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又是一年中秋時。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佳節之一,有著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與傳說。
中秋起源
“中秋”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魏晉時期,也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每年的農歷八月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也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后演變為中秋節。從唐朝初年開始,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在明清時期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種原本起源于對自然,對氣候物候的一種體悟所產生的“節點”,在我們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被融入人文內涵,注入人文情愫。
月亮的“吉祥物”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往往將玉兔與月亮聯系在一起。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答圣俞白鸚鵡雜言》中有“兔生明月月在天”之語,在中國民俗文化中,也有“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屬”的說法。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關于“玉兔”的記載,玉兔也因吉祥、長壽、多子等吉瑞的象征,在文物中頗為常見。
安徽省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兔”飾件距今約5300年,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玉兔”造型的玉料。2019年,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出土了武周時期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中的壁畫,其中墨繪了在月亮之上,一只玉兔在桂樹下搗藥的情景。
蟾蜍有辟邪、祥瑞之兆,在我國古代是神物的象征。1972年,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上半部分描繪的便是天國的景象,左上角繪一彎新月,月上有一只口銜流云的蟾蜍和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雙手托月似在飛舞。月亮在古代也被稱為“蟾宮”,成語“蟾宮折桂”被喻稱古代士子秋試登科、仕途得志。
中秋習俗
自古以來,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等習俗?!抖Y記》中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也就是“秋祀”。古人認為太陽代表蒼天,月亮代表大地,每逢中秋節,全國各地都會舉行不同的祭月儀式,以感恩大地的饋贈。
周代,每逢中秋佳節人們都會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李子、葡萄等,并將西瓜切成蓮花狀,舉行各種迎寒和祭月活動。魏晉時期,登樓臨軒、酌酒賞月逐漸成為習俗。唐宋時期,中秋賞月之風盛行,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逢中秋這一日,茶樓、酒肆都會重新裝飾門面,在牌樓上扎綢掛彩,售賣新鮮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更是熱鬧非凡,人們紛紛登樓賞月。
明、清時期,中秋節仍有賞月習俗,在許多地方,人們逐漸有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習俗。此后,每當半秋懸月,彩船泛舟、賞月吟詩、婦女拜月、互贈月餅等習俗開始廣為流傳。
我國幅員遼闊,由于地理、歷史和氣候上的差別,中秋節的風俗各不相同,但千百年來,人們借此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期盼團圓幸福、花好月圓的愿望從未改變。
(欄目編輯?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