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良
摘 要:《市場登記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是我國放管服改革背景下,便利市場化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它有利于進一步降低市場主體門檻,簡化市場登記流程,極大地鼓勵了投資興業。因此,對于擴大投資,繁榮市場,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登記管理;法治化;便捷化;效能化
2021年7月27日李克強總理簽署國務院令,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條例》由總則、登記事項、登記規范、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和附則六部分組成,共五十五條。《條例》構建了適用于我國各類市場主體的登記規則和管理規范,是我國第一部統一調整各類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活動的行政法規。
一、《條例》出臺的重要意義
在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條例》有利于我國市場建設向法治化、規范化、便利化、統一化和效能化等方向發展,這對于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等具有重要意義。
《條例》將2014年3月1日來我國推行的市場主體領域的“放管服”改革,比如注冊資本認繳制、多證合一、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建設、信用分類監管等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創新經驗提煉上升為行政法規,實現了商事制度改革的法治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根據公司、合伙企業、個體工商戶等不同性質的主體,頒布實施了多部規范登記管理的法規和規章,呈現一事一法、一類一法的分別、分類、分散式立法。這就出現了在同一市場中登記管理規則、標準、程序不統一,效力不明確等問題。《條例》不再區分主體性質,實現了登記管理規范和制度的統一。
《條例》確立了登記管理便捷高效原則,明確提出登記管理便利化的要求。規定:應當優化市場主體登記辦理流程,提高市場主體登記效率。體現了改革實踐中“減時間、減環節、減材料、減費用”等的基本要求。比如規定市場主體登記時間由過去平均5日改為3日。
《條例》在極大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同時兼顧效率與安全,統籌寬進和嚴管,強化市場主體的法律責任,加大了信用約束,為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供了制度保障。比如確立了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制度,明確了以“雙隨機一公開”為主要方式的多部門聯合信用監管,初步形成了“一處受限、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機制。
《條例》順應數字化時代的新要求,以數字政府建設為重要導向。比如《條例》關于公示登記信息、公告注銷登記信息、電子營業執照等規定,都對政府運用數字化手段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條例》又明確要求政府各部門應當推動市場主體登記信息與其他政府信息的共享和運用,以提升政府服務效能。
二、《條例》確立的創新性制度
《條例》把改革創新中的經驗和做法:如當場辦結、限時辦結,就近辦理、網上辦理、異地可辦等確立為法律規范;將電子化登記、電子化營業執照、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認繳登記等舉措載入《條例》,進一步簡化、優化了市場準入制度。
簡化住所登記要求。條例規定市場主體可將電子商務平臺提供的網絡經營場所作為經營場所;授權地方實行更加便利化的住所登記制度。率先推行集群注冊登記,讓無場所者也能辦企業成為現實,開啟了無場所經營的創新模式。形象說:辦企業“零資金和零場所”;通俗說:“無錢、無房子也可以作老板。”
《條例》確立了簡易注銷程序。規定:市場主體未發生債權債務或者已將債權債務清償完結,未發生或者已結清清償費用、職工工資、社會保險費用、法定補償金、應繳納稅款,并由全體投資人書面承諾對上述情況的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的,可以按照簡易程序辦理注銷登記。個體工商戶無需公示,推送至稅務等有關部門,有關部門在10日內沒有提出異議的,可以直接辦理注銷登記。該制度極大降低了市場主體的退出成本,有利于優化、凈化市場主體、便利市場資源更新配置等,是一個成熟市場體的重要體現。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為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創設了歇業制度。規定: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原因造成經營困難的,市場主體經備案后可以自主決定在不超過3年的時期內歇業。歇業期內,可以保留主體資格,暫停生產經營活動。歇業制度為企業提供了喘息休整的機會,待條件具備時,仍可重新經營,降低了市場主體的維持成本。如《條例》允許市場主體歇業期間以法律文書送達地址代替住所或主要經營場所,可以降低市場主體的房租和水電費等支出。
三、貫徹《條例》的建議
《條例》是對“放管服”改革的立法回應。放管服改革以來,我國市場主體取得了迅猛發展,今年我國市場登記主體達到1.5億戶。這些成績得益于放管服改革推行的創先性的改革舉措。例如很多地方實現企業開辦全免費、“集群注冊”改革、“個體工商戶”智能審批、企業開辦“一網、一窗、一天”一時代改革、企業開辦服務聯動改革等舉措,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市場主體準入門檻、減少了時限和流程,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業熱情,這些改革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為了很好的學習貫徹《條例》,應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貫徹《條例》為契機,增強改革的協同性和部門的聯動性,深化“放管服”
《條例》主要規范市場主體登記管理環節的工作,但應以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視野,統籌市場主體全鏈條的服務和監管工作。因此,建議:政府市場準入、市場準營主管部門及其他各個部門及時會商、實現聯動、統籌推進,實現各個環節的減負、松綁,便捷和高效,進一步激發投資者進入市場、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比如主體備案歇業后,仍會顧慮稅務、勞動人事、社保等環節的問題和困難,這就需要稅務、勞動、社保等配套制度的完善。這樣才能使該項制度落到實處,真正降低企業的維持成本。
又如條例規定許可類經營項目:投資者要成為市場主體需“證”、“照齊全,即審批許可和營業執照。“照”是市場主體資格,解決的是市場準入問題;“證”是經營資格,解決的準營問題。《條例》首先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規范了“照”的問題,極大地便利了市場準入。但審批許可環節,即準營的環節改革和創新,就需要予以側重和深化。
(二)大力推進信息化,為市場主體全鏈條活動插上數字化的翅膀
《條例》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明確要求通過信息化共建、共享等提高政府服務效能。因此,應增強電子營業執照、電子印章、電子發票等電子化、數字化方式和載體的推廣應用和互認互通。試想,從市場主體名稱、住所登記開始、把數字化服務,聯動延伸至刻章、稅票、社保、公積金、銀行、投資項目備案、水電氣網報裝等各領域,必將大大便利市場的經營和管理活動,也為現代市場體系的建立提供新技術支撐。所以,需要政府層面統籌推進整個市場環節數字化的建設。
(三)深化助企紓困,加強條例貫徹,持續激發投資創業活力
今年我們出臺助企紓困解難一系列措施,給市場主體看的見、摸得著的實惠,市場主體獲得感不斷增強,提振了市場信心。也可以說是落實《條例》精神的一項生動實踐。應把未來助企紓困的具體舉措和市場主體形成、培育、發展和退出等制度化、規范化建設結合起來,確保《條例》的規定和精神落地生根。應進一步明確和規范各個條塊、各系統、各行業、各領域的職責、權限,任務和工作,馳而不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著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更大力度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這是市場主體獲得制度性紅利。會讓市場主體真正認識到我們政府既是開明的市場準入許可者,又是公正的市場監管者,更是貼心的市場服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