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華 廖程程
摘要:數字鄉村建設催生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有利于提高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效能。論文以117個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為研究對象,調查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文化治理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面臨的現實挑戰,提出把握數字化轉型機遇、聚焦數字化適配需求、拓展數字化傳播形式、構建數字化合作平臺等實施路徑,以推動鄉村檔案文化治理轉型升級。
關鍵詞:數字鄉村 鄉村檔案文化 文化治理 鄉村文化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ntry? side promotes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rural de? velopment,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efficiency of rural archives culture. Pa? pers in 117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digital rural pi? lot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archives digital rural pilot areas stat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ultural governanc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al challenges facing rural digital archives culture gov? ernance, put forward to grasp opportunities in digi? tal transformation, focusing on digital adaptation demand, expand the form of digital transmission and digital cooperation platform to build the imple? mentation path, We will promote the transforma? 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archival culture gover? nance.
Keywords: Digital village; Rural archival cul? ture; Cultural governance; Village archives
現代信息網絡的空前活躍,不斷催生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發展契機和動力,推動著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明確了數字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強調要推動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繁榮發展鄉村文化。2020年7月,中央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探索數字鄉村發展新模式。2021年9月,中央網信辦聯合多部門印發的《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中進一步明確提出要為鄉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實現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廣泛傳播。這些政策的頒布與實施,對提高鄉村文化治理現代化水平有著重要作用。鄉村檔案文化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唯真唯實使鄉村文化更深入人心。在數字鄉村發展背景下,開展鄉村檔案文化治理,充分挖掘鄉村檔案文化基因,具有提升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效能和促進檔案工作數字化轉型的雙向驅動作用。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圍繞鄉村檔案文化所展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村落檔案文化保護[1-2]、鄉村檔案文化資源建設[3-4]、鄉村檔案文化記憶[5-6]等方面??傮w上看,相關研究成果推動了鄉村檔案文化的發展,但隨著數字化在鄉村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各地區開始積極探索數字鄉村建設,如何創新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更好地服務鄉村文化振興,是數字鄉村建設中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數字鄉村是伴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鄉村社會發展中的廣泛應用,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文化傳承等方面數字化轉型的現代鄉村發展模式。[7]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是檔案館通過鄉村檔案文化資源數字化,將鄉村檔案文化資源作用于鄉村檔案文化建設與服務中,利用鄉村檔案文化的功能培育居民的文化素養,推進數字鄉村文化建設目標的實現。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勢必會促使鄉村檔案文化功能超越原本的界限,對鄉村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治理目標產生影響,其內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把鄉村檔案文化作為治理對象,將治理理念延伸到鄉村檔案文化場域之中,能加快鄉村檔案文化服務政治、社會和生態文明的發展,也能更好地詮釋鄉村檔案文化在鄉村生活中的意義。其次,鄉村檔案文化治理作為一種手段,也就是將鄉村檔案文化作為鄉村治理的工具。通過挖掘檔案文化基因,發揮檔案文化的功能,實現“以文化人”的柔性治理。[8]最后,數字鄉村是以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為支撐來推動鄉村的全面發展,鄉村檔案文化作為鄉村治理的對象和工具,其治理也必然依賴于數字技術的支撐。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實現了技術與治理的耦合,既能夠拓寬鄉村檔案文化服務的方向,也能夠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播。
