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上了點年紀的人,都會回憶過去的事情。尤其是那段在農村里勞作的時光,當然,也會想起很多老物件,風車自然也是當年農人們的重要農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農村還是以傳統耕作為主,一年幾番稻田輪作。農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日子過得雖緊巴點,但也很安逸。風車在以前的農村,是很常見的一種用杉木制成的農具,其外形像“車”,使用的時候又要用到風力的作用,故叫“風車”。聽父母講,風車在當時是比較稀罕的物件,幾十戶人家就一輛風車。
后來,風車便慢慢地普及到各家各戶。風車較重,由于體積大,需要兩個人前后抬才行。風車,是用來分離谷子、麥子、菜籽、玉米等雜物的。也算得上較為奢侈的大件農具。風車有四個口,一個V型進口較大且向上,三個出口較小,分布在風車的各個位置。把帶著雜質的稻谷從風車敞口傾倒進去,用手搖動風車的搖把,通過扇片轉動形成的風,把較輕的雜質吹走,把干癟的糠殼從風口吹下,再讓質地較重的谷物沿著斜口,水一般嘩嘩流下,這樣一來,谷物就被風車輕而易舉地分為兩堆。一堆是干癟的糠殼,一堆是沉甸甸的稻谷,當然,搖風車也是個技術活,一是用力要均勻,二是從敞口放出來的時候要適中,不要讓谷物飄進雜質堆里,要不不僅篩不干凈,而且谷物堆里會混有雜質。
那年,從學校出來,在家里待了一年。父親為了讓我在農村鍛煉,我做了一年的農民。現在想起來,在農村的那段勞作經歷 ,是我今后走向社會,拼搏努力的基礎。那時的農村,是非常恬靜、淡然,沒有喧囂的汽車喇叭聲與工廠的機器轟鳴聲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春播秋收,是恍如“世外桃源”般的田園時光。在空曠的田野上,一片片稻浪,在秋風的吹拂下,顯示出風吹稻浪的情景,好像一幅幅美麗的畫作。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時,我家里有一輛風車,是父親特地叫木匠定做的。我家的風車,外形精致,小巧玲瓏。農忙季節后,稻谷、麥子等曬干后,最后一環就是用風車把癟的碎葉扇掉。這項工作,一般由父親或母親完成,而我打下手,父母畢竟是經歷過磨煉的人,使用風車的時候,技術嫻熟,常常幾個小時下來,一點都不覺得累。
風起,或糠殼飛揚,米粒墜下;或麥殼飛揚,麥粒墜下。那會兒也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風車,村里人也經常相互借。一般用風車扇碎葉,都是在曬場上,人聲鼎沸,歡聲笑語,那溫馨、熱鬧的場面,實在難忘。農村人都好客、善良、勤勞,以前那種濃濃的鄉情,一直到現在,還在夢里縈繞。
時過境遷,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風車這個老物件,在農村也很少見了。風車猶如一件“老古董”,在那個年代完成了它應有的任務,然后悄然隱匿起來。
對老物件的思念,是一種情懷。也許,這是人性的一種本能反應。
鄉村暮色
一天中,鄉村有不同的風景。清晨的寂靜、午后的喧囂,但我最喜歡暮色里的鄉村。
都說鄉村空氣好,這話不假。遠離城市的繁鬧,鄉村便是一處休閑旅游、養老宜居的好去處。房舍相連、串門作揖、互相嘮嗑、雞鳴狗叫、人聲鼎沸……這是鄉村的特色。沒有人間煙火味,也不叫鄉村,我雖然在城里工作,也久居市區,但是我一直留戀淳樸的鄉村。那里有村民間的互幫互助,處處都是溫馨的,這么好的地方,怎么不叫人留戀呢?
