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李大艷
摘 要:本文借鑒語言類型學中關于“有”的相關研究,在語意、語法、語境及語用的分類框架下,通過漢英翻譯實例進行比較分析,分析兩者在語意、語法、語境及語用等作用下表現出的對應與對空,進一步理清兩者在翻譯中的復雜對應關系,澄清“有”=“have”的單一理解誤區。
關鍵詞:語言類型學;對應與對空;“有”=“have”翻譯誤區
作者簡介:王帆,李大艷,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一、前言
在許慎《說文》中,“有”最初意為“以手取肉”,并隨著語言發展引申出諸多詞意,現代漢語至今仍存在對于“有”字本義的探討。這里引用的是陳葉紅在關于提出五種意義:存在(本義)、領屬(引申)、估量(引申)、列舉(引申)、發生或者出生(引申),基本涵蓋了“有”的詞意分類。在語法中,“有”字句多構成動賓謂語句,充當實詞謂語,但也存在虛詞化與其他動詞搭配構成完成體的現象。此外,很多相關研究還強調了語境對于“有”語意上的影響,及其在語用層面作為標記語等的功能。與此同時,“have”在《韋氏詞典》中即分為實義動詞和助動詞兩類,作為實義動詞表達的主要是“持有、占據(to hold or maintain)”和以此為基礎的詞意延伸,作為助動詞在語法層面上和過去分詞連用構成不同時態的用法,和不定式to連用表示“不得不(如,to be compelled, obliged or required)”,并以“have”迂回結構在語言互動中體現了語用規律。
可以看出,“有”與“have”詞意的相似、相異之處在多個語言層面同時存在。在此前提下,本文將拓寬對于“有”與“have”的觀察視野,借鑒語言類型學關于“有”的相關研究,在孫文訪的“有”的分類基礎上,通過對漢語“有”相關句型及其英語翻譯實例比較,分析兩者在語意、語法、語境及語用等作用下表現出的對應與對空,進一步理清兩者在翻譯中的復雜對應關系,澄清“有”=“have”的單一化詞意錯配誤區。
二、“有”與“have”詞意的對應與對空
“有”在表示“領有”“存在”“數量判斷”“數量多”及“指稱”“語氣”(虛詞)時,翻譯中與“have”對應、對空情況分別如下:
(一)“領有”對應
根據孫文訪的考察,漢藏和印歐等很多語系都用“有”表“領有”,代表最初與世界互動的認知。漢語“有”與“have”在這個最初的詞意上具有對應性,并表現在翻譯里。如:
例1 原文:我想,其實誰都有一個小小花園,這便是我們的內心世界。
譯文:I think everyone, in effect, has a small garden or a flower bed of his own, namely, our inner world.
原文賓語從句謂語“有”的領屬意與譯文謂語 “has (hold and maintain)”的詞意相互對應。
(二)“存在”對空
“存在”表示某處所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存在著某事物,是“有”的本義,對應系動詞“be”的詞意。“have”本身不具備“存在”的詞意,兩者在翻譯中對空。如:
例2原文:整個房間只有一扇窗。
譯文:There was only one window in the room.
例3原文:我們經常看到,一個人走著走著,就突然停下來了,眼睛盯著他的手機,不管他在那里,無論是在道路中心或旁邊有廁所。
譯文:We are familiar with the scene when a person stops his steps to edit short messages with eyes glued at his phone, disregard of his location, whether in road center or beside restroom.
例2中,“有”在譯文中以“be”的過去時態形式出現。例3中“有”以詞匯“beside”的前綴“be-”的形式出現。
注意:“空間時間+現實事物”并非是表達存在的絕對性組合,應結合上下文判斷。如:
例4原文:她在育生所待的房里來回踱步,這房里還有其他小孩,……
譯文:She strode up and down in the room where her child stayed with other pals.
