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黃厚江提出“本色語文”的主張,以期倡導回歸語文課堂的“本原”“本真”“本位”:語文教學要具有語文學科的特點,契合語文學習的規律,體現語文學科的價值和方法,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這一教學理念得到了諸多在一線深耕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認同。其中,周長海老師于2017 年出版的《初中語文教學觀微》一書正是以語文的本色為出發點,從教材、教育、教改、教學、教研五個層面,具體而微地為探索更科學的語文教學策略、構建更豐富的語文課堂提供了具有創見的觀點和方法。
全書共五個章節,立足于初中語文教育教學的微觀實際,以語言思維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線,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的,對初中語文教育和教學展開了深度觀察、批判性反思、策略探索和案例展示,為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構建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見解和有實用性的工具。總體而言,該書體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色:
第一,回歸語文本色,凸顯人文價值。該書強調遵循語文學科的根本規律,回歸屬于語文學科的教學方法,注重以語言為核心的閱讀與寫作、表達與交流,甚至細致入微到標點符號的運用。例如,作者認為“《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中有兩個標點符號值得商榷”,“《鄧稼先》中有個‘?用錯了”;其中也不乏別出心裁的咬文嚼字,例如作者對“‘爸爸的花兒落了中‘落到底指什么”“‘白雪紛紛到底‘何所似”的深度解析。同時,作者在語文課程工具性價值實現的基礎上積極展現其人文性價值,比如對于“陋室到底‘陋,還是不‘陋”“魯莊公到底‘鄙不‘鄙”的討論,看似在咬文嚼字,實質指向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可謂是見微知著,意味深長。
第二,富有問題意識,直指具體問題。書中并沒有對于教學理念的長篇大論,而是“單刀直入”,著眼于微觀實操的具體問題。比如關于教材,作者直接拋出“《論語》一定要‘增章嗎”“《傅雷家書兩則》中的標點對嗎”等問題;關于教改,作者也直言不諱:“讓孩子多做些‘實驗,又能怎么樣呢”“這節‘公開課都‘公開了什么”;關于教學,作者又饒有趣味地提出:“魯迅先生對‘三味書屋到底持什么態度”“皇帝的‘騙局是如何贏得人心的”……既引人入勝,又充滿思辨精神。同時在問題的解答之中以小見大,帶給讀者關于教學思路和策略的反思、啟示。
第三,既能深入課本,也能跳出課本。作者的論述幾乎都是圍繞課文的解讀而展開的,其中體現出了諸多新穎的視角和見識,例如作者對于“不一樣的花朵,不一樣的人生”“傾心一片‘望山岳,動情半世‘痛今生”“說不盡的‘寒山寺,道不明的‘對愁眠”“‘王命不可輕,‘士志豈能移”等議題的闡述之中體現出的一種融會貫通、觀照現實的理念,對于教師構建豐富的語文課堂有所啟發和幫助。
綜上可知,《初中語文教學觀微》一書強調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也不放棄積極的創新;最大化地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價值的同時,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全新思路和獨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