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2020年2月,以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身份馳援武漢,坐鎮指導疫情救治工作66天;撤離武漢、返粵休整不到4天,4月11日,抵達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戰疫35天;8月至11月,先后兩次到新疆喀什支援,累計戰疫56天;12月,沈陽疫情告急,出發馳援25天。
2021年4月,赴云南瑞麗支援抗疫20天;5月底,廣東省出現疫情,任國家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駐點一個多月;8月,奔赴支援湖南和河南,戰疫23天;2022年4月,前往上海支援;6月,回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作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中央指導組醫療救治組專家、“重癥八仙”之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重癥醫學科主任管向東13次受命出征,不是在抗疫現場就是在抗疫路上,累計抗疫300多天,為阻擊疫情、救治重癥患者作出了突出貢獻。2020年,管向東榮獲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21年,他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國有難,召必至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舉國上下聚焦武漢。1月29日,作為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管向東與中國醫師協會重癥醫學分會、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危重病醫學專業委員會的兩位負責人,聯合向全國重癥醫學專業同道發出《齊心協力、拯救生命、打贏疫情阻擊戰——致全國重癥醫學專業同道倡議書》。
“凡為醫者,俠之大者,奉命于病難之間,受任于疫虐之際。國有難,召必至,戰必勝!”倡議書里的這兩句話,讓不少醫生護士心情為之激蕩,毅然報名做“逆行者”,重癥科室同行更是響應熱烈。全國4.26萬名援鄂醫護人員中,1.9萬名來自ICU;管向東所在的中山一院重癥醫學科全員報名援鄂。
2020年2月2日,管向東趕赴武漢支援。第二天,他的身影便出現在堪稱疫情“風暴眼”的金銀潭醫院。在武漢,他幾乎跑遍了每一家定點收治醫院,還到天門、仙桃等湖北各基層縣市指導重癥醫療,分秒必爭地從死神手里搶奪病人,拯救生命。
那些日子,管向東的工作屬于“一直在路上”。“去一家醫院就要換一次隔離衣。有時一跑兩三家醫院,一天能換3套隔離衣。”但隔離衣里面的衣服沒法換,“濕了又干,干了又濕,那滋味,沒法說!”回憶起在湖北時的工作情形,即使在ICU里見慣大場面的管向東也唏噓不已。? ? 2020年4月7日,當管向東和中山一院的醫療隊撤離武漢時,城里開始堵車了。來時曾面對“空城”的管向東,看到堵車的那一刻,心卻是暖的。
此后,他又為疫情多次出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就是命令。我是老黨員,支援抗疫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管向東常說。那些日子,他手邊常備兩個包,一個是日常用品包,一個是換洗衣物包。“只要國家召喚,一小時內我就可以出發。”
大醫精誠,德術并彰
在武漢,管向東和其他7位“國家隊”重癥救治專家,被稱為“重癥八仙”。當被媒體問到如何看待這個稱呼時,他說:“我們不是仙,只是在現場發揮了作用,全力以赴地救治病人罷了。這個稱呼可能起到了一種告知作用,告訴廣大民眾,黨和國家為了這次疫情調集了全國最強醫療力量支援武漢。”
面對學生時,管向東則常會引用“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那句名言: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重癥醫學,攸關生死。他認為每個病人都值得堅持到最后。正是在這一精神鼓舞下,奇跡才一再發生。
在馳援上海疫情時,重型、危重型患者里老年人尤其是80歲以上超高齡老人較多,救治的挑戰不小。但在管向東和其他4位“重癥八仙”的努力下,很多危重型患者都被成功救回。
不管馳援何地,管向東都會穿著防護服進入“紅區”。“紅區”收治的都是重型、危重型患者,可以說是最危險的地方。“作為共產黨員、普通醫生、督導組專家,都必須在病床邊,在一線工作,”管向東說,“這是我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熟悉管向東的同事都知道,他在日常診療中也始終堅持“病人在哪里,重癥醫生就要在哪里,及時掌握第一手信息,否則救治無從談起”。
中山一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吳健鋒說:“‘給我沖和‘跟我沖有很大不同,管教授身體力行,扛起團隊的戰旗,這既是他作為醫者的使命擔當,也是他作為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作為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穿白大褂時,管向東習慣將黨徽戴在胸前。他常戴的醫生帽上還繡著“黨員管向東”幾個大字。在ICU里,醫生一般都是全副武裝,患者很難看到醫生的臉。管向東希望患者看到帽子上的“黨員”兩個字時能更加安心、放心。他也時刻在用這兩個字來鞭策自己。
勇于拓荒,甘為人梯
1988年,管向東考上中山醫科大學(今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的研究生,成為當年唯一的ICU專業研究生。后來,他也是中山一院最早一批ICU醫生之一。他剛工作時,國內甚至沒有規范的ICU。20世紀90年代初,衛生部決定在全國創建5個ICU“窗口單位”,中山一院就是其中之一。
管向東一直勇于拓荒,從最初的3張ICU床位到250多張,現在的中山一院重癥醫學科已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重癥學科之一。他建立了綜合管理體系的重癥醫學中心,改善了以往ICU單一的管理模式;他帶領團隊建立了數字化的重癥信息系統,并推動醫護人員通道、病人通道、污物通道有效分流;他牽頭編制的國內首個ICU建設與管理指南沿用至今,主編出版的國內首部《ICU診療指引與管理規范》有效提升了搶救成功率。
管向東也“甘為人梯”,推動中山大學成為國內首家重癥醫學博士培養單位,并作為全國首個重癥醫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培養了100多位碩博研究生,還在國內首次開立本科生“重癥醫學”自選課程。他說:“人才儲備是學科發展的動力,希望通過這樣的選修課在年輕學子心中播撒下發展重癥醫學的種子。”面對年輕一代,管向東充滿期待,期待與廣大青年一起用責任書寫醫者使命,用無悔行動踐行使命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