一年四季里,鄉村的暮色有著各自的特點。
春天里,鄉村的暮色是充滿希望的。一棵棵老樹吐綠枝,一片片剛翻耕的土地,在和煦春風的吹拂下,正散發著芳香的泥土味道,整個曠野與村莊,被一片綠覆蓋。勤勞的農人有晚歸的習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就是多少年來,農人一貫的做法。當然,現在農人進廠務工的較多,從前低矮的瓦房也變成了一幢幢漂亮、別致的新樓房,久違了的裊裊炊煙, 也只是一種遠去的傳說。或許,也只有在幾戶年紀稍大的農人的農舍里,還能見到迷人的炊煙。春天里的暮色,是和諧的,也是神秘的。
夏天里,鄉村的暮色又是充滿浪漫的。夏天晝長夜短,氣溫較高。這些勞作的農人,吃罷晚飯,洗漱干凈后,便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或站立,或坐在村前的石板凳上,搖著芭蕉扇,聊聊家常、嘮嘮嗑,豈不悠哉。要是在二三十年前,農村里更是熱鬧,那時家家戶戶都種田,每年夏季又要經歷“雙搶”時節。收獲早稻,可是當年農人最苦惱的事情,三十幾度的高溫,還要到田里勞作,這種苦真是一生都難忘。那會兒,鄉村里真是一片沸騰。暮色里,農人們全家出動,在崎嶇的機耕路上,一片歡聲笑語。有拉雙輪車的,有拉單輪車的,有抬打稻機的……一些半大小伙兒,都跟在裝滿稻谷的車隊里,有的還幫著父母拉車。或許,那時的農人,也不感覺苦。記得村里有口井,也不知道多少年前的老井了,井呈圓方形,故叫“團井”。在那個年月,這口老井不知給農人們帶來了多少清涼與樂趣。老井不大,水很深,也很涼。
秋天里,鄉村的暮色又是成熟的。秋天,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是個收獲的季節。暮色里,漫山遍野的樹葉慢慢變黃,秋風一起,秋葉掃落一地。人生短短幾個秋,轉眼即秋,相思更濃。深秋至,空中幾行大雁在往南飛,雁過留聲。
冬天里,鄉村的暮色是純凈的。古老而又空闊的村落,北風呼嘯,氣溫一日比一日低。不日,漫天飛雪就落在了田野、農家小院、遠處的山上。白雪皚皚,把鄉村暮色渲染得一片寂靜,村里再沒有往日的喧嘩。
年年歲歲花相似,鄉村的暮色卻有不同的景致。那些花兒,秋冬枯萎,只等下一年,春風過處,春雨滋潤,照樣會開出絢麗多彩的花朵。
以前的夏天
高溫、酷暑、熱浪……都是每年夏天特有的象征。
走過春天的春意盎然,迎來了夏日浪漫、溫情的時刻。
現在的夏天,普通農家都有空調、電風扇,這些電器設備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讓人們在漫漫夏夜,感覺不到一絲悶熱。
以前的夏天,農人還要參加繁重的“雙搶”。“雙搶”就是指收獲早稻與搶種晚糯稻,那時正值“三伏天”,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火辣的陽光炙烤著大地,讓人喘不過氣來。凌晨三四點,天色微亮,一絲絲晨風伴隨著清涼,在幾聲雞鳴狗叫中,打破了鄉村的寧靜。村民們在幾聲寒暄后,都起身做早餐,挑水拿柴火,炊煙裊裊里夾著些人聲。吃完早餐后,一排排拉著單輪車、雙輪車,抬著打稻機、挑著籮筐的人群,便陸續出村,穿過村里的各條機耕路,說說笑笑,奔向各自的田間。到了晌午八九點,太陽已經直射在這個古老的村落了,赤腳走在地面上,都會熱得發燙。這時,載滿一車車稻谷的車隊,已逐漸回家。村民們又要忙著到曬場上,攤曬剛收回來的帶有青葉的稻谷了,稻谷濕漉漉的,因水分較多,故倒出來時較重,需要用鏟子把稻谷一層層鏟開,再把青葉集中處理。那會兒,曬場可是熱鬧的地方,一塊塊錯落有致的曬場基地,呈長方形,有大有小。
那時的農人淳樸、善良,過著簡單安逸的生活,真想回到過去。
