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珊 陳芳
從古至今,保持對經典法帖的崇敬態度,以不懈努力靠近經典法帖的臨摹,成了眾多書法愛好者學習的起點。臨摹好似與古人對話,令我們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斷向上攀登。“臨摹”一詞,實則包含兩層意思。臨,是把所選擇的字帖范本放在一側,看著字的筆畫、結構和章法,仿照書寫;摹,是把薄紙(現在一般用硫酸紙或稱拷貝紙)放置在字帖范本上照著其“影子”,描摹書寫。
臨寫時,書寫者調動自身視知覺,通過對照字帖范本比較性地進行書寫,容易體會筆法的運用、體現范本的筆意,但因無所依托,往往容易將范本中字的間架位置寫得走形,從而導致字體結構的不準確。摹寫時,因能以范本字準確的樣子作為基底,比較容易掌握其點畫位置和形體結構,但往往會過于機械而令書寫者忽視筆法的運用、筆意的表達,并且在“摹”過之后容易忘卻,不易鞏固。因此,臨與摹各有利弊:臨得其意,摹得其形。臨摹結合便成了常規的學習方式。
一、新的臨摹方法的探索
傳統常見的臨摹方式仍以單筆畫、單字重復訓練為主,學生則通過不斷且不成系統地反復描摹或臨寫,希望熟能生巧。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學習者更加有效理解、記憶摹本進而使“臨摹”變得更加專業、精確?通過對連續兩屆書法專業生的課堂教學與實踐,筆者探索出一種新的臨摹方式:即從“建構主義”的角度出發,運用硬筆與毛筆兩種不同書寫工具的優勢,分別通過“部首”解構,并行不悖地將臨摹對象逐字分解、歸納與拓展,從而掌握臨摹對象。
學生都有硬筆書寫經驗,所以該臨摹方法實際上是在硬筆的基礎上先行建構,然后由硬筆至軟筆再次強化建構,“軟硬兼施”、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切己體察地打通臨摹甚至是臨創之間的壁壘。
1.“去粗取精”地掌握字的結構特點
從早期的甲骨文到現代常用的楷書,都包含了線條與結構。前期臨摹需要解決的正是用筆與結構的問題。在臨摹過程中借助硬筆,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細節繁復的范本字中“去其筋肉,得其骨架”,使書法臨摹變得更加直白與簡潔,增加學習者對字體結構本身的準確了解程度。現代人主要的書寫工具基本都是硬筆。硬筆隨處可見、便于攜帶、易于上手,筆性也容易把握,用硬筆“單刀直入”地臨摹,免去了艱難晦澀的適應期,更容易激發學習者的興趣與信心,獲得心理認同。加上大多數人有一定的“之前書寫經驗”,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硬筆字體,如果這時候對照原帖范本臨摹,“之前書寫經驗”與“當下書寫形跡”勢必會“正面交鋒”,令學習者置身于一種類比的學習情境中。
漢字的構形過程是筆畫按照一定筆順形成部首、偏旁(廣義也稱部件),再按照結構規律組成整字。由此可見,部首到整字明顯比筆畫到整字更直接,以部首為線索進行逐字分解歸納,完成對“形跡”的辨識與記憶,所需要的精力和時間更少。運用部首解構歸納法進行臨摹,也是對單筆畫、單字重復訓練臨摹教學法的發展和改進,從零散的筆畫過渡成系統的部首引領的集合,增強了對臨摹范本學習記憶的規律性,降低了信息符號因相互干擾或相互混淆導致的錯誤。
2.“精益求精”地掌握字的用筆、結構等細節
運用硬筆“讀帖”,通過歸納總結初步掌握了范本字的結構規律和特點后,再一次運用毛筆對范本進行通讀,著眼于細節的把握及用筆(提按頓挫起行收轉回等)、用墨(干濕濃淡焦等)的揣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學習者被動參與到主動建構,層層推進的演繹過程,也是在記憶的另一維度上對“先前所得”的延伸與再加工。學習者不斷翻閱范本、不斷按部首歸納集中范字,在與范本長時間的交互作用下,建構起更具象的認知系統,進而實現自身記憶結構的深層改變。
除了盡可能地模擬出范本“看得見”的行跡特點,還得思考是怎樣的時間節奏與動力機制造就了這樣的行跡。“看不見”的這部分主要包括起筆、行筆、收筆的方向,筆鋒提按頓挫的速度與力度,以及自身指、腕、臂的力度與配合度等。
3. 在“實戰演練”中統整、日臻完善
通過“軟硬兼施”按部首逐字分解歸納后,一遍遍地“耳濡目染”,學生對所選擇臨摹的原帖范本的用筆、結構乃至章法等,有更細致入微的體認。此時,應該趁熱打鐵地繼續“研精覃思”,嘗試運用新學字體風格進行自我創作,在“實戰演練”中檢驗自己對所學所臨范本的用筆、結構、章法、氣息等形式美要素自如運用的程度,如果仍有部分記憶模糊,便可對照以上環節所留下的筆記進行“集字”。以一種不斷介入與參與的意識,增加主客體之間的對話,在不斷拆分、統整、完善,即“總—分—總”的臨摹方式模型中生成,并建構所選擇范本的風格樣式。
二、以歐陽詢書法為例的“部首解構”歸納
歐陽詢書法于平正中見險絕,常以楷書聞名于世,他的行書在中國書法史上更是獨樹一幟。通過查找,筆者專門挑選其存世的行書墨跡本《千字文》《仲尼夢奠帖》《張翰帖》《卜商帖》等作為學習“范本”,運用“部首解構”方式,通過硬筆、毛筆逐一“讀帖”、臨摹,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掌握其用筆、結字特色,從而打通軟硬筆、臨創之間的雙重壁壘。利用硬筆與毛筆按部首解構后的歸納圖,形成了歐體行書“類型數據庫”,可以根據部首進行索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較好解決了學生臨創之間的矛盾。(圖略)
在“解構”之上進行“建構”類型數據庫,能在“見微知著”“舉一反三”中深化學生對傳統經典的理解和體悟,引導學生“像藝術家一樣地創作”,突破傳統臨摹的藩籬,在“臨摹——創作”之間自如切換、最終改變學習者原有的審美層次和書寫慣性,在對經典理解與揚棄的“內蘊外化”過程中實現新的藝術平衡。
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筆者將上述方法凝練為書法創新臨摹教學基本模型,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