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義兵 袁晨穎 王曉琴 林惠芳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傾注了無數心血,給予了全部的疼愛,孩子的健康成長可謂是耗盡了父母的心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意外是導致幼兒受傷的重要原因。
暑期是溺水高發期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36萬人死于溺水,其中,兒童占45%左右,約16萬人。溺水已成為1~14歲兒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高危年齡段為1~4歲和11~ 14歲。由于其致死率和致殘率高,溺水對兒童、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嚴重影響。
溺水主要原因
游泳場館數量少 非安全場所游泳者溺水傷害報告率遠高于安全場所游泳者。
家庭監管疏忽大意 學生溺水事故多發生在暑期、節假日,這個時期的家長因為工作和農活往往留孩子獨自在家對孩子缺乏有效監護。
安全知識欠缺 盡管學校在每年暑期到來之前都要開展防溺水教育,但是,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自制能力不足導致悲劇不斷發生。許多家庭與學校為避免事故發生多采取了“嚴堵”等封閉措施,嚴格限制學生私自下水游泳或玩耍。從表面上看這種方式似乎避免了溺水事故的發生,但結果卻不盡然。青少年是一個活潑好動的群體,家庭學校的禁令并不能有效地阻止他們與水親近。相反,他們會選擇遠離家庭、學校監管的時間和地點進行水中活動,這也是許多溺水事故發生的地點偏遠、時間異常的原因所在。
溺水防范措施
掌握溺水后的正確施救方法
在加強預防的同時,家長及監護人也要掌握相關的急救知識和技能。
迅速救上岸 最好從背部將落水者頭部托起,或從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將其拖上岸。
清除口鼻堵塞物 讓溺水者頭朝下,撬開其牙齒,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內雜物。
倒出呼吸道內積水 救人者半跪,頂住溺水者的腹部,讓溺水者頭朝下,拍背。
人工呼吸 對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剛剛停止的溺水者,迅速進行人工呼吸,同時做胸外心臟按壓。
吸氧 現場有醫療條件,可對溺水者注射強心藥物及吸氧。條件不足的,用手或針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脫下外套 如果溺水者身上穿著外套,要盡早脫下,濕漉漉的外套會帶走身體熱能,產生低溫傷害。
教會孩子溺水后自救方法
落水后首先要大聲呼救,尋求救援。
保持鎮定 胡亂舉手掙扎反而會使身體下沉、嗆水而淹溺。仰泳露鼻。可采取頭向后仰、面部向上的仰泳法,使口鼻露出水面進行呼吸。
深吸淺呼 吸氣要深,呼氣要淺。
緩解“抽筋” 若肌肉痙攣(“抽筋”),用手握住痙攣肢體的遠端,反復做屈伸運動。
保存體力 會游泳者在落水自救的過程中,應注意防止“抽筋”,并保存體力。盡量尋找、抓住一些漂浮物。
除溺水外,常見兒童意外傷害還有道路交通傷害和窒息,需引起家長關注。
小心道路交通傷害
兒童由于缺乏安全意識,對車速、車距的判斷力較差,突然跑動,往往讓司機猝不及防,或是站在了司機的盲區內,從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生活中很多交通事故,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家長也要多教導多留意:盡量不要單獨讓孩子一個人過馬路,帶孩子過馬路時,要緊緊地拉好孩子的手,為孩子做好榜樣,不闖紅燈,不亂穿馬路,走斑馬線、人行天橋等通道;沒有人行道時,要注意觀察好路況,靠道路的右邊行走,并面對車流方向;在陰雨天氣視線不太好時,可以給孩子穿上或戴上顏色鮮亮的衣服或掛件,或有反光材料的衣物,以方便駕駛員能看見。
父母平時要教導孩子,不能讓孩子在會有車輛通行的道路上玩球、滑板車、腳踏車、扭扭車等。自駕車時,不要讓孩子坐在副駕駛位或把兒童的臉向后放在車的前座,兒童最安全的位置為后排中間的位置,因為這里離每個撞擊點都有一定的緩沖空間。所以,可以將孩子的安全座椅(13歲以下兒童建議使用安全座椅)安裝在那個位置,孩子坐在后排時,最好也是有家人看護,有兒童乘車時,不要隨意開啟車窗鎖,或盡量不要讓孩子坐在靠窗的位置,如果孩子的安全座椅安裝在靠窗位置,可設置童鎖,避免孩子自己在行車過程中開車門。暫時停留時,家長千萬不要抱有僥幸的心理,想自己速去速回,而讓孩子單獨留在了車中,一分鐘也不行!長時間行車途中,如果發現孩子有精神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家長也要首先考慮到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性,需立即開窗通風。
防止小兒窒息
口鼻被蒙、異物進入氣管,是導致孩子窒息最常見的原因,為了防止小兒窒息的發生,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不要讓嬰兒趴著睡覺 嬰兒最好是睡在自己的嬰兒床,如果與大人同睡時,大人注意不要壓到孩子,不要把孩子捂得太嚴實,教導孩子不要蒙頭睡覺,不要把腦袋伸進塑料袋內,不要在柜子、箱子內玩捉迷藏等游戲。
家長要加強安全監護意識 小兒對危險的辨別能力差,但他們天生又喜歡用嘴巴去嘗試自己好奇的東西。家長要加強對兒童的監護,珠子、硬幣、玩具零件、紐扣、筆帽、干燥劑等零碎小物件,盡量放在孩子伸手不可及的地方,寶寶的玩具,也要經常檢查下,看看會不會有一些細小零件松了。
注意喂食方法 孩子在進食時,避免逗笑、責備、恐嚇等,也不要讓孩子在奔跑、講話、大笑、哭鬧時喂食,孩子上床躺下后不再給其餅干糖果等零食,1歲半前盡量不要給嬰兒吃整粒的豆類、花生米、瓜子等不易嚼碎的食品,不捏著孩子的鼻子喂藥等。
一旦發現孩子出現無法呼吸、咳嗽和說話,發紺、軀體蜷縮、驚恐、拇指和食指抓住自己的頸部等疑似誤吞異物造成氣管堵塞時,要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并正確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家長可以將嬰兒倒置,頭向下或倒提嬰兒雙腿,使其頭向下垂,拍擊其背部,可通過異物自身重力和嬰兒嗆咳時胸腔內氣體的沖力,迫使異物向外咳出;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其坐著或站著,成人站在其身后,用兩手臂抱住孩子,手握成拳形,大拇指向內放在肚臍與劍突之間,用另外一只手掌壓住拳頭,有節奏地向上向內推壓,以促使橫隔抬起,壓迫肺底,讓孩子肺內產生一股強大的氣流,使異物從氣管內向外沖出,并隨氣流到達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