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娟 劉永生
一、引言
近年來,課程思政這一話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但總體而言,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目前仍處于探索和深化階段。
2016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通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強調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次會議拉開了我國“立體思政教育、創新思政教育”的帷幕。
此后,隨著《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等文件的印發,形成了從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廳各高校等各個層級關于課程思政的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提升“三全育人”實效成為當前高校深化改革立德樹人的重頭戲。
高等數學為代表的數學課程作為高職院校一門重要的通識課程和公共基礎課,其教學目標是為傳授數學基礎知識,為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夯實基礎。緊密聯系當前高職院校師生的教學實際,明確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與短板,將數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來,推動數學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有助于樹立高職大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辯證思維和歷史思維能力,讓他們從內心真實感悟中國數學文化的無窮魅力,增強“四個自信”,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培養精益求精的新時代工匠精神。
就高職院校數學課程而言,還存在著學生基礎差興趣不濃、部分教師人文功底薄弱以及課程思政認識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等諸多問題。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思政建設要取得實效,需從頂層設計、師資投入、教學方法等方面切實加以改進和創新。
二、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現實挑戰
黨的十九大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從課程思政研究機構、制度建設、建設路徑等多重維度,加速了專業課和通識課課程思政建設步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另一方面,由于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仍面臨諸多現實的挑戰,就數學相關課程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普遍較為薄弱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職入學方式一般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參加普通高考;另一類是參加各種分類考試。由于高職招生制度改革,近年來各地通過參加各種分類考試被錄取到高職院校的學生日趨增多,很多學校其比例都占到了一半以上。
這些沒有參加高考的高職生,其數學基礎普遍較差,即使是參加普通高考錄取而來的高職學生,其數學基礎知識普遍也不會太好。有數據顯示,一些省份的高考數學及格率僅為7.39%。這里暫且不論數據的精準性如何,但高職學生數學功底薄弱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于這點,石會芳在《將數學精神融入高職數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一文中也有所論及。在工作之余,筆者與所任教班級學生交談得知,高職學生高考數學成績在30~40分的大有人在,甚至還有部分學生高考數學成績僅為個位數。
2.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普遍不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有研究者通過調查發現,一些高職院校對數學課程完全不感興趣的學生占27.65%,認為數學對生活和未來的工作和學習沒有幫助的超過15%,不會留心身邊的數學問題的學生占11.85%,對學習數學徹底缺乏信心的占29.14%。這表明,當前高職學生對于數學及其相關課程的學習,普遍興趣不高,也缺乏學好的信心和動力。
高職學生之所以對于數學課程學習不濃,究其根本,是在于其數學基礎太薄弱,不少學生連初高中的數學基礎知識都尚未掌握,要其再學大學數學相關知識,對于這部分學生而言,上數學課實在是像“聽天書”。當然,一些學生可能是在于不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和意義,進而對自己要求不嚴,抱著無所謂聽之任之的態度。要開展好實施好數學課程思政,對此須有一個深刻的認知。
3.邊緣化的通識和人文課程
由于各種原因,不少高職院校存在著“重專業技能輕通識人文”現象,普遍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中,不論是經費投入,還是人員配備等方面,通識和人文相關課程事實上處于邊緣地帶。
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方面而言,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是培養“德藝雙馨”的高技能人才。但現實中,囿于師資、辦學條件及固化的實用主義思想等因素的影響,不少地區的高職院校的通識和人文課程,長期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可有可無的狀態。
就師資方面而言,我國理工類高職院校占絕大多數,而理工類專業背景的教師大多又受到由來已久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影響,對于人文歷史及思想政治相關學科還形成了固化的輕視甚至蔑視態度。
就辦學經費方面而言,不少高職院校創收能力有限,主要依靠有限的生均撥款維持運轉,因而只能將有限的辦學經費投入到實訓、專業建設等核心地帶。這樣,本來在中學時代數學功底及人文知識就非常薄弱的高職學生,進入高職以后,這種輕視通識及人文相關課程學習的狀況就很難有所改觀,甚至進一步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
4.背景知識匱乏及理解的片面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職院校的持續擴招,不少高職院校招生規模劇增,有的學校甚至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師生規模成倍增加。這樣,很多新畢業的“從學校到學校”的青年學子匯入到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他們大多教學經驗不足,且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數學相關的通識和人文知識比較匱乏,很難將數學相關課程的課程思政育人使命履職到點到位。
