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詩
“每到夏天傍晚,大家正在院中乘涼之際,只聽門外一陣敲‘冰盞兒的鏗鏘聲,一個洪亮的聲音喊出:‘果子干兒哎,玫瑰棗兒哎,便知道是賣酸梅湯的到了,紛紛提壺覓碗,口中喊著‘買大個兒去,一齊奔出門外。”
——金云臻《燕居夢憶》
我曾去過一次杭州西湖。說起來好笑,著名的西湖美景我沒什么印象,記憶最深的反而是西湖邊上一個大爺叫賣的酸梅湯。
一只大鐵壺裝滿酸梅湯,再用許多冰塊包把大鐵壺包圍起來。至于為什么不把冰塊直接放在酸梅湯里,大爺則說是“祖上傳下來的考究”。
擺兩張小飯桌,桌上放幾個小碗,這就是大爺的簡易攤位了。正處盛夏時節,行人幾乎都抵擋不住酸梅湯的誘惑,有人落座,有人站著。白瓷碗上漂浮著殘碎桂花烏梅,勺子一碰叮當響,夏天就在這一碗酸梅湯中變得鮮活起來。
制作酸梅湯的原料很簡單,主要有桂花、烏梅、山楂和冰糖四樣。湯水入口,最先感受到的是淡淡的酸味,落肚后隨之而來的是隱隱的回甘,再加以冰塊凍過的清涼,就如甘露灑心。
本還以為酸梅湯是什么新奇的飲料呢,后來我才知道,酸梅湯的歷史已經很悠久了。它最先竟然是以“藥”的面目出現——據說在宋朝,有一年夏季霍亂盛行,一位大夫研制出烏梅水給大家服用,竟救人無數。這就是酸梅湯的初代版本。
而我們現在所喝的酸梅湯,其實是清朝御膳房的配方,供皇宮貴族們吃的,后來才傳入民間。清代學者郝懿行在《都門竹枝詞》中寫道:
底須曲水引流觴,暑到燕山自然涼。
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
這首詩所形容的就是古代的北京城里,小販在走街串巷賣酸梅湯的場景。小販們手里拿兩個銅盞,一邊走一邊上下掂打,發出錚錚響聲。嘴里吆喝著:“又解渴,又帶涼,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鬧碗嘗一嘗——酸梅的湯來另一個味兒來!”小孩兒聽見,哪里受得了這種誘惑,紛紛轉身問家里大人要錢,小猴似的循聲追去。
至于酸梅湯是否真那么好喝,賈寶玉都給出過佐證。
《紅樓夢》里有記載,寶玉在挨了父親一頓暴打之后痛苦不堪,賈母差人送來了一碗湯,寶玉喝了兩口就作罷,“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湯。”一向嘴刁的公子哥在最委屈的時候只想喝一碗酸梅湯作慰藉,可見它的“神奇魔力”。
我生活的城市少有喝酸梅湯的習慣,但自從在杭州西湖邊喝過那一次以后,便央求母親學來煮給我喝。
酸梅湯也成為我童年的甜蜜記憶之一。尤其是在長長的午睡后醒來,屋外日光熾熱,我坐在搖頭擺腦的風扇前,端出一碗酸梅湯小心抿上一口,啊,是夏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