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培源


黃河沖出黑山峽后,迎面便遇到了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
賀蘭山橫臥騰格里沙漠東北部,阻止了它的進一步蔓延;其東南部接壤的寧夏中衛地區,雖然沒有高大的山脈,它卻又被黃河硬生生地擋住了去路。黃河、賀蘭山“聯手”成為寧夏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
寧夏的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寧縣和吳忠市紅寺堡區、同心縣、海原縣、鹽池縣同處中部干旱帶,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從高空俯瞰這片大地,黃色是它的主色調。進入中衛地區后,黃河變得緩慢多沙,經過長時間的沖刷沉淀,在黑山峽到青銅峽之間形成了沿河兩岸的平坦土地。自秦漢時期,這里便開始有了引黃河水自流灌溉的歷史,也因此在寧夏大面積的中部干旱帶形成了一條狹長的綠色走廊——衛寧平原。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套”指的是黃河河套,由前套、后套、西套組成。前、后套在內蒙古自治區,西套指的是寧夏平原,衛寧平原和銀川平原構成了寧夏平原。衛寧平原的起點在中衛沙坡頭,這里黃河緊貼騰格里沙漠而過,不但形成壯闊的黃河大漠景觀,而且因為水位高低差創造了引水灌溉的有利條件,寧夏著名的黃河主干渠美利渠就開始于沙坡頭。
由于水資源珍貴,衛寧平原自古是中原農耕文明和北部游牧文明的“爭奪地”,秦、漢、隋、明四個朝代都曾在這里修筑長城。從寧夏現存明長城遺址的走向,可以清晰地看出衛寧平原的輪廓:明長城沿賀蘭山修建到中寧、中衛后,向西沿黃河北岸延伸,到中衛后越過黃河進入南岸。這道防御工事把衛寧平原嚴絲合縫地“圈護”起來,同時也顯現出了它的重要性。
中衛是黃河河套地區最上游的城市,也因黃河而生。據中衛境內長流水舊石器文化遺址、一碗泉新石器文化遺址、大麥地巖畫、香山巖畫遺跡表明:人類早在3萬年前就在此活動,繁衍生息。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出兵擊敗義渠分置隴西、北地、上郡,中衛地屬秦北地郡,沿河置障塞,設邊戍守。后西漢、東漢直至明清各朝代,這里都是中原政權統治的區域,這也使得中衛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比如市內的鐘鼓樓、高廟等古代建筑形制典雅、古樸,都在述說著這里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中衛自古得黃河灌溉之利,形成了稻旱三段輪作制,盛產稻麥和各種雜糧;瓜果蔬菜,應有盡有。這里溝渠縱橫水產業發達,鯉、鯽、鯰魚等水產種類繁多,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中衛、中寧兩地農業發達,人口相對比較稠密,是寧夏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也是西北地區的富饒之地。
衛寧平原物產豐富,最有名的要算中寧枸杞了。獨特的氣候、土壤造就了這里獨特的風物,中寧枸杞因其具有滋陰補腎、益壽養顏之特效,居“寧夏五寶”之首。近年來,中寧枸杞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枸杞的深加工產品不斷涌現,并遠銷世界五大洲,因此中寧歸屬的中衛市又被譽為“世界枸杞之都”。
衛寧平原雖然豐腴富饒,但離其不遠的地區卻溝壑光禿、荒漠廣布。這里年蒸發量達2000毫米,幾乎是年降水量的10倍,也因此導致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糧食不能自給,人畜飲水問題難以解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曾處于極度貧困之中。發源于六盤山的清水河,一路向北在中寧泉眼山附近注入黃河,同屬黃河流域,這里的人們卻無緣黃河恩賜。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寧夏這片中部干旱帶極度缺水的狀況,1975年起,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寧夏在20多年時間里,先后建成運行了同心揚水工程、固海揚水工程、固海擴灌揚水工程三大揚水系統。工程通水運行后,徹底改變了這里“靠天吃飯”的歷史。
在固海揚水工程泉眼山泵站,黃河水被數臺大型水泵抽取,經過各類明渠、管道、渡槽,被分級提升送至紅寺堡、同心、海原、固原等地。目前,工程投運泵站29座,設計總流量41.2立方米/秒,總揚程382.47米;年均引用黃河水量4.5億立方米,供水量3.9億立方米,屬國家級大型電力提灌工程。現灌溉中部干旱帶農田170.64萬畝,同時還解決了灌區及其周邊山區60多萬人口和30多萬頭家畜飲水問題。


固海揚水工程解決了一方百姓的吃水、用水難題,成為灌區群眾的“生命工程”“希望工程”。
黃河在衛寧平原穿行100多公里后,在中寧縣的白馬鄉和青銅峽市的廣武鄉緩緩流入牛首山,進入著名的青銅峽。
從黑山峽到青銅峽,黃河結束了一段路途的哺育,又從青銅峽開始,去造就更廣闊的沃野、福澤更多的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