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彧
相信很多女性在體檢的時候都聽過“盆腔積液”這個詞兒,于是不少女性就問醫生“盆腔積液”是病嗎?要不要治療?其實,盆腔積液是一種癥狀,并不是疾病診斷標準。
一般引起生理性盆腔積液的原因有月經期或排卵期,盆腔內存在少量的積液,可能是“經血池”,也可能是“卵泡液”,一般不會有不適的癥狀出現。除此之外,便秘的人群也可能有少量的腸道液體滲出進入盆腔。
引起病理性盆腔積液的婦科疾病較多,如盆腔炎、異位妊娠、黃體破裂、盆腔結核、子宮內膜異位癥等。但要注意的是,這些疾病都可能會引起盆腔積液變多導致下墜感、小腹一側或兩側疼痛、陰道分泌物增多等。
盆腔積液都要治療嗎?
當然不是。體檢做B超或CT等發現有盆腔積液,我們首先要判斷這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需要結合臨床表現來判斷。很多人完全沒有腹痛的感覺,如果僅僅通過超聲發現盆腔積液就被診斷為盆腔炎,這樣的操作太魯莽了。要是因此亂用藥,當心越治越糟。這時候需要避開月經期或排卵期再做復查,如果盆腔積液神奇地消失了,那我們可以判斷這個為“生理性的盆腔積液”,不需要治療。
對于病理性的盆腔積液,背后隱藏的原因有多種,需要對癥治療。
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組疾病,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和盆腔腹膜炎,這些炎癥都可能會引起滲出物增加,導致積液在盆腔聚集。急性盆腔炎若治療不徹底,可能會轉變為慢性盆腔炎。盆腔炎的治療目的為積極控制原發疾病,消炎止痛,以藥物治療與物理治療為主。
甲硝唑對于厭氧菌引起的盆腔積液的效果較好,若癥狀比較嚴重,可以選擇靜脈輸注。若為慢性盆腔積液,可選擇口服用藥,同時結合物理治療,以及中藥熱敷、中藥灌腸等聯合治療。
異位妊娠、黃體破裂等急腹癥
往往表現為急性的下腹痛,且有相應的病史,如停經、不規則陰道流血、尿HCG陽性或確切的影像學表現。這一類急腹癥往往需要急診住院手術治療,急性的盆腔積液可能伴隨盆腹腔內出血,若不及時處理,出血量增多,可能會并發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有明確原發疾病
如卵巢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結核等則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同時可以選擇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或其他治療。嚴重的盆腔積液可能伴有休克時,可選擇手術治療。
慢性復發
若以往有盆腔積液,治療后也可能再出現慢性盆腔積液;或者出現下腹痛,并伴有高熱、頭痛、出血、休克等伴隨癥狀,必須及時就診,積極治療。
另外,盆腔積液的患者應均衡飲食,適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還應多飲水,避免寒涼刺激性食物。
對于盆腔積液的預防,最重要的是避免原發疾病,保持個人衛生,增強自身免疫力,正確清洗外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