為主要內容,因而在闡述原理和理論時,有時較為概要、簡略,有時為了便于讀者理解,作者還刻意回避一些專業術語而改用看似易懂的日常用語來表達。概要、簡略,加上日常用語,如果作者處理得當,就能做到言簡意賅且通俗易懂;但是,要將原理和理論言簡意賅且通俗易懂地轉達,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實際的情況往往是述說難以清透,有時還詞不達意,因而反倒難以理解,或者造成誤解。
2. 方法與程序
方法類讀物與程序性文本是兩種語篇類型。
程序性文本中的“程序”,是“具體學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識”。程序是規定的,其步驟或流程是固定的,執行不受具體情境影響,按步驟和流程操作所得到的結果一般也是固定的,學成之后的執行是幾乎自動化的正確習慣。比如“洗手標準七步法”,標準是規定的,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但凡洗手均要按此標準執行,按七步法洗手的結果是免受細菌、病毒的侵染,如果養成了習慣,每次洗手就會很自然地用七步法,而無須刻意協調動作。
方法類讀物中的“方法”,涵蓋三類知識類型:
(1)方法,即“具體學科的技術和方法的知識”[4],做某件事的有效方法。比如閱讀方法、演講方法、教學方法、科學方法、研究方法等。“有效方法”是建議性的指令,方法的實施受具體情境影響,其步驟或流程可因情境不同而有所調整,按步驟和流程操作所得到的結果,也會因不同情境而有差異,學成之后的實施則必須是主動的、由主觀意識促使,有時還需要有主動努力去做的意志。
(2)策略,即策略性知識,包括策略使用的情境性知識、條件性知識等。比如記憶策略、學習策略、問題解決策略、市場營銷策略等。一般來說,策略比方法使用的領域更廣泛,受情境的影響更大;尤其是與人打交道的一些策略,無論是策略的使用還是策略使用的效果,往往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3)關于自我的知識,即對自己個性、能力、情緒、情感、態度、信念等方面的認識。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個人,東西南北,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喜怒哀樂,各式各樣的人情世態,有很大的個體差異。
為了有利于學習者關注方法、策略使用的情境,教學設計專家梅里爾把方法、策略這類知識技能稱之為“發生了什么”。“發生了什么”技能,梅里爾定義為:“從一組條件預測結果或者從一個未曾預期的結果查明欠缺的條件。”[5]這一定義,有兩個要點[6]:
(1)條件和結果。“發生了什么”技能,由一個“如果……那么”的命題表示;如果條件成立,那么結果自然發生。比如,如果有效地使用“瀏覽”(具備條件),那么就能快速地知道一篇信息類文本的主要內容(結果自然發生)。反之,花了很多時間閱讀卻不能夠回答“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解決什么問題”(未曾預料的結果),那一定是沒有學會瀏覽的方法(欠缺的條件)。
(2)一組條件。條件是一個情境特征,有不同的值;結果也是一個情境特征,它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一組條件導致一些結果;當條件改變時,結果也相應改變。
比如,同樣使用瀏覽方法(具備條件),一本理論性的書與一本方法類的書(條件改變),所要知道的主要內容就會有很大的不同(結果也相應改變)。
方法、策略是情境性的,方法類讀物也是情境性的。
首先,作者論述某種有效方法,必然基于他所置身的情境。比如講閱讀方法的書或文章,作者當然在講他所贊賞或主張的“那一種閱讀”,一定有作為前提的特定情境的預設。比如:我國古代的讀書法,主要是學習圣賢“經史子集”的讀書法,或者是把古文的種種技巧應用于八股考試文的閱讀法。方法類讀物,無論作者是否明說——作者往往不加明說,它們所論述的都是基于某種情境的方法、策略。
其次,為了證明方法、策略的可行和高效,方法類讀物往往會舉一些成功實施的案例。這些案例,其實也與構成情境的其他條件有關系。情境是由一組條件構成的;成功的案例,是在那樣的條件下運用這樣的方法、策略而取得了顯著成效。
另外,方法類讀物中,有一些是講述作者從自己的經驗提煉出來的方法,并用自身的經歷來證明該方法或策略的成效。基于自身的經歷和經驗,是高度情境性的,其方法或策略或許是個性化的、個人性的。
“情境”,是方法類讀物閱讀理解的關鍵。
