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霖
摘 要:仲裁能夠在保密的條件下,專業的、靈活的對知識產權糾紛中的爭議進行解決,因此知識產權糾紛案件通過仲裁進行解決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本文結合筆者工作經驗,對知識產權糾紛的可仲裁性進行了探討,首先,分析了知識產權糾紛的可仲裁性分析;其次從迅速處理知識產權糾紛、降低知識產權訴訟成本、專業化人才參與、保護商業秘密四個方面對知識產權糾紛的適裁性進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我國知識產權糾紛仲裁解決機制的發展現狀;最后給出了完善我國知識產權糾紛仲裁解決機制的若干建議,為今后更好的推進知識產權糾紛仲裁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可仲裁性;知識產權糾紛;訴訟成本;商業保密
從當下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來看,糾紛的發生概率較大,常見情況包括下面三種,首先是合同帶來的糾紛;其次是在沒有允許時擅自對知識產權加以使用,導致侵權糾紛發生;最后是知識產權有效性帶來的糾紛。對知識產權糾紛進行分析可知,標的額一般是較大的,帶來的社會影響也較為深刻,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審理工作。在現階段,各個國家間的經濟交流更加的頻繁、深入,而這就使得跨國知識產權糾紛明顯增多,多重管轄權、法律沖突等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這對訴訟方式產生極大的影響。在對糾紛加以解決時,仲裁是可行的手段,若想保證其應用效果更為理想,必須要針對其展開深入研究。
一、知識產權糾紛的可仲裁性分析
對知識產權糾紛的可仲裁性加以分析可知,簡單來說就是將每個國家現行的公共政策作為依據,選擇仲裁方式來對知識產權問題予以解決。知識產權涉及到的類型較多,專利權、商標權等均在其內,可以這樣說,不少的國家在對可仲裁范圍予以確定時,版權、專有技術爭議均納入其中,但是商標權、專利權如果出現爭議的話,則針對實際情況加以分析,通常來說,此方面爭議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其一是商標侵權、專利侵權造成損害,在具體賠償方面存在爭議;其二是許可協議基礎上產生的合同方面爭議;其三是商標有效性、專利強制許可導致的爭議。在爭議發生之前,當事人并不會達成仲裁協議,但是侵權行為會帶來較為激烈的沖突,事后想要達成仲裁協議也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使得仲裁案例數量較少,然而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此種爭議仍舊具有可仲裁性[1]。從理論層面來說,此種爭議可通過仲裁解決,然而實際案例是較少的,直到1982年,美國正式頒布實施的《專利法》中才對這個原則予以確認。對商標權、專利權存在的合同爭議加以分析可知,不少的國家將其看作是普通合同糾紛,因而對其進行仲裁是適宜的。在不少的國家會將公共政策作為理由,不允許通過仲裁方式解決爭議,而且通過行政機關、法院等加以處理。美國現行的《專利法》中則對此加以清晰界定,專利有效性爭議可通過仲裁方式解決,而且這個論斷也得到了廣大學者的普遍認同。從我們國家的現狀來看,在1995年正式頒布實施《仲裁法》,其中針對仲裁范圍加以明確,對相關條文的表述加以分析可知,知識產權糾紛是具有可仲裁性的。
二、知識產權糾紛的適裁性分析
(一)迅速處理知識產權糾紛的需要
眾所周知,知識產權呈現出無形性、可復制性,在進入到科技快速發展時代后,其還具有明顯的時間性,在短時間內就會實現更新換代。如果知識產權受到侵犯的話,權利人遭受的侵害更為嚴重,而且范圍也會持續擴大,一旦非法復制品進入到市場后,由于其價格較為低廉,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著作權人無法將非法復制品全部召回。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侵權作品通過互聯網傳播的話,帶來的損害是更為嚴重的。對知識產權侵害進行訴訟時,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而且此類糾紛牽涉的人員較多,若想保證權利人擁有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必須要尋找到效率更高的解決方式,仲裁在此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從現行的仲裁規則來說,仲裁時限的相關規定較為詳細,通常是將6個月作為時限,如此就可保證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審理工作,當事人權益可得到切實維護[2]。
(二)降低知識產權訴訟成本的需要
美國知識產權法律協會針對專利侵權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從所得結果來看,此類案件的當事人需要支出的費用平均在260萬美元左右,而事實調查的費用占比超過50%。而商標權、版權等案件涉及到的技術事項較少,然而訴訟費用也達到6位數,其中的絕大部分花費在專家聘請、翻譯、差旅等方面,對于當事人來說,訴訟費用過高對其造成的壓力非常大[3]。正因為訴訟所要投入的成本過高,仲裁則成為了主要的選擇方向,有了專家仲裁員后,聘請專家方面的費用支出就可避免,而且當事人也可對仲裁語言加以選擇,如此就可使得翻譯費用大幅降低,而且翻譯不當問題也可消除。在進行仲裁的過程中,核心問題成為關注的重點,對案件事實加以調查所要投入的資金也會明顯減少。在對知識產權糾紛進行解決時,仲裁是可行的方式,通過其可以保證訴訟成本控制在較低的范圍內。
(三)專業化人才參與糾紛處理的需要
商標、專利等在專業要求方面是較高的,各項工作均要交由專業人才來完成,尤其是在對糾紛予以解決時,由于涉及到的專業問題較多,在進行判斷時必須要有專家參與,這樣方可保證判斷更為合理。在我們國家,法官選任要按照具體的制度、程序展開,其在法律領域屬于專家人才,然而從其他領域來看,其專業水平并不高。很多的法官是法律專業畢業生,雖然經過了長時間的司法實踐,其擁有的法律知識更為豐富,但是相關專業領域問題依然無法作出準確判斷,此時就必須要有專家學者的輔助,然而和技術專家審理進行比較可知,專業性依然是有待提升的[4]。采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的話,案件的審理可由相關領域的技術專家、法律專家負責,而且當事人擁有一定的選擇權,這就使得審理時間大幅縮短,而且整個審理過程更加的公正、合理。除此以外,仲裁員擁有明顯的專業優勢,因而能夠尋找到更為可行的解決方式,爭端處理效果自然更加理想,當事人擁有的合法權益也可得到維護。不少的仲裁機構已經建成了專家庫,當事人可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加以合理選擇,因而在對知識產權糾紛進行解決時,仲裁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保護商業秘密的需要
