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姬艷 方巖 王曉玥


[摘要]研究基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全文數據庫,采用CiteSpace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法雙重視角,分析2012—2021年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研究的464篇文獻的基本特征、熱點主題和發展趨勢。研究結果顯示,內容生產模式、傳播模式、編輯能力和版權問題是2012—2021年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研究的熱點,知識服務、場景傳播、眾籌出版等研究熱度也在持續上升。
[關鍵詞]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文獻計量;內容分析
當前,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的驅動引擎[1-2]。數字出版可分為電子出版(單維數字化出版)、網絡出版(多維數字化出版)、數據出版(多維數字化融合出版)、智能出版和智慧出版五個階段[3]。不少學者從多維視角分析了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的理論和實踐新范式,探索基于編輯出版工作內容重構、信息終端系統及期刊呈現形式重構、數字化平臺重構的智慧編輯、智慧印刷、智慧媒體、智慧閱讀模式[4-5]。文章采用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法分析并闡釋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研究的研究態勢和發展趨勢。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與篩選處理
研究文獻檢索來源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全文數據庫,檢索時間跨度從建庫到2021年,并采用高級檢索,設置“文獻類型”為期刊,以“期刊”“智慧”“智能”“人工智能”“云出版”“區塊鏈”及其疊加組合詞為主題,共檢索得到2490篇中文期刊文獻(檢索時間為2022年4月8日)。依據PRISMA聲明,筆者剔除重復文獻,排除會議通知、新聞報道、聲明,以及科普期刊等與研究主題不相關的文獻,共得到464篇文獻納入研究(文獻發表時間為2012—2021年),文獻信息以Refworks格式導出。
(二)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CiteSpace(V5.6.R5)軟件作為文獻計量分析工具,得出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研究的知識圖譜;同時,對樣本文獻進行閱讀梳理,分析2012—2021年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研究的基本特征,歸納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和發展趨勢。
二、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一)研究熱度和研究力量分析
研究發現,2012—2021年文獻數量總體呈增長趨勢,2021年發文量達96篇。這說明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研究在期刊編輯出版領域受到持續關注,研究熱度不斷上升。在納入分析的464篇文獻中,發文量≥3篇的作者僅3位,且中心性低;發文作者來自131家機構,發文量≥5篇的機構僅3家,主要發文機構為學術期刊的編輯部。同時,研究表明相關研究者較為分散,發文機構的合作關系不密切,研究主體主要為學術期刊編輯人員,缺乏新聞傳播出版、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研究者的參與。
(二)高被引文獻分析
研究把464篇納入文獻按被引頻次高低進行排序,高被引文獻體現了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表1被引頻次前5位的文獻發表時間主要在2018—2019年,內容集中在增強出版、數字版權、人工智能等方面。
三、研究內容分析
研究提取納入文獻的關鍵詞,并合并表達意義相同的關鍵詞。筆者對合并后獲得的191個關鍵詞進行詞頻和共詞分析,采用CiteSpace軟件,通過基于關鍵詞關系的網絡可視化,得到關鍵詞共現圖(圖1)。筆者發現,2012—2021年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研究的熱點主要包括內容生產模式智慧化研究、傳播模式智慧化研究、智慧化背景下編輯能力研究和智慧化背景下版權問題研究。
(一)內容生產模式智慧化研究
在數字出版智慧化背景下,我國學術期刊的選題策劃、審稿環節、編校環節逐步由“經驗判斷”向“數據分析”轉變。關鍵詞共現分析結果顯示,“內容生產”“智能編校”“編輯流程”“選題策劃”“出版流程”“智慧編校” “同行評議”高頻出現且具有較高的中心性。這表明內容生產模式智慧化研究是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變革研究的熱點之一。
