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橋生 李庭
一般來說,留守兒童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常常被我們忽視的,因為他們與大多數孩子并無多大的區別,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們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生活雖苦,但他們苦中作樂,堅強與勇敢讓他們永遠保持著微笑。第二類是存在某些心理問題的孩子,他們表現的比較自卑,容易自我否定,悲觀、不善言談,人際關系較差。但他們本質上也是向往美好、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
留守經歷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研究顯示,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多于非留守兒童。主要表現在:
性格柔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沒跟父母在一起,嚴重缺失父母關愛,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親朋在照顧,但畢竟與父母親疏不同,一遇到困難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自卑心理?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與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孤獨無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獨,進而產生心里騷動和抑郁等問題。
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會疏遠父母,與父母產生情感隔閡,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學習問題? 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于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
健康問題? 留守兒童存在某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現在生活不規律、飲食不健康、活動量不夠、沉迷于電子游戲和網絡世界等。
減輕留守兒童
情緒心理問題的“三部曲”
留守兒童產生情緒行為問題的最大原因是父母的長期缺位。在此提出“解決問題三部曲”:
第一步:問問孩子
1.父母不在身邊,你適應這種生活嗎?
2.你期待的家庭是什么樣子的?
3.什么事才能讓你不再感覺孤獨?
第二步:加強與孩子的陪伴
1.多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
2.在孩子難過時,擁抱他及時給予安慰。
3.與孩子定期見面,盡可能多陪伴孩子。在暑假,也可接孩子與自己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增加親子關系。
第三步:平衡缺位的4個行動
1.合理釋放負面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
2.與孩子一起聽聽愉快的音樂或讀一本喜歡的書。
3.善用幽默的力量,一起分享生活中的事情。
4.可在孩子假期,尋找時間約定一起旅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減輕留守兒童
自傷的“三部曲”
近年來,兒童青少年自傷行為的發生率呈增加趨勢,非常值得關注。留守兒童自傷主要原因:一是通過疼痛刺激,緩解內心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二是心理防御方式出了問題,尋求關注的方式不是通過語言表達,而是傷害自己,以喚起周圍人的關注和“愛”。
在減輕留守兒童自傷行為上,父母和其他監護人首先要關注于提供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這里也有“解決問題三步走”的方法來供家長們參考。
第一步:問問孩子
1.家庭中哪些事情讓你不滿意?
2.你理想中的家庭氛圍是怎樣的?
3.父母要怎樣做才能讓你感覺溫暖和諧呢?
第二步: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1.跟孩子一起聊天,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
2.跟孩子共同完成一些家務,讓彼此更加親近。
3.微笑看著孩子,告訴他:未來會更多的陪伴。
第三步:一起營造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
1.與孩子一起聽聽愉快的音樂或讀一本喜歡的書。
2.幫助孩子改變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
3.父母盡量多積極參加團體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溫暖。
4.平時多通電話或視頻聊天,定期回家陪伴孩子。
幫助留守兒童
建立歸屬感“三部曲”
家長要幫助留守兒童建立在班級和學校里的歸屬感,讓孩子們在學校里也能得到十足的安全感和社會支持。
第一步:建立孩子內心的安全感
1.多與孩子聯系交流近況。
2.向孩子表達父母對他的愛,告訴他:我始終和你在一起。
3.肯定關注孩子的點滴成長進步。
第二步:提高孩子的內在自我形象
1.真誠的表達對孩子的贊美。
2.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提升能力。
第三步:幫助孩子建立同伴支持
1.多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結交良師益友。
2.教會孩子如何與同伴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