“這房里還有其他小孩”如直譯為 “where there are other pals”是不準確的,“where(房間里)”和“there(那)”之間的語意相互交疊,但句意并不強調存在。譯文通過補譯主語+動作狀態“her child stayed”,使“with”伴隨“her child”已知的存在前提而出現。
(三)“數量判斷”對應和對空
用“有”來引導數量賓語,表達對一定數量的推測、判斷,漢英翻譯中同時存在對應和對空兩種情況。如:
例5原文:就連耶穌也有12個門徒。
譯文:...even Jesus had 12 co-workers.
“有”后為數量賓語,主語和數量賓語之間呈現出主客體之間的領有關系, “had” 與例1中的 “has”(hold and maintain)詞意相似,原譯文相互對應。
例6原文:他推測那個人一定有五十好幾了。
譯文:He suspected that man must be well over fifties.
原文中“有”表示事物量的屬性存在,此處,量的屬性被看作一種抽象性極高的存在對象。譯文中則還原其抽象性,使用“be”表存在性質。
(四)“數量多”對應和對空
“有”表示數量多或者數量超出一定范圍,且“有”和光桿名詞( 尤其是抽象名詞) 結合,含有超出一般水平或平均值的傾向。這里以“有學識”為例分析其在不同句中的翻譯對應與對空。如:
例7原文:我希望我的另一半,有學識,有責任心。
譯文:I hoped that my other half, has the knowledg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例8原文:有學識的人知道學海無涯。
譯文:Learned people (who is learned) know they can never learn enough.
例9原文:有學識的人質樸無華。
譯文:Men of learning (who is of learning) are plain men.
例7表現出翻譯的對應性:賓語knowledge以具象的賓語形式出現,have(據有)可以作為謂語,翻譯為“有”。例8和例9的翻譯為對空。“learn”表達抽象性質,分別在例句中以-ed形式作定語,-ing形式與of連用作定語,這兩種形式是隱含的be形式。
(五)指稱對空
據蔡維天先生的分析,漢語“有”動詞可虛化為限定性成分(Determiner),表指稱功能,而英語有專門的泛指和特指限定詞,因此“有”與“have”在翻譯中對空。如:
例10原文:有時也說不清自己到底是休閑著還是忙碌著。
譯文:Sometimes not sure whether they are at ease or in a rush.
“有時”在譯文中對應的是“sometimes(某些時候)”,從“有vs.無”對應概念轉變為“部分vs.整體”對應概念。另外,“有的人”(some of the people)、 “有(些)人”(some people)等也都具有表偏指(Partitive)和特指(Specific)的功能,與指稱詞對應。
(六)語氣助詞對空
“有”用在某些動詞或動詞性語素前,可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有”與“have”在翻譯中對空。如:
例11原文:有勞遠迎。
譯文:I deeply appreciate your kindness in coming so far to meet me.
原文中的“有”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譯為deeply。
總的來說,在語意層面上,“有”既可以作為實詞,也可以虛化為指稱限定詞或語氣助詞,涵蓋“存在”與“領有”兩重基本意義及其延伸意義,體現了漢語作為表意文字在視角轉移中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流動變化,而英語則體現出相對穩定主體視角,且與“be”作為狀態的界分明確。
三、語法層面
“有”與 “have”漢英翻譯在語法層面上主要表現為比較句式對空與時態對應:
(一)比較句式對空
漢語“有”動詞用在表示比較的句式中表示達到基準的意義,英語則采用“be + as + adj. +as ”句式。相較于漢語“有”對于占有含義的延伸,英語則沿用“be”側重對主體狀態表達。如:
例12原文:劉姥姥一看,又驚又喜:驚的是一連十個,挨次大小分下來,那大的足有小盆子大,第十個極小的還有手里的杯子兩個大;
譯文:These cups when brought filled Granny Liu with amazement and admiration. Amazement because all the ten fitted into each other, the largest being the size of a small basin and even the smallest (being) twice as big as the cup in her hand. (譚芳:《紅樓夢:漢英對照》第四十一回)
(二)“有”的完成體對應
漢語使用詞匯形式表達事件的完成,“有”與動詞搭配可構成完成體。這與英語“have+動詞過去分詞”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如:
例13原文:她的英語水平有提高。
譯文:Her English has improved.
