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文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
春風吹拂,潔白的梨花紛紛點點掉落在清新的大地上,黃鸝鳥穿梭在樹葉間清脆地啼叫,桑田小路上,一位小姑娘遇到了笑意盈盈、神采飛揚的鄰家小伙伴。
“難怪我昨天夜里做了個好夢,原來是預示著今天的斗草游戲大獲全勝啊!”兩個小姑娘咯咯地笑著……
這是北宋婉約派詞壇巨匠晏殊在《破陣子·春景》中所描繪的春日景象。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春光融融的美景、巧笑靈動的小姑娘,詞中描繪的節日叫春社,春社是古代人們在春天里的一次盛會,作社表演、集體宴飲、集會競技,祈福這一年風調雨順。
兩個小姑娘臉上的笑容和咯咯的笑聲,凝結在歷史的時空里。
“笑”是經典作品中最燦爛的一筆,形神匯聚,一字千古,可觀、可感、可贊。
看!長堤之上,游人如織,畫船款款移動,四周水天相接,清波蕩岸。人們或乘舟或觀舟,笑逐顏開,垂柳依依下的秋千上蕩漾著歡快的笑聲。
我這白發老翁也頭戴鮮花,你可千萬別見笑,聽著琵琶名曲《六幺》,推杯換盞,感嘆人生世事,恰似對酒當歌。
白發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尊前。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老先生的這首《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畫船》中沉浸式的歡樂——襲人的春光、游人的笑聲、筆者臉上的笑容都匯集在白發之上那朵艷麗的鮮花上。
如果說晏殊筆下少女的笑是明媚粲然的,歐陽修老先生的笑是智慧含蓄的,那么大詩仙李白的笑則是豪放率直的。
李白先生從小就胸懷大志,覺得自己可以輔佐君王做一番大事,怎奈仕途走起來并不順利,詩仙一度苦悶,就寄情山水,游歷天下。
突然有一天,李白接到了唐玄宗召見的圣旨,他怎能不驚喜萬分吶!于是,李白決定先回家與家人分享喜悅。正是金秋時節,小雞吃得胖胖的,李白就殺雞、喝酒、唱歌、舞劍,孩子們圍在身前身后,家里到處歡聲笑語。
正事在身,理想即將實現,家中自然不能久留,要騎著快馬直奔京城——長安。走出家門的那一刻,詩仙是毫不掩飾心中的快樂,仰天大笑,并感慨道:“我呀,又怎能是那普普通通的人吶!”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是李白留在《南陵別兒童入京》里的朗朗笑聲。
日月流轉,歷史留給我們的是多姿的背影,“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美麗已悄然逝去,但“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況味依舊余韻悠悠。
小知識卡片
春社是最為古老的漢族傳統民俗節日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后的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后,但在漢族民間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說。北方部分地區的二月二龍抬頭節中,亦有部分漢族民俗沿襲自春社。關于春社的興衰過程,有學者將其歸結為“起源三代,初興于秦漢,傳承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