是否把自己納入“同類的情境”,決定了讀者是否去閱讀某個領域的方法類讀物,決定了讀者是否能夠理解作者所講述的方法、策略,更決定了讀者(學習者)是否愿意將知道了的方法和策略應用于自己的實踐。
換句話說,讀者是否把自己納入“同類的情境”,決定了實用型的書是否有用。
綜上所述,方法類讀物的語篇類型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詞:原理、方法、情境。
二、閱讀情境與閱讀目的
1. 方法類讀物的閱讀情境
方法類讀物是情境性的;讀者閱讀方法類讀物,也是情境化的。
在常態的情況下,讀者去閱讀某個內容主題的方法類讀物,大致是以下幾種閱讀情境:(1)開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比如上大學、入職、調換到新崗位、創業、步入婚姻、養育孩子等,主動學習相關內容主題的“方法類讀物”。[7](2)意識到自己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想通過閱讀相關的書或文章,找到解決問題的一些有效方法,比如關于閱讀方法、學習策略等。
(3)為提高工作能力,被上級要求,閱讀和學習指定內容主題的書籍,相當于通過閱讀參加職場能力提升的培訓。
(4)聽別人介紹,或同學、同事推薦,也去閱讀那些被贊譽“很有用”的書或文章,并期望對自己也“很有用”。
(5)平時就關注與生活、學習、工作相關的某個內容主題,經常探測方法類讀物的書訊,時常閱讀一些富有新意的方法類讀物,并有意識地謀求應用。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閱讀情境,讀者在閱讀方法類讀物之前都已經有明確的致用目的,都自知是為了解決某些或某個具體的實際問題而去閱讀;即使是“被要求”的閱讀,也是在閱讀之前就被明確地告知要學以致用。
在閱讀之前,意味著讀者對書或文章的內容尚未知曉;在未知曉閱讀的內容之前,就已經有明確的致用目的,這是方法類讀物常態閱讀的最主要特征。
2. 致用性閱讀的致用目的
致用性閱讀,是以讀者的致用目的為主導的閱讀活動。這句話有兩層含義:
(1)以讀者的閱讀目的為主導的閱讀活動。任何書或文章,都至少有兩種閱讀方式:一種是由作者主導的,讀者依照作者的寫作目的,完整地閱讀并準確地理解文本的內容;一種是由讀者主導的,讀者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有選擇地閱讀并利用文本中的某些內容。
對同一個讀者來說,在有限的閱讀時間里,上述兩種方式的閱讀往往不能兼得,也無須兼得。一般來說,理論讀物的閱讀,以作者主導的閱讀方式為常態;方法類讀物的閱讀,則以讀者主導的閱讀方式為常態。
方法類讀物當然也可以進行由作者主導的閱讀。
例如閱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了解這本名著深遠影響的基礎上,梳理整本書的脈絡邏輯,對書的八章內容進行提煉概括。但是,這種方式的閱讀,或者僅把這本方法類讀物當成資訊,或者將這本方法類讀物誤認為理論讀物,要么是一種異態的閱讀(為了介紹這本書),要么是一種變態的閱讀(如果目的是致用的話),換句話說,其絕不是實用型的書正當的讀法。在這里很有必要再引用一次艾德勒的告誡:“無法讓一本實用型的書被實用(致用)地閱讀,就是失敗的閱讀。”[8]閱讀之前就已經有明確的致用目的,并以讀者的致用目的主導閱讀活動,這必然導致讀者對方法類讀物作選擇性閱讀,無論是對一本書還是對一篇文章。
(2)讀者的閱讀目的是要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有必要區分作者在書中要解決的問題,與讀者通過閱讀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寫作方法類讀物——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講清楚所推薦的方法或策略,闡釋原理以證明方法或策略的有效、可信,借助案例或者自己的經歷表明實施方法或策略的可行、高效。
作者可以解決他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果,是較高質量地完成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也就是讀者在讀的這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但是,正如艾德勒所說:“任何一本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9]因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是讀者“你”而不是作者“他”。