(一)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有助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我國鄉村文化建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也必須看到,鄉村檔案文化資源難以發揮作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被忽視、被取代的現象仍然存在。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能夠以數字記憶的方式保存、再現和傳播鄉村檔案文化與鄉村文化,有利于喚起民眾文化認同感,樹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9]運用數字技術充分挖掘鄉村檔案文化資源,利用鄉村檔案文化資源定期開展鄉村文化展覽活動,能夠增強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還能在數字化環境下以互聯互通的治理方式將鄉村檔案文化放在鄉村文化、中華文化的大格局中考察,將鄉村檔案文化活化成保持鄉村特色、厚植鄉村傳統文化底蘊的文化新形態,從而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二)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有助于彌補鄉村文化短板
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重在把握鄉村檔案文化需求,提升鄉村文化服務效能。隨著鄉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鄉村文化需求日益寬泛,但長期以來,鄉村文化服務還存在功能單一、效能低下,供給與需求脫節等不同程度的矛盾沖突。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可以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明確鄉村用戶的真實需求和潛在需求,有效推進鄉村檔案文化精準服務,更好地保障鄉村用戶的文化權益。此外,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以數字化方式提供鄉村檔案文化服務,并且通過數字技術保真形象化的視覺效果和全息影像的方式,打造鄉村檔案文化故事場景,給人以時空穿梭、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這不僅有助于培養鄉村用戶的數字素養,提高鄉村用戶的數字化應用能力,還能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彌補鄉村文化短板。
(三)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有助于傳承鄉村文化精神
鄉村文化是鄉村發展厚重的歷史積淀,只有不斷地加以保護、傳承和開發,才能活化鄉村文化。鄉村檔案文化作為鄉村文化的一種存在形式,具有傳承鄉村文化、彰顯鄉村文化軟實力的功能。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立足鄉村檔案文化,通過鄉村檔案文化拓展鄉村文化脈絡,展現鄉村文化演變過程。可以采用3D立體掃描、VR/AR、數據庫等數字化技術手段,加強檔案的資源整合。[10]以數字化采集、建檔、加工處理等方式,構建鄉村檔案文化資源體系,賡續鄉村文化精神,開啟鄉村文化數字傳承新局面。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既不斷提升鄉村檔案文化的滲透力,又在鄉村檔案文化的基礎上探索鄉村文化內核,激發鄉村文化精神傳承動力,將精神動力轉化為行動指南,推動鄉村文化精神的傳承。
筆者采用網絡調查法(調查時間截至2021年10月31日),以117個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為研究對象,從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文化治理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調研。首先,對117個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網站進行篩查。以“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稱+檔案信息網”或“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稱+檔案史志網”等為關鍵詞,進行人工甄別和篩選。其次,考慮到有的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館雖然未開設檔案網站,但通過政府門戶網站發布檔案信息,因此輔以查詢117個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館在政府門戶網站發布檔案信息的情況。政府門戶網站發布的檔案信息主要是檔案館預決算信息、檔案館征集公告等政務信息。在對全部檢索結果進行梳理后,最終確定以天津市西青區檔案館、上海市浦東新區檔案館、上海市奉賢區檔案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檔案館、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檔案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檔案館、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檔案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檔案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檔案館、重慶市大足區檔案館和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檔案館11個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的檔案網站為例進行分析研究。
(一)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理念滯后
