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在《新唐書·姚崇傳》一書的天頭寫下了10個字的批注——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作為唐武則天、中宗、睿宗至玄宗時期的四朝元老,姚崇正直敢言、舉賢任能、吏事明敏,被后人譽為“開元盛世第一功臣”“救時宰相”。他以民生為重、不信邪的精神,更為后人所推重。
“十事要說”針砭時弊
玄宗即位之初,準備任用姚崇為宰相。姚崇則針對時弊,提出10條意見,并表示,玄宗同意這10條意見,自己方可上任,否則,就只好違抗君命了。這10條意見是:武后執政以來,以嚴刑峻法治天下,你能否施行仁政?青海邊界已沒有反復被擾的災禍,你能否不再貪圖邊功?能否對親信的不法行為嚴加制裁?能否不讓宦官參政?能否在租賦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禮物?能否不任命親屬出任公職?能否以嚴肅的態度和應有的禮節對待大臣?能否允許大臣們“批逆鱗,犯忌諱”?能否禁止營造佛寺道觀?能否接受漢朝王莽等亂天下的經驗教訓,禁止外戚內寵專權?
姚崇列舉的“十事”,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穩定政局,結束此前的亂政,推行仁政,緩和社會矛盾;二是整頓吏治,賞罰分明,同時鼓勵進諫,禮敬大臣,養成良好的政治風氣;三是改善財政狀況,穩定邊疆,反對浪費,禁止建設寺廟、道觀等。這10條意見,區區200余言,卻都針對他所經歷的武則天、中宗和睿宗當政以來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簡意賅,字字珠璣。玄宗悉數采納,并委以重任。
由于玄宗接受了姚崇的“十事”建議,國家出現了政簡刑清、賦稅寬平、百姓富庶的局面,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開元之治”。毛澤東非常欣賞姚崇的10條意見,對此批道:“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
推行改革發展生產
姚崇輔政期間,在經濟上革除了歷年來的一些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措施。
唐朝開國之初,規定凡受封的王公貴族,封戶的租調由受封者征收。但唐初受封者僅二三十家,封戶也不過千余戶。中宗以后,受封者多達140余家,封戶遍及54州。到睿宗時,僅太平公主就食封1萬戶。食封者不僅征收租調,影響朝廷收入,還任意壓榨封戶,給封戶增加了許多額外負擔。在姚崇的建議下,玄宗改變舊制,規定封戶的租調由朝廷統一征收,食封者到朝廷定額領取。這樣,既加強了朝廷對全國財政的控制能力,也減少了封家對封戶的許多苛索,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開元三年到四年,山東地區蝗災肆虐。在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下,大部分人認為蝗災不可抗拒。老百姓不敢撲殺蝗蟲,只是在路旁燒香膜拜,祈禱上天消災。多數朝官也一籌莫展。姚崇則力排眾議,主張撲殺蝗蟲,并以官職擔保除蝗可成。玄宗遂命姚崇滅蝗。姚崇派遣御史,取名“撲蝗使”,分赴各地督促撲蝗。于是“蝗蟲日漸止息”,山東人民免受了一次大災難。
倉儲制度是我國歷朝歷代十分重要的一項制度。早在西漢時期就曾設置常平倉,而關于常平倉的設想則要更早。所謂“常平倉”,即政府設置糧倉,在市場糧價較低時以適當價格收購農民糧食,當糧價漲高時以低于市場價格賣出,以有效平衡市場糧價。唐代常平倉始建于太宗時期,但由于各種因素影響,貞觀十三年(639年)后,史書上就沒有了常平倉活動的記載。姚崇輔政之后,建議玄宗恢復常平倉,并設置專門官員管理。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賤傷農”,又可以防止“谷貴傷民”的情況,穩定了糧食市場,有利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
此外,姚崇還善于抓住現實中影響國家長治久安的突出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治辦法。當時不少富戶依托寺院假意出家,以此逃避國家賦役。在姚崇的建議下,玄宗下令有關部門暗中進行調查,最終命令1.2萬多名冒充和濫度的僧尼還俗為農,增加了社會勞動力,堵塞了國家賦稅漏洞,打擊了崇佛奢靡之風,于國于民均為益舉。
自奉儉約操守清廉
姚崇曾作《五誡篇》,提出“為政以公,毫厘不差”,為官要“唯信去詐”“其身既正,不令而行”“與其濁富,寧比清貧”,帶頭移風易俗。
姚崇身為宰相,卻沒有專門府第,全家人住在離朝廷很遠的地方。他上朝處理完公事后,常常因路途遙遠,天黑前趕不回家,于是就住在宮廷附近的罔極寺里。有一次,他得了瘧疾,家人只好來寺里照料。協同他處理政務的宰相源乾曜深深敬佩,建議玄宗讓姚崇搬入四方館(屬中書省)居住。玄宗立即批準這一建議,但姚崇卻以那里有眾多公文簿書,不適合讓他的家人去為由,始終住在舊址。
有一次,吏部尚書魏知古要去洛陽一帶考察官員政績,當時姚崇有兩個兒子正在那里當官。離京前,姚崇一手提拔起來的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辭行,不料姚崇對他十分冷淡。魏知古到洛陽后,私下接見了姚崇的兩個兒子。姚崇之子請求魏知古在皇上面前為自己美言,于是魏知古上奏玄宗,極力贊揚姚崇的兒子。玄宗就有意將姚崇的兩個兒子升官,姚崇卻說:“我這兩個兒子才識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玄宗見姚崇能秉公處事,十分高興。
開元四年(716年),姚崇因兒子廣通賓客,受人饋贈,覺得自己身為宰相,愧對國家,加上自己的親信中書省主簿趙誨“受胡人賂”,決定辭職,并推薦廣州都督宋璟來接替相位。姚崇自尊自重、知賢薦賢,深得后人贊美。著史者說,姚崇風范之高,“宜后人之莫及也”。
開元九年(721年),姚崇因病去世。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生活好了,于是厚葬成風,送禮成風。姚崇認為這是陋俗,便留下遺囑,要求自己死后只穿平常衣服入殮,不寫經,不畫像,一切從簡。他告誡子孫:“汝等身沒之后,亦教子孫依吾此法。”因此,姚崇得到后人的贊頌:“三朝為宰相,惟奉廉慎為鐵則;一生重節操,只將儉約傳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