讀者“你”閱讀方法類讀物——一本書或一篇文章,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中介目的。在閱讀中,要根據自己的致用目的,有選擇地閱讀理解有助于“你”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或策略。
第二個是最終目的。在閱讀后,“你”要在自己生活、學習、工作的問題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方法或策略使那個實際問題得以解決,或部分解決。
只有先達到中介目的,才有可能達到最終目的;但閱讀中的中介目的是否達到,判斷的依據則是閱讀之后“你”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決。而實際問題的解決,只能靠“你”的實際行動。
致用性閱讀的致用目的,貫穿方法類讀物的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
三、完整語篇的致用性閱讀
完整語篇的閱讀,致用性閱讀只是作為閱讀的預備階段。
1. 對一本書
(1)通過探測性閱讀,或利用信息源知識,或是被要求,獲取一本與自己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屬于同類情境的方法類讀物,或者把書中可能較特殊的情境與自己所處的情境相聯系,從而視為同類情境。
(2)預覽。
(3)挑選與自己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直接相關的某些或某個章節,略讀。借助原理闡釋和案例講解,理解方法或策略;標記自己有感觸的地方,并記錄自己的感想。
(4a)選擇自己最需要的、想重點學習的一個或幾個方法或策略。這取決于讀這一本書準備花多少時間。
閱讀方法類讀物,與其說是閱讀理解,毋寧說是學習。試圖通過閱讀一本書,解決自己所遇到的所有問題;試圖在一本方法類讀物中學到許多方法或策略;試圖閱讀一遍或幾遍,就學會書中講述的方法或策略。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妄想。
(4b)如果經常閱讀同類書籍,有豐富的致用性閱讀經驗,或許在有較深感觸的同時,已聯想到自己所處的問題情境,并獲得解決這一實際問題的頓悟式啟示。
在方法類書籍里,以某人的軼事為案例,尤其是作者用自身的經歷來證明方法或策略的成效的,往往是這種“頓悟式”啟示。但是,“頓悟式”啟示,顯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5a)節選(復印或標記)與重點學習的方法或策略直接有關的那一頁或幾頁,進行下文要講的“節選語篇的致用性閱讀”。
閱讀是學習的開始,而不是結束。以致用為目的,學習一個有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或策略,相當于參加一門數天的專項培訓課程;也就是說,其價值與數百、數千乃至數萬元的學費相當。
(5b)如果不想進入“節選語篇的致用性閱讀”,那么“你”只是知道了某個方法或策略而已。也就是說,這本書對“你”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沒有用。而且所謂“知道了”通常是暫時的,隔不了多久就再無蹤影。
2. 對一篇文章
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要求,閱讀一篇“同類情境”或視為“同類情境”的方法類文章,包括別人從某本書節選的一個章節和一個完整的單篇文章,通常都有較高的致用價值。
但是,如果一篇文章較短小,那么很可能它只是把方法或策略作為談論的話題而已,因而閱讀理解也只能是知道了而已;也就是說,這種閱讀材料,其本身就不可能用于致用性閱讀。我國現當代一些文人談讀書、談讀書方法、談讀書經驗的文章,有不少就是這樣的“無用”文章。
另一方面,如果從某本書節選的是一個很短篇幅的片段,通常意味著很難真正理解,因而也不太可能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如果對那個片段有感觸,最好找到片段出處的那本書去讀。
(1)預覽。