在117個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館中僅有11個試點地區設有檔案網站,占比為9.40%。可以發現目前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網站數量較少,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網站建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從區域發展角度來看,已開設檔案網站的11個檔案館中有7個分布在東部地區,2個分布在中部地區,2個分布在西部地區,占比分別63.64%、18.18%、18.18%,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東部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網站建設工作發展較快,中部和西部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網站建設工作發展較為緩慢,且西部地區的2個檔案網站主要以政務服務和信息公開為主,涉及鄉村檔案文化的內容較少。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網站數量較少且建設失衡,一方面體現了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鄉村檔案文化治理發展參差不齊,對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的關注度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文化治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匹配上數字鄉村建設的要求。
(二)數字鄉村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薄弱
11個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網站發布的鄉村檔案文化內容共有810條,可分為以下幾類:鄉村檔案文化記憶類(355條,占比43.83%)、鄉村檔案文化展覽類(160條,占比19.75%)、鄉村檔案文化編纂類(148條,占比18.27%)、鄉村文化名賢類(147條,占比18.15%)。這表現出鄉村檔案文化內容主要停留在文化記憶的展現和留存上,對其他類別的鄉村檔案文化缺乏較深層次挖掘,且開發視野較為狹窄,導致鄉村檔案文化內容缺乏深度,不能翔實反映鄉村整體檔案文化全貌。此外,810條鄉村檔案文化內容中顯示閱讀量的有433條,占比為53.46%。在這433條中,其中閱讀量在0~99的有319條,占比為73.67%;閱讀量在100~999的有72條,占比為16.63%;閱讀量大于1000的有42條,占比為9.70%??傮w來看,當前鄉村檔案文化內容閱讀量整體偏低,未能吸引廣大用戶的關注,鄉村檔案文化資源缺乏有成效的開發和整合,影響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水平。
(三)數字鄉村檔案文化傳播形式陳舊
810條鄉村檔案文化內容中有3條是以三維場景的形式呈現,20條以視頻形式呈現,192條是圖文+音頻形式呈現,595條是以圖文形式呈現,占比分別為0.37%、2.47%、23.70%、73.46%。這表明當下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網站的鄉村檔案文化內容的傳播仍以靜態圖文形式呈現為主,使用視頻、三維場景等其他傳播形式的內容相對較少,傳播形式整體較為陳舊,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圖文形式的鄉村檔案文化內容的制作過程相對簡單,造成部分圖片清晰度不高,排版相對單調,吸引力較弱;二是大多數音頻內容只是對相應文字的誦讀,形象性不足,大多數視頻內容僅是粗淺的畫面展示且未添加字幕,不能夠很好地滿足國家數字鄉村地區鄉村檔案文化,尤其是鄉村方言檔案文化的傳播;三是三維形式的鄉村檔案文化內容能使用戶具有身臨其境之感,但目前三維畫面加載速度較慢,畫面放大后清晰度稍有降低,難以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四)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機制欠缺
鄉村檔案文化治理需要構建良性的治理機制,如合作治理機制、監督機制等,以便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鄉村檔案文化治理工作。據調查情況顯示,810條鄉村檔案文化條目中僅有24條是檔案館與其他單位合作完成,占比2.96%;其中有16條是檔案館與其他單位合作辦展,還有8條是浙江省慈溪市檔案館積極與其他平臺進行聯動,在其官網上轉播了央視科教公眾號和央視網CCTV10科教頻道的《中國影像專志》之“浙江省慈溪篇”,實現了官網、公眾號和電視頻道的聯動展播。從調查數據中可知,盡管檔案館正在積極探尋新的合作方式,但當下國家數字鄉村檔案文化合作力度較弱、范圍較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檔案館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機制尚未完善,沒有將鄉村檔案文化合作治理規劃納入整體治理機制當中,不利于聯動多方力量提升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效能。
(一)把握數字化轉型機遇,轉變鄉村檔案文化治理理念
數字鄉村的發展過程也是鄉村數字化轉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數字技術的疊加,不斷催生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新形式,推動鄉村檔案文化治理的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也提出檔案工作要實現數字轉型的發展目標,這為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轉型升級提供了雙向驅動力。檔案館應把握機遇,轉變鄉村檔案文化治理理念,使鄉村檔案文化治理在數字化轉型中有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首先,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要求轉換管理思維,秉持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意識,將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視為鄉村檔案文化治理的主體。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協同參與檔案事務,實現檔案文化善治。[11]其次,推進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要不斷強化檔案工作人員的數字化感知和共識,改變以往的管理方式,積極采取數字化治理方式,進一步提升檔案工作人員的數字治理能力。最后,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要求堅持協同治理理念,不僅要聚力滿足廣大用戶的鄉村檔案文化需求,還要在相互借鑒中保持各試點地區鄉村檔案文化治理的平衡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新格局。
(二)聚焦數字化適配需求,挖掘鄉村檔案文化治理資源