從權利人的角度來說,智力成果是通過知識產權形式呈現的,其呈現出一定的秘密性,企業正因為擁有專利技術,所以能夠獲取較為理想的經濟利益。知識產權人對技術秘密是非常重視的,因而會選擇可行的方式加以維護。在發生知識產權糾紛后,如果選擇訴訟方式的話,通常是要進行公開審理的,而仲裁則不同,只要在協議范圍內,審理必須要做到保密,如此就可保證商業秘密發生外泄的概率大幅降低,當事人對此是非常認同的。在WIPO仲裁規則中,和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條款是較為詳細的,這就使得仲裁保密性大幅提升。由此來說,仲裁相較于訴訟,其保密程度是較高的,對知識產權糾紛加以解決時,仲裁方式顯得更為合理[5]。此外,隨著《紐約公約》正式出臺后,外國仲裁也能夠得到承認,涉外仲裁所具有的執行力也會得到提升,而且仲裁裁決也呈現出終局性。由此來看,在對知識產權糾紛進行處理的過程中,仲裁是切實可行的解決途徑。
三、我國知識產權糾紛仲裁解決機制的發展現狀
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持續加快,整體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和國際其他國家的交流也更加頻繁,而這就導致涉外知識產權糾紛的數量持續增加,當然,國內同樣也存在大量的知識產權糾紛。為了使得糾紛能夠順利解決,當事人必須要尋找到更為可行的爭端解決方式,而仲裁則得到了當事人的普遍認同,并得到了廣泛應用。知識產權在國內的受關注程度是較高的,然而相關的立法起步較晚,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商標法》、《專利法》以及《著作權法》等相繼出臺,這就使得整個立法體系顯得更為完善。另外來說,我國先后加入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商標注冊馬德里協定》、《世界版權公約》等世界性的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條約,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6]。從知識產權仲裁實踐現狀來看,各地仲裁委員會都紛紛相繼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仲裁中心,例如:由廈門市仲裁委牽頭,中國大陸首個知識產權仲裁中心于2007年2月14日在廈門成立;2007年4月15日,武漢仲裁委成立了知識產權仲裁院;2008年4月25日,廣州仲裁委成立知識產權仲裁中心;同年10月29日,上海知識產權仲裁院也隨之成立。但是,總體來看,各地的知識產權仲裁機構尚處于起步階段,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四、完善我國知識產權糾紛仲裁解決機制的若干建議
前文對此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當前的這一機制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和完善的機制,雖然這與我國的發展歷程有著一定的關系,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對造成這一現象出現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要想提高我國現有知識產權爭議的仲裁機制,促進其進一步的發展和進步,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仲裁機構
目前,各國仲裁委都在努力設立自己的專業知識產權仲裁中心,但在實際操作中尚處在探索階段,仍有許多路要走。在此基礎之上,設立專業的仲裁機構,可以有效地彌補現有的訴訟及其它非訴解決機制的缺陷,同時也應加強對知識產權的宣傳,為理論與實務的發展搭建起一座橋梁。
(二)建立新型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仲裁相銜接的會商機制
《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仲裁會商機制議定書》是陜西省知識產權局和西安仲裁委于2007年簽訂的。建立了一個由當地知識產權局和仲裁委員會組成的領導小組,組成專門的專家團隊,探索新的商標糾紛解決機制,使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能夠得到有效的化解。本文認為,這種協商機制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推廣[7]。
(三)在相關立法中解決知識產權糾紛與公共利益沖突的問題
由于知識產權具有公共權利屬性,因此在解決爭議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私權與公權的矛盾,因此,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比如:有關的法律可以將所有的爭議作為解決,而可以將可自由處理的問題提交仲裁;在仲裁規則和裁決中,也可以靈活地做出決定,使得判決的結果僅適用于爭議各方,而不會影響到公眾的權利和利益。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根據仲裁的有利條件,應當鼓勵采用仲裁方式解決知識產權爭議,但在解決知識產權爭議中,仲裁的使用率不能與其自身的優勢相提并論。本文作者認為,應該加強人民群眾對知識產權爭議的調解意識,同時也應該自覺地引導社會大眾進行仲裁,實現知識產權糾紛的高效多元化化解機制。
參考文獻:
[1]江任飛.基于Citespace的我國涉外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機制研究[J].河南科技,2022,41(04):141-146.
[2]張文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知識產權仲裁機制的現實困境及完善之路[J].商業文化,2022(05):14-15.
[3]孫久姍,鄭義.知識產權糾紛多元解決機制的完善與協調[J].法制博覽,2021(23):140-142.
[4]杜煥芳課題組,杜煥芳.知識產權仲裁機構建設:理論證成、域外借鑒和制度設計[J].商事仲裁與調解,2021(01):96-115.
[5]唐威.軍民融合視域下國防知識產權糾紛處理機制研究[J].武警學院學報,2020,36(05):60-64.
[6]彭雪婷.知識產權爭議可仲裁性問題法律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7.
[7]劉慧.知識產權糾紛仲裁機制的建立與完善[J].河南科技,2017(0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