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超



福建省三明市是全國重點林區,現有林業用地面積2848萬畝,森林面積2718萬畝,森林覆蓋率78.88%、森林蓄積量達1.91億立方米,森林負氧離子平均濃度達到1500個/立方厘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連續兩年位居中國“綠都”綜合評價榜首。
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義,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力爭實現新的突破”。
三明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牢記“綠水青山是無價之寶”的重要囑托,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在近年來推進林票制度改革、全域森林康養、探索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回購制度、做好“綠色+”文章,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林業碳票制度,發展林業碳匯,于2021年5月在全國首發林業碳票,積極探索好生態有好收獲、少砍樹也能致富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
碳票方興未艾 空氣也是“真金白銀”
林業碳票是以林木生長量增量為測算基礎,并依據計量方法換算成的碳減排量,經過林業部門、生態環境部門核定后,以“票”的形式發給林木所有權人,從而把空氣變成可交易、可收儲、可貸款的“真金白銀”。簡單來說,就是空氣也能賣錢。
7月2日,綠色中國融媒體記來到了三明林業碳票的首發地將樂縣常口村和沙縣俞邦村。中巴車駛進將樂縣常口村,放眼望去,金溪河上升起了薄霧,兩岸山清水秀,綠水映照著青山,好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卷。
將樂縣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我國南方集體林區林業重點縣、中國毛竹之鄉、原中央蘇區縣,也是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三明市集體林區改革試驗區12個縣(市、區)之一。現有林地面積294.24萬畝,毛竹林面積47.68萬畝,生態公益林面積75.78萬畝,森林覆蓋率81.20%,森林蓄積量2288萬立方米,豐富的森林資源,良好的固碳功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先后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國家森林康養基地”“中國天然氧吧”“省級森林養生城市”“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等國家級榮譽。
在常口村,說起碳票、碳中和、碳達峰這些詞,村民們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但他們知道,村里的空氣能夠賣錢了。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簽發首批林業碳票,編號為“0000001”的碳票,就落在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涉及常口村的3197畝生態公益林,經第三方評估測算,監測期碳減排量12723噸。其中,2723噸碳減排量,當天就被福建通海鎳業科技有限公司以4.0845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買走。
領到這張碳票的張林順在接受采訪時說,領到碳票時激動不已,常口村的空氣可以賣錢了,這也充分說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村里沒砍一棵樹,去年光靠賣碳票就收入了14萬多元。2021年女兒的訂婚儀式上,張林順更是把自家387畝山林的林業碳票作為嫁妝送給女兒女婿,希望他們能把保護綠水青山的接力棒代代傳承下去。
2021年,常口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9萬元,相比十多年前,收入增加了十幾倍。村民們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人們對這片山林也更加珍視和愛護。
走進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一棵千年古樹佇立村口。它周圍砌起的保護墻,也是“空氣”換來的。2021年5月18日,三明林業碳票首發儀式分會場在俞邦村舉行,俞邦村將村有林638畝開發林業碳票第一監測期(2016-2020年)碳減排量1693噸,領到一張編號為“0000002”的林業碳票。同日,該張碳票碳減排量被沙縣兩山生態資源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6930元收儲。
俞邦村有100余畝山林,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樟樹達26棵。上世紀90年代初,村黨支部征集全村意見制定“禁伐公約”,同時聘請專職人員巡山,經過多年的努力,保護樹木的意識深入人心。20多年來,俞邦村以“保護青山綠水,做出山水價值”的思路,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加快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實現“綠水青山”顏值和“金山銀山”價值的有機統一,走出了一條具有山區縣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家順曾到三明專題調研“碳票”。他認為,“碳票”拓寬了森林生態價值的實現渠道,調動了經營主體提高林業經營水平的積極性,對于增加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促進森林健康,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在發行“碳票”的基礎上,碳匯交易應運而生。劉家順認為,對國家而言,碳匯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進經濟發展,碳抵消能力越強、碳排放余力越大、經濟發展空間也越大。
碳匯交易同時拓寬了森林經營主體的收入渠道。“碳匯將成為繼林產品、生態旅游之后,林農第三大增收來源。”劉家順表示,隨著碳中和腳步不斷加快,碳匯收入還將逐步增長,林農常常發愁的資金問題也能通過“碳金融”“碳市場”得到有效解決。而森林經營主體要想提高“碳票”的價值,就要通過提高森林積蓄量來提高碳儲量,從而實現生態系統改善與經濟效益提高的良性循環。
“在全國碳市場還處于萌芽情況下,三明積極探索創新福建的‘碳普惠市場,推行林業碳票制度改革,既滿足了社會需求,也激發了林業發展潛力。”劉家順對三明林改贊賞有加。
近年來,三明市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以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建設為契機,開展林改“八項創新”,實施林業碳匯“三建兩創”行動,即建好森林碳庫、建立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機制、建設區域碳匯交易體系,創新林業碳票制度、創建林業碳匯應用場景,全力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三明在全國全省實現林業碳匯“八個率先”,即率先營造全國首片碳中和林、率先設立全省首個碳匯專項基金、率先成立全省首家碳匯服務機構、率先開發全國首個區域性碳匯項目方法學、率先完成全國首批VCS碳匯交易、率先完成全省首單FFCER碳匯交易、率先完成全省首個社會化碳匯造林項目交易、率先設立全省首個林業碳中和基金,“林權改革和碳匯交易”列入自然資源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2017年以來全市林業碳匯交易金額2500多萬元,居全省第1位。
三明市創新開發林業碳票,破解林業碳匯開發難問題。打破林種、林齡等林業碳匯開發限制,開發了以森林固碳增量(自然增長量)來核算碳減排量的三明林業碳票計量方法(SMCER),創造了全國首個區域性碳匯項目方法學。目前累計開發林業碳票項目19個,監測期碳減排量38萬噸。
三明市創新碳票交易流程,破解林業碳匯交易難問題。制定《三明市林業碳票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林業碳票作為林業碳匯權益資產的有效“身份證”,創新設立了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為林業碳票項目開發和交易提供保障。