以前的夏天,晚上經常停電。酷熱的時候,停電是最煩惱的事,村里的空地上、院墻邊、水井旁,都擠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人群中,有老者、中年人、年輕人、小孩,大家手里都拿著芭蕉扇,這些芭蕉扇有新的,有已經褪色的,也有破舊不堪的。村民們有穿著短褲的,有赤膊的,有端著茶碗大口喝茶的……一幅形態各異的情景,在遼闊、深邃而又悶熱的夏夜里,展示著各自的生活軌跡。那時,我們村里還經常放露天電影。露天電影對上了年紀的人而言,可能還是記憶猶新的吧。那會兒,村里放電影是定期的,一個月一到兩次。都是通過村廣播通知的,我們村有個地方,過去是村里的娛樂場所,地方很大、很空曠,有個古戲臺,聽老一輩人講,這戲臺很早就有了,早些年,還經常有戲班子到這里做戲。“咚鏘……咚咚鏘”的節奏聲與裊裊繞耳的樂音,似乎還會呈現。這里自然也成了我們孩提時的樂園。我們村在方圓十里也是大村,村里放電影可樂壞了村民們。家家戶戶仿佛過年似的,都準備了待客的飯菜,也會有很多鄰村人來做客。不等天黑,那里已經是人潮涌動,長凳、短凳、小凳等早已一排排的,放得整整齊齊。夏日的傍晚,雖悶熱,但絲毫沒有減弱村民們看電影的熱情。兩旁的小商販,更是搶占了好的位置,早就鋪好各種鋪位。有賣薄荷糖的、有賣茴香豆的、有賣棒冰的……此起彼伏的叫賣聲給電影場增添了幾分繁鬧的氣氛。等到電影開場,場內一片喧嘩,有伸長脖子看電影看得津津有味的,有在私底下竊竊私語的……夏日的夜晚,一輪明月分外皎潔,無數的星星在閃爍。這么熱鬧的場景,一晃已經過去了幾十年。
以前的夏天,總有些難忘的回憶。在我小時候,不像現在的小孩這么嬌慣。有條蜿蜒曲折的四明江經過我們村,綿延數十里,江水清澈見底。江邊有很多村落,我們那里的農田灌溉,也主要靠這條江水了。這便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磅礴的四明江,流過我們村段,有幾處“滴水波”,這里的水不是很深,水流不急。夏天的時候,有很多人在這里游泳、洗衣服,少時的很多歡聲笑語也停留在此處。
最難忘的,是在那江里抓蟹的事,水中有很多鵝卵石,鵝卵石交錯相疊,大小不一,鵝卵石邊有很多雜草,腳踩在江底,冷颼颼的,水很清涼。江面較寬,有很多小魚在自由自在地游動,螃蟹都比較“瘦小”,它們隱匿在鵝卵石底下或邊上,時不時會爬出鵝卵石,四處爬動。當你用手搬開石頭,輕輕去觸摸螃蟹的時候,它會很警覺地張開它的“大爪”,鉗住你的手指,讓你的手指疼痛不已。我小時候因為笨手笨腳,所以摸不到螃蟹。
以前的夏天,鄉村里的炊煙裊裊也是詩情畫意的。或許炊煙就是過去鄉村特有的風景,每當傍晚,家家戶戶的煙囪里就會冒出裊裊炊煙。這些炊煙或長或短,或濃或淡,剛開始直直的,后來被風一吹,也不知道柔情的炊煙去了哪里?遠處的炊煙,不知何時再能相見?要想再見那纏綿的炊煙,估計要回到二三十年前吧,那時的炊煙才“原汁原味”。
以前的夏天,是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遲暮時分,一望無垠的田野,綠油油的莊稼,在微風的吹拂下,成片成片的稻浪翻滾,稻香撲鼻而來。這時,暮歸的牧童牽著老牛正往家里趕。炊煙、牧童、老牛,這或許也是從前鄉村的美麗景致吧。
時過境遷,往事如煙。鄉村已成了新農村建設的陣地,工業區、開發區已覆蓋農村。鄉村城市化,不斷推進。
我們這些經歷過時代變遷的人,是否還在想念以前的夏天。
作者簡介:葉遠欽,系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紹興市作協會員。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