《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0年)》顯示,全國行政村通光纖、通4G比例和通寬帶比例均達到98%,寬帶接入用戶數達到1.39億戶。隨著鄉村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在網絡化、數字化環境下獲取鄉村檔案文化資源已成為主要渠道。檔案館宜聚焦數字化適配需求,深入挖掘鄉村檔案文化治理資源,使鄉村檔案文化治理資源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一方面,檔案館可以對用戶的鄉村檔案文化需求從多維視角進行把握,分類提取用戶鄉村檔案文化需求特征,并聚焦鄉村檔案文化需求特征,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精準服務;另一方面,檔案館應深入挖掘和整合鄉村檔案文化治理資源來滿足鄉村檔案文化需求。一是對已有的鄉村檔案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或數據化處理,如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江蘇省張家港市,其檔案部門初步完成300余家基層館(室)藏檔案的目錄數據庫和重要檔案的全文數據庫建設,加強鄉村數字檔案資源聚集。[12]二是利用數字技術開發新建數字資源,通過標準化手段建立檔案數據之間的關聯關系,實現更深層次的檔案文化治理資源聚合[13],如采集口述訪談數據、對傳統村落進行數字建檔等,有利于突出特色鄉村檔案文化。
(三)拓展數字化傳播形式,盤活鄉村檔案文化治理空間
數字鄉村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鄉村檔案文化傳播形式的改進,使鄉村檔案文化傳播形式從單一走向多元。多樣化傳播形式的融合降低用戶接受檔案文化的局限,使用戶突破了單一感官的參與及時空上的限制,進一步實現了多感官的參與和聯動。[14]首先,檔案館要明確各種傳播形式的特征和優缺,善于運用數字技術優化升級圖片清晰度不高、加載速度慢等問題,并結合使用多種傳播形式給予用戶更多的自主選擇性。如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上海浦東新區,其檔案網站上的鄉村檔案文化內容除了以圖文、視頻形式呈現外,還配有相應的語音誦讀,盡可能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此外,檔案館還需及時更新知識體系,進行靈活的自我調整與技能學習,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單個媒體介質的技能運用,更需要將多種媒體介質融會貫通,交互運用[15],以擴大鄉村檔案文化傳播范圍。其次,檔案館要利用數字技術活化鄉村檔案文化的環境要素,打造數字化場景格局,使用戶在視覺、聽覺上能沉浸于鄉村檔案文化場景中,加深鄉村檔案文化與人的聯結,延伸鄉村檔案文化情感歸屬,推動鄉村檔案文化治理空間“活”起來。
(四)構建數字化合作平臺,完善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機制
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需要共同融合聚力,建立多元主體合作的治理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檔案部門主導、多方協同、良性互動的檔案治理共同體。[16]一方面,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可以聯合多方力量,構建數字化合作平臺,設置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框架,實現治理全過程的共建共享。數字化合作平臺推動各部門積極建構、組織和聚合鄉村檔案文化數字化資源,并通過各部門數字化資源的共享來實現更精準的鄉村檔案文化服務,強化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機制的合作性和開放性。如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吉林省梨樹縣,其檔案部門搭建縣、鄉、村密切配合的三級檔案工作管理網絡和信息交流平臺,及時傳遞和共享檔案訊息。[17]另一方面,要完善數字鄉村檔案文化治理安全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等,保障整體協作的安全性。數字化合作平臺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檔案部門和其他參與主體需要建立參與主體、項目、形式、內容、標準等清單,按照清單統籌協調鄉村檔案文化治理安排,以制度為依據,監督數字化的鄉村檔案文化資源開發,進一步提高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水平,保障鄉村檔案文化治理成效。
*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三五”基金項目“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檔案館信息服務研究”(項目編號:20TQ0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數據倫理視角下檔案數據開放規范發展研究”(項目編號:TQ201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王萍,滿藝.以村民為主體的傳統村落文化建檔策略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8(5):73-77.
[2]馮惠玲,梁繼紅,馬林青.臺州古村落數字記憶平臺建設研究:以高遷古村為例[J].中國檔案,2019(5):74-75.
[3]倪麗娟.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鄉村檔案信息資源建設戰略思考[J].檔案學研究,2018(3):39-43.
[4]張東華,高芮.數字鄉村戰略背景下公共檔案館文化場域建構的路徑探析[J].檔案與建設,2020(10):36-40;44.
[5]余厚洪,丁華東.符號與意義:鄉村檔案記憶解析[J].檔案學通訊,2017(2):4-9.
[6]薛美華.記憶之場視域下鄉村記憶檔案資源價值實現研究[J].檔案管理,2020(6):62-63.
[7]沈費偉,陳曉玲.保持鄉村性:實現數字鄉村治理特色的理論闡述[J].電子政務,2021(3):39-48.
[8]周林興.論檔案館的文化治理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0(1):73-78.
[9]王玉玨,許佳欣.檔案館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認同功能及其實現[J].檔案學通訊,2020(3):53-59.
[10]趙雪芹,鄧文慧.數字記憶視角下新冠肺炎疫情檔案收集研究[J].北京檔案,2020(10):7-11.
[11]金波,晏秦.從檔案管理走向檔案治理[J].檔案學研究,2019(1):46-55.
[12]王健,郁齊麟.把握導向,唱響服務“主旋律”:張家港市打造檔案服務鄉村振興新模式[J].檔案與建設,2021(3):52-54.
[13]曲春梅,何紫璇.數字人文環境下檔案文化價值釋放特點與實現方式[J].北京檔案,2021(4):7-11.
[14]徐維晨,張林華.社會治理視域下檔案信息傳播之“變”與“應變”[J].北京檔案,2020(12):9-12.
[15]邢變變,黨少彬.檔案信息輕量化傳播的應然態勢及實現路徑[J].檔案學通訊,2020(4):65-70.
[16]李宗富,董晨雪,楊瑩瑩.國家檔案治理:研究現狀、未來圖景及其實現路徑[J].檔案學研究,2021(4):17-24.
[17]劉佳龍,王珊珊,關海歐.聚焦“梨樹模式”提升檔案服務水平[J].中國檔案,2020(8):27.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