(2)挑選與自己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直接相關的某些或某個片段,略讀。借助原理闡釋和案例講解,理解方法或策略;標記自己有感觸的地方,并記錄自己的感想。
(3a)選擇自己最需要的、想重點學習的一個或幾個方法或策略。這取決于讀這一篇文章準備花多少時間。
(3b)如果運氣好,或許在有較深感觸的同時,已聯想到自己所處的問題情境,并獲得解決這一實際問題的“頓悟式”啟示。
(4a)節選與重點學習的方法或策略直接有關的那些或那個片段,進行“節選語篇的致用性閱讀”。
(4b)如果不想進行“節選語篇的致用性閱讀”,那么“你”只是知道了某個方法或策略而已。也就是說,這篇文章對“你”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沒有用。而且所謂“知道了”通常是暫時的,隔不了多久就再無蹤影。
四、節選語篇的致用性閱讀
致用性閱讀真正的閱讀對象,是書中某章節的一個節選片段或單篇文章的一個節選片段。
如果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有數個節選片段,那么就應該數次進行節選語篇的致用性閱讀。如果數個節選片段都指向同一個方法或策略,則視為同一個節選語篇。
節選語篇的致用性閱讀,讀者要達到上述的中介目的:根據自己的致用目的,閱讀理解有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或策略。
致用性閱讀的閱讀理解并不容易。因為節選語篇所講述的方法或策略,是“同類情境”通用的規則。只有讀者聯系自身所處的特殊情境,才能對通用規則有較貼切的理解,才能將通用規則應用于自己所處的特定情境。
換言之,節選語篇的致用性閱讀,要求讀者加入一些文本之外的東西,使方法或策略的學習得以情境化。
例如:從《史上最簡單的問題解決手冊》這本書中,節選出一個語篇《肯定式探尋模型:微笑著解決問題》。[10]如果省略該節選語篇的解說文字的話,它的核心內容是這樣一個模型:
那么,讀者在閱讀理解時就必須:
(1)加入自己的理解。聯系相關章節,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節選語篇中的方法、策略及其所依據的原理。
研究表明,做事效果好壞、效率高低,并不是同樣的行為精熟度的差異;不同的效果、效率,是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為乃至行為的觀念。也就是說,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策略。學習一種新的方法、策略,不僅要改變原來的行為,往往意味著還要改變行為的觀念。因此,理解一種新的方法或策略,往往意味著要改變自己原有的觀念;而改變觀念,就是對自己的思想、習慣、信念的自我挑戰,往往會引發情緒、情感、態度的復雜感受,即要加入批判性反思。
(2)加入自己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曾遇到的實際問題,反思在這一情境中發生了什么。例如,加入這樣的情境——當孩子的成績單不理想時:
反思發生了什么,即“從一個未曾預期的結果查明欠缺的條件”[11]。“未曾預期的結果”,是與自己期望相背離的結果,也就是為什么那個實際問題會成為問題;“查明欠缺的條件”,是要查明造成問題的主觀原因,也就是在處理那個問題時自己所欠缺的有效方法或策略。如此這般,在這一具體情境中,有針對性地學習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或策略。
有培訓專家把這一步細化為幾個步驟[12]:回憶過去的經歷或者思考將會面臨的此類問題情境;描述經歷、問題;使用節選語篇中的知識點分析自己遇到的問題,看看作者是如何解決的;記錄這一思考過程的學習心得并與別人分享。比如在上例中,作者大概會這樣建議——當孩子的成績單不理想時:
(3)加入把所學的方法或策略用于具體情境的想象[13]。設想今后生活、學習、工作的具體情境中自己使用所學的方法或策略的具體方案,并從一組條件預測結果——所謂解決實際問題,并不是說原來的問題不存在了,而是說要通過使用新的方法或策略,今后不再出現同樣的問題。
像任何學習計劃一樣,所設想的具體方案應該滿足如下標準[14]:特定的——具體要干什么?可測量的——怎么知道獲得了成功?可獲得的——目標現實嗎?資源豐富的——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是否有足夠的相關信息?有進度的——在什么時候完成各個不同的步驟?例如,設想自己即將面臨的一個新情境——暗戀要表白嗎?
