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云 林惠芳
誤區一:前奶稀,沒營養,擠掉
乳汁是分前奶和后奶的,但它們并沒有明顯的界限。顧名思義,先吸出來的奶叫“前奶”,從外觀上看,顏色清一些,淡一些,質稀;后吸出來的奶叫“后奶”,后奶顏色更白一些,更為濃稠一些,但并不是說前奶沒營養。前奶雖然看著稀薄一些,但卻富含寶寶成長需要的水分、蛋白質、免疫物質等,這也是為什么6月齡以內純母乳喂養的寶寶,可以不用額外喂水。而后奶除了含有乳糖、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外,還含有豐富的脂肪,可以為寶寶提供許多熱量,增加飽腹感。后奶攝入不夠時,寶寶會長得比較瘦小,而不喂前奶時,孩子又會缺少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因此,哺乳時,不要頻繁更換乳房,也不要將前奶丟棄只吃后奶,應該盡量讓寶寶吃空一側后再換另一側,下次喂哺則從后吃的一側喂起,讓寶寶可以把前奶和后奶都吃到,保證營養攝入均衡。
誤區二:多喝湯,奶水能多一些
很多媽媽在生完孩子后,都想通過多喝湯來下奶,但不少寶媽在海喝后發現,“下奶湯”喝了不少,把自己吃得越來越福態了,但奶水卻不見長,有些生完第一周就急著吃各種“下奶湯”的媽媽,可能因乳房過度充盈,引起脹痛甚至并發乳腺炎,進而“斷了”寶寶口糧,也有些因媽媽吃得過于油膩而引起寶寶胃腸道不適甚至反復堵奶。其實,想要保證寶寶口糧充足,的確是要靠吃,但是得靠寶寶多吃,寶寶的吸吮,是最管用的“催奶神器”,通過寶寶多吸吮后,可以更好地刺激媽媽分泌更多的泌乳素,然后媽媽的大腦就會指揮乳腺分泌更多的乳汁,為寶寶生產出源源不斷的“口糧”。當然,哺乳期媽媽保證充足的營養、良好的休息和保持愉悅的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誤區三:乳房里的乳汁沒吃完,要吸出來防止堵奶
有的新媽媽聽了過來人說哺乳期漲奶的痛苦經歷,非常擔心發生在自己身上,于是非常執著在每次寶寶吃飽后把乳房里多余的乳汁擠出,使乳房變軟,認為這樣才不會堵奶。殊不知媽媽的乳房是非常智能的,寶寶吸吮多、乳房排空多就會刺激乳腺多產奶,而周而復始的親喂后吸出乳房內多余的乳汁,會導致下次乳汁產的越多,如此惡性循環導致寶媽乳汁過量而非常煩惱。所以當寶寶吃完奶后滿足的睡了,只要寶媽沒有覺得乳房脹痛和不適感,就不用刻意擠出多余的乳汁。也許寶媽又會擔心“減產”后,寶寶胃口大了不夠吃怎么辦?其實當寶寶需求多時,會頻繁的要吸吮,寶媽只要順應寶寶需求,做到按需哺乳,奶水很快又會調整回來,達到供需平衡的。
誤區四:母乳媽媽要忌口
很多過來人都勸說哺乳媽媽要忌口,不能吃豬肝、韭菜不能吃,吃了會回奶。關于食物能下奶和回奶的說法,循證醫學并未發現,生活中并沒有特別能下奶或特別能回奶的食物。哺乳期寶媽們除了煙、酒、咖啡要避免過量攝入外,其他食物只要媽媽食用后沒有感覺不適,就可以放心吃,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不但可以使寶媽們心情愉悅,還有利于產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