原譯文語意一一對應,表達事件的完成。但需注意“有”表完成時,側重對動作的“占有”延伸,還有“了、過、時間副詞”等也可搭配動詞構成表述其他詞意的完成。因此,此處“有”雖與 “has”相對應,但并不屬于英語中的完成時態,只是表達“完成”的一種形式。
四、語境層面
受社會文化語境因素諸多影響,修辭在兩種語言中都以多種形式存在,拓寬和發展了詞的意義。“有”被普遍接受的喻義有“富有、懷孕、疾病”等,“have” 則為“富有、得了疾病”等,在翻譯中兩者亦碰撞出了豐富的對應關系。如:
(一)“富有”隱喻的對應
例14原文:在整個英國,有錢族和缺錢族的區分已經變得越來越大。
譯文:The divide between “have” and “have-not” shoppers across Britain has widened.
此處,有錢族和缺錢族翻譯為“have” and “have-not”,“have”的詞意在這里延伸為“富有”,強調對財富的“占有、擁有”。此外,對于“富有”的翻譯還包括: “be rich”“be wealthy”(強調狀態),翻譯中對應或對空依據實際語境意義選擇。
(二)“懷孕”隱喻的對應
例15原文:她有了。
譯文:she is having a baby.
“懷孕”在漢英中均有多樣的委婉語,“有”是其中的一種。例句表現為不完全對應關系,即原文與譯文均有“有”的含義,但原文中的“有了”側重結果,而譯文中的進行時態則側重過程。
(三)“疾病”隱喻的對應
例16原文:另外有個醫生還說我有癌癥!
譯文:The other doctor says I have cancer!
此處,“有”原譯文意義完全對應。總之,翻譯時既需對主題的內部語境(詞語、句子及語篇聯系)有所把握,也需對其所處的外部環境(社會、心理、文化因素)有一定的了解。
五、語用層面
在語用層面,言外之意使得翻譯中的語言選擇需要從宏觀與微觀的多角度審視,同時,文化因素也讓翻譯活動在此基礎上變得更加復雜。下面列舉其中較為顯見的副詞+“有”以及“有”作為引介話題標記的對空現象。
(一)時間、范圍等副詞+“有”的對空
表示時間、范圍等的副詞“只、僅、唯、也、又、再等”與“有”連用時,“有”字句的痕跡依然存在,但在翻譯中往往被舍棄,只保留副詞。如:
例17原文:只有這些美生靈自由自在地享受著這個黃昏。
譯文:Only the sheep, however, as free creatures, are joyfully appreciating the dusk.
(二)“有”作為引介話題標記的對空
漢語作為話題優先型語言,“有”表示“領有、存在”時,可以起到引介話題的作用。英語屬于主語優先型語言,“have”的語法位置有嚴格的規定,不能作為話題標記使用。如:
例18原文:有件事我必須說一下。
譯文:There is something I must say.
作為話題標記的“有”與“There be”存現句對應,強調“事”的存在性。與此同時,原文主句“我必須說一下”譯文轉為定語從句,使這部分話語結構從屬化,語意變輕。
例19原文:有那么一陣子,我們把兒子抱在膝蓋上,靜靜地凝視著篝火。
譯文:For a while there, with the boys in our laps, we quietly gazed at the campfire.
作為話題標記的“有”處于狀語位置,凸顯時間在語意中的重要性,譯文將“有”省略,將其隱入,呈現翻譯對空。
六、結語
在詞意、語法、語境和語用四個層面的語言類型框架下,通過對翻譯例證的比較分析發現,“有”與“have”詞意定義的范圍大小,語法范疇、語境制約(尤其是完成時)的差異及語用中的前提預設的不同使“有”在漢英翻譯中與“have”并非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是因其自身及其所處位置呈現出多樣化的理解和翻譯方式。“有”與“have”的對應與對空比較也進一步說明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詞、句、語法等的對應性選擇結果,更是一種綜合性選擇過程。
參考文獻:
[1]克羅夫特,威廉.語言類型學與語言共性[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2]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3]俸躍艷.語言類型學視角下的漢泰語“有”字句對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