(4)如果與同伴一起學習節選片段(如“被要求”的閱讀情境),與同伴交流各自對以往問題的反思和今后行動的設想,相互評議。
閱讀理解方法類讀物的節選語篇,相當于參加一門專項培訓課程。優質的培訓為什么有效呢?自己通過閱讀學習能不能像參加優質培訓同樣有效呢?致力于職場能力提升的培訓師趙周解析道[15]:
◇圖書=核心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策略)+(作者的)書面表達◇培訓=核心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策略)+(培訓師的)口頭表達+I“圖書”特指方法類讀物的節選語篇,優質圖書與優質培訓的區別,不在于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而在于培訓中增加了“I”。
◇I=激活經驗+促使參與+催化應用換言之,“I”就是致用性閱讀的能力,也就是上面講述的,在節選語篇的致用性閱讀理解過程中,讀者要主動加入(1)(2)(3)(4)。因此,“圖書+I=培訓”。
如果掌握了方法類讀物致用性閱讀方法,那么,“讀任何一本30元的致用類圖書,完全能達到參加3萬元培訓的效果”[16]。趙周說得有理:“方法類讀物”,“你不必讀完全書,更不必擔心記不住,能用上一點就值回百倍書價”[17]。
可惜,真實的情況是,由于學校教育的失職——中小學幾乎沒有教過致用性閱讀[18],致使很大一部分國民缺乏致用性閱讀能力;縱使有再多的方法類讀物,如果閱讀者缺乏致用性閱讀的能力,也只能是0%的成效。
“發生了什么”技能——方法、策略,本應該是學校教育、成人學習的主要內容。方法類讀物的致用性閱讀,事實上是國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最主要的閱讀類型。自我導向的致用性閱讀,其重要性,任怎么強調都不會過分。
五、閱讀之后:在實施中深化理解
致用性閱讀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理解”,而且是“應用”;閱讀方法類讀物,不僅要思考,而且要行動。
首先,閱讀后要及時行動。“研究人員發現,在看到或聽到一個方法之后24小時之內就將其付諸使用,它就可能被永久使用。”[19]學以致用,就是把自己已學到的方法或策略,遷移應用到新的情境。遷移應用大概有兩種情況:
1. 在同類的特殊情境中應用
比如,一本書的瀏覽方法,應用于科學教科書的瀏覽,節選語篇的致用性閱讀,應用于企業管理的方法類書籍。
2. 在復雜的情境中嘗試運用
一般說,策略尤其是與人打交道的策略,使用的情境是變化的、復雜的。比如前述的“肯定式探尋模型”的例子,那位讀者要在生活、學習、工作的真實情境中試圖“微笑著解決問題”,想必會有種種不同的遭遇:有時圓滿取得效果,有時可能結果很糟;對有些人、有些事可以用這個辦法,對另一些人、另一些事用這個方法則行不通。
上述兩種情況,其實就是方法、策略在“做”中繼續“學”的兩條路徑:
一條是在應用中,使通用規則“特異化”[20]。比如,節選語篇的致用性閱讀,經常性地應用于企業管理的方法類書籍,從而形成具有這類節選語篇特色的致用性閱讀更為細致的方法,生成致用性閱讀更為高效的個性化的閱讀方法。
一條是在嘗試運用中,逐漸辨析出較寬泛的策略適合使用的“一組條件”,生成生活、學習、工作中適合使用的情境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比如前述的“肯定式探尋模型”例子,在堅持嘗試運用中,那位讀者會慢慢摸索到一些經驗,逐漸明白在什么場合、對什么樣的事、對哪些人可以“微笑著解決問題”。
至此,方法類讀物的致用性閱讀,才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