在選題策劃環節,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文本數據挖掘、計量可視化可以幫助編輯在選題設計、論證、實施中拓寬選題視野、捕捉和預測學科熱點,洞察學者動態、構建優質作者數據庫、增強組稿約稿的精準性[6]。蔣學東等探討運用大數據智能自動化人機協作功能,使科技期刊選題策劃科學化、自動化和精準化[7]。劉暢等提出在科技期刊選題策劃中人工智能產品面臨的選題同質性、算法公平性、樣本和模型的科學性等挑戰[8]。
現階段,我國學術期刊在審稿環節遵循三審制和同行評議機制。劉一鳴等分析在同行評審中可利用區塊鏈“共識機制”實現專家信息共享[9]。曾玲等提出在同行評議中引入基于人工智能的學術搜索引擎、智能圖像數據庫可實現智能分析[10]。在編校環節,胡奕分析了通過智能編校軟件可利用圖文自動識別、自動聯想勘誤、自動聯網檢索、數據協同處理等多種智能化技術來提高編校效率和編校質量[11]。
(二)內容傳播模式智慧化研究
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傳播經歷了光盤出版、網站出版、數據庫出版的發展過程,學術期刊的傳播速度和范圍得到了質的飛躍。關鍵詞共現分析結果顯示,“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全媒體”“微信公眾號”
“云出版”“融合出版”等關鍵詞高頻出現。這表明全媒體出版、增強出版、域出版、個性化精準推送模式、眾籌模式等傳播模式研究已成為研究熱點。
面對全媒體時代背景,劉建朝探討了學術期刊視頻化出版中3D影像、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技術的應用前景[12];劉惠等通過對代表性學術期刊的個案分析,提出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實踐需要解決技術、標準、服務、權益和安全五大問題[13]。在期刊增強出版研究中,徐立萍等解析了學術期刊增強出版的優勢,提出提高社會認可度、制定版權界定標準、增強相關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等是實現學術期刊增強出版的策略[14];許鑫等提出借助語義技術,實現學術期刊語義出版模式[15]。在期刊精準推送研究中,王旻玥分析內容預處理方法,歸納標簽匹配規則和推送形式[16];趙慶來分析了學術期刊精準推送“智能匹配”的載體,提出用戶畫像、受眾細分和消費預測是精準推送的核心,利用算法推薦技術開展信息精準分發是精準推送的關鍵[17]。
(三)智慧化背景下編輯能力研究
“編輯能力”“編輯素養”“編輯工作”等在關鍵詞共現分析中累計出現36次,這表明編輯能力是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智慧化轉型的研究熱點之一。王國光提出學術期刊編輯需要擔任新興媒體技術的應用者、學術對話交流的策劃者、學術創新成果的推廣者和用戶多元需求的服務者等多重角色[18]。方圓等提出智媒視閾下,學術期刊編輯應轉向“產品思維”“數據思維”“平臺思維”,實現思維拓展[19]。
(四)智慧化背景下版權問題研究
“數字版權”“版權保護”等在關鍵詞共現分析中累計出現34次,這表明版權問題研究是研究熱點之一。田雪平等提出適度調整版權法律價值、細化版權保護規則、構建版權集體授權機制可為新態勢下學術期刊健康發展提供保障[20]。章誠提出通過增強從業者版權意識、規范版權轉讓與許可協議、拓展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完善數字出版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破解學術期刊數字版權保護的困境[21]。
四、研究趨勢分析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技術的深入融合,知識服務、場景傳播、眾籌出版等研究熱度在持續上升。沈錫賓等歸納了現行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模式,有知識檢索、知識發現、工具與應用、移動/社交服務、多媒體服務[22]。趙慶來提出5G時代學術期刊通過精準識別場景、關注用戶需求、打造多元知識產品、創設學術場景等進行知識的場景化傳播[23]。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眾籌模式是學術期刊市場化運營的一種探索。趙文義提出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眾籌模式能推進數字出版平臺的建設和運營,推動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產業的有序發展[24]。陳文靜提出學術期刊眾籌出版可促進交互出版傳播、融合出版創新,發揮學術引領作用[25]。
綜上所述,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已經開始從全流程數字化出版向數據挖掘、多維融合、內容增強、知識個性化服務的智慧化數字出版轉型,且內容生產模式、傳播模式、編輯能力和版權問題是研究熱點,知識服務、場景傳播、眾籌出版等是近年興起的研究主題,但尚有很多問題有待深入研究,或將成為后續該領域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參考文獻]
[1]楊志輝.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到智慧出版的變革[J].編輯之友,2019(01):36-41.