三明市創新碳匯價值變現渠道,破解林業碳匯變現難問題。賦予林業碳票可流轉、可收儲、可授信、可質押、可保險的功能,暢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互轉化,努力走出一條好生態帶來好日子、不砍樹也致富的新路子。
他們還創新碳匯應用模式,破解林業碳匯應用難問題。從生態司法、金融支持、低碳生活等多維度協同發力,開發“碳匯+金融”產品,推行司法“認購碳匯令”“會議碳中和”等做法,在全國率先營造首片碳中和林,“生態司法+碳匯”案例獲最高法肯定。
發揮林草碳匯優勢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2021年7月1日,在福建省三明市舉辦的首屆全國林草碳匯高峰論壇上。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國家林草局不斷加大林草碳匯工作力度,與自然資源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共同牽頭編制《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2021—2030年)》,組織編制《“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林業和草原碳匯行動方案(2021—2030年)》《實現2030年森林蓄積量目標實施方案》。多次開展專題研究部署,組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專班,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和碳匯研究院。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央企開展戰略合作,創新林草碳匯機制。開展林草助力碳中和戰略課題研究,開展“碳庫”相關政策研究,研發林草增匯減排關鍵技術,提升林草碳匯決策科學化水平。
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圍繞“雙碳”目標,著力提升林草碳匯能力。科學開展國土綠化,持續擴大森林面積,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提高林草碳匯增量。加大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加強林業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與木竹材料替代,減少碳排放。開展林草碳匯計量監測評估,服務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評估與更新、碳匯交易。深入研究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陸地生態系統碳匯潛力及實現路徑。積極參與國家碳市場制度建設,鼓勵社會主體參與林草碳匯項目開發建設,指導開展林草碳匯項目開發交易和碳中和行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云南大學校長方精云指出,有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起著重要的碳匯作用,僅在2001—2010年期間整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約2億噸碳(相當于7.4億噸CO2),相當于抵消了同期我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我國重大生態工程和秸稈還田政策的實施分別貢獻了總碳匯的36.8%和9.9%。為了有效地增強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我們提出“三優”生態建設和管理原則,即“最優的生態系統布局、最優的物種配置、最優的管理方式構建”,以實現“宜林(草)則林(草)、適地適樹(草)、最優管理”的碳匯最大化目的。未來,我國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要從減排、增匯兩個主要方面開展。針對林、草等生態系統,可以通過構建“宜林(草)則林(草)、適地適種、最優管理”的生態系統管理模式,實現碳匯最大化。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指出,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減少的背景下,我國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森林質量穩步提高、功能不斷增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碳儲量和碳匯量顯著提升。根據專家測算,2020年中國林草碳儲量位居世界前列,年碳匯量達12億噸二氧化碳以上,位居世界首位。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肯定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低碳發展道路。他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實行全面節約戰略,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強化政治站位,堅決抑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嚴控火電項目和煤炭消費增長,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新型電力系統;統籌產業能源科技消費四大革命,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探索鞏固提升碳匯能力,開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以降碳為生態文明建設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建立完善碳市場和碳定價機制,推進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部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實施突破;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對外合作與開放綠色低碳水平。
專家學者們紛紛談到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固碳現狀以及增匯潛力。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認為,森林生態系統是我國陸地生態碳匯的主體,具有巨大的碳匯功能與增匯潛力,在國家“雙碳”行動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統籌自然保護、生態修復與綠色碳匯的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管理有利于“雙碳”目標實現、美麗中國建設與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中國林科院研究員劉世榮看來,森林是巨大的碳庫,近年來我國通過保護現有森林,加大人工林改造,加強中幼林撫育和退化林修復等方式擴大新造林面積,調整優化林分結構,增加混交林比例提高森林質量,推行以增強碳匯能力為目的的森林經營模式,多途徑保碳、擴碳、增碳、加大碳資源化利用,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與碳匯,持續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以及對氣候變化的抗性和恢復力。
如何更好地實現碳中和,在中國大自然保護協會首席科學家張小全看來,一方面要減排,另一方面要保護森林、草原、濕地等,修復退化的生態系統,并進行可持續管理,從而保持和增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固碳增匯作用。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一張張碳票,讓一代代三明兒女更加明白保護山林不同的意義。今天的碳票可以通過交易變成錢,未來的幾十年間,為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小小山林與全世界同呼吸,共命運。
霧中金溪??三明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三明林業碳票
將樂縣常口村的石碑
夏茂鎮俞邦村
全國林草碳匯高峰論壇現場
將樂縣常口村全貌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