[2]賀月月,李亭亭,邵施苗.區塊鏈技術在中國科技期刊出版中的研究現狀及可能的應用探析[J].傳播與版權,2021(11):70-73.
[3]衣彩天.數字出版的成熟階段:智慧出版[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06-10.
[4]劉江霞,朱瑩.智媒時代科技期刊編輯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編輯學報,2021(06):620-624.
[5]張立,張雪,魏子航.融合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智慧出版模式研究[J].中國編輯,2021(12):51-55.
[6]周潔.利用大數據優化科技期刊出版流程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02):144-147.
[7]蔣學東,涂鵬,陽麗霞.數據挖掘與智能篩選視角下的科技期刊選題策劃[J].出版科學,2020(01):36-41.
[8]劉暢,姜京梅,范瑜晛.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選題策劃中的應用與應對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8):909-914.
[9]劉一鳴,黃杰.區塊鏈技術在同行評審領域的應用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21(09):59-66,99.
[10]曾玲,張輝潔,冉明會,等.人工智能時代科技期刊應對學術不端問題的研究進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3):270-275.
[11]胡奕.學術期刊智能編校的功能需求分析[J].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學報,2018(01):83-85.
[12]劉建朝.學術期刊視頻化出版轉型的探討[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6):112-116.
[13]劉惠,趙子瑜,張冬榮.富媒體學術出版資源特點及長期保存挑戰研究[J].文獻與數據學報,2021(04):106-118.
[14]徐立萍,何丹,程海燕.學術期刊增強出版的有效策略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0(03):104-108.
[15]許鑫,毛璐,江燕青.基于數字資源聚合的學術期刊語義出版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 2019(07):2-8.
[16]王旻玥.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的實施及優化方法探索[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1(06):89-92.
[17]趙慶來.學術期刊精準傳播平臺構建與內容推薦[J].中國出版,2020(05):23-27.
[18]王國光.數字化出版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定位與自主發展[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9(06):124-128.
[19]方圓,尹曉桐,崔天宇.智媒視閾下學術期刊編輯思維的轉型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0(05):58-61.
[20]田雪平,張祥志.學術期刊“數字化、智能化、開放化”的版權困境與應對思路[J].中國出版,2018(10):61-63.
[21]章誠.學術期刊數字版權保護的現實困境、規范向度與法治進路[J].科技與出版,2021(06):39-45.
[22]沈錫賓,劉紅霞,李鵬,等.數字化環境下中國科技期刊知識服務模式探析[J].編輯學報,2019(01):11-16.
[23]趙慶來. 5G時代學術期刊傳播的場景應用[J].中國出版,2021(09):60-63.
[24]趙文義.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眾籌模式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7(02):56-58.
[25]陳文靜.科技期刊眾籌出版的實踐意義與前景指向[J].中國傳媒科技,2020(02):39-42.
[基金項目]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一流高校科技期刊建設”專項基金項目(項目編號:CUJS2021-032);浙江省軟科學項目(項目編號:2022C35054);浙江省期刊協會、浙江省高校學報編輯工作研究會科研項目(項目編號:ZGXB201813)。
[作者簡介]劉姬艷(1979—),女,浙江岱山人,杭州師范大學學術期刊社副編審;方巖(1964—),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師范大學學術期刊社編審;(通訊作者)王曉玥(1971—),女,浙江湖州人,杭州師范大學學術期刊社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