一方面,這些青年教師由于自身所學專業及知識結構的限制,對于數學相關學科的人文社科知識,特別是對于思想政治理論相關專業知識及教學方法缺乏研究和了解,因而不會將數學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有關要求有機銜接,經常出現生搬硬套說教思政元素的現象。
另一方面,課程思政的概念迄今已提出達5年之久,但對于很多高職院校而言,課程思政仍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一些高職院校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過于片面化或者碎片化,將課程思政管理及實施模式簡單化,一些分管教學的領導,對于課程思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核心要義理解不透,將課程思政和思政教育簡單拼湊,出現“瞎指揮”的現象也不在少數。如有的高職院校規定課前五分鐘一律安排講黨史故事,美其名曰“課程思政”。有的高職院校規定每日電子屏顯示或語音播報一新聞一歌曲,美其名曰“三全育人”或“課程思政”。上述的一些青年教師由于數學相關通識、人文知識短缺,以及一些高職院校對于課程思政的片面理解。
三、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
當前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思政面臨的上述現實挑戰,不可能短時間內一一破解,但筆者以為,只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職院校及廣大師生、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共同努力,久久為功,高職數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就一定能大幅度提升。
1.加強制度設計,切實實施大中小學一體化數學課程思政
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思政,并不只是高職院校如何搞好立德樹人,如何搞好教育教學改革單向命題,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思政實施中碰到的諸多現實問題,其實早在高職學生的中小學時代就早已呈現。
例如,在不少地區的很多中小學,時至今日,由于應試教育并未從根本上改觀,“重智育,輕德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和現實做法仍然大行其道。“智育課是主課必須學,德育課是副課可有可無”,依舊是人們對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心理定位。試想,一個大學生,在其進入大學前所接受的十多年的基礎教育中,其所接觸和經歷的均是重知識傳授輕德育熏陶的教育教學模式,進到高校之后,就算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到高校,再到教師本身,均能做到盡善盡美,但就學生本身的接受和適應性而言,其必然會有一個克服以前多年慣性思維和認知的過程,這就必然會大大消減課程思政的實效。
因而,從課程思政的制度設計上而言,需要寓課程思政育人思想于中小學的各門課程之中,進而延伸至個體幼兒園時代的各種游戲和讀寫教育過程中。只有樹立并強化長時段、全學段的數學課程思政理念,并從制度設計上加以突破和完善,高職院校實施好數學課程思政才會具有穩固的前期基礎。
2.增加人才投入,切實加大高職院校包括數學教師在內的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固然很多,但筆者以為,投入不夠導致的師資隊伍良莠不齊,進而致使師資隊伍建設步伐不能滿足課程建設的現實需要是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截至2021年,在校高職學生已經突破2萬人,但僅有全職數學教師不到10人,姑且不考慮這些數學教師的年齡和知識結構,要依靠其去完成2萬多名在校生的數學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已屬相當不容易,而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挖數學相關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施以思想政治教育,則可以說是一件強人所難的事情。
為此,筆者以為,高職院校要切實推行課程思政,并真正取得實效,首先要加大師資投入,要切實加大包括數學教師在內的專任教師的培養和引進力度,盡快推動高職院校特別是嚴重超越“紅線”的高職院校師生比達標。據調查,即使在經濟發達的廣東省,很多高職院校師生比嚴重超過教育部門的設定1∶22的辦學“紅線”,有的甚至高達1∶35以上,普遍在1∶25-28之間。試想,如果連實施課程思政的基本師資都難以保障,包括數學教師在內的專任教師都在疲于應付常規教學工作,很難想象其從事的課程思政改革能真正取得實效。
3.加強施教針對性,切實提升數學課程的學生認可度和接受度
在知識功底及培養目標上,高職學生相較于普通本科高校學生,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因而,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模式,也需要有別于普通本科高校。換言之,在普通高校行得通很管用的數學課程思政實施模式,在高職院校不一定行得通,不一定管用。針對高職學生多傾向于形象的感性思維,而不習慣于抽象的理性思維的特征,在開展數學課程思政時,教師要根據高職學生的思維特征和數學基礎,設計好數學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課件、教案講稿,切忌大段大段的理論推導和簡單說教,課件要做到圖文并茂、元素形式多樣,授課內容的難度系數也要針對高職生特征適當降低。
4.有效挖掘思政元素,切實推動數學專業知識和思政育人有機融合
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就其內容本身而言,都蘊含著不勝枚舉的思政元素,而這些思政元素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這就需要施教者善于去挖掘和整理。
例如,就數學課程思政的內容方面而言,不管是《高等數學》《線性代數》,還是《微積分》等其他數學課程,都涉及課程的發展歷史、數學家傳記等相關內容。因而,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古今中外數學名人事跡和成功經驗,勉勵當代高職學生數理不畏艱難下定學好數學的決心。也可通過音頻、視頻等多維手段呈現華羅庚等數學家自學成才的勵志故事,推動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勇登科學高峰的堅強意志和品質。
就數學課程與學生所學專業和生活而言,在數學授課過程中,可以長視角地多引入和專業息息相關的歷史性素材,有效拓展學生的興趣點,提升其專注精神。比如,在極限相關內容的講授中,可以先巧妙地引入戰國時期莊子在《天下篇》中所記載的“截丈問題”,再介紹柯西用極限思維解決“截丈問題”以及牛頓、萊布尼茨等科學家用創新思維推導微積分基本定理問題。
四、結束語
姚秀鳳指出,高職數學課程思政不是教學技術上的一個概念和方法,應該成為高職數學教師的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和思維方式,成為高職數學教師落實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一個實踐準則。
新時代的高職數學教師,必須正視當前高職數學課程思政面臨的各種現實挑戰,要努力從自身查找原因并研究改進和提升策略。教育行政部門、各高職院校及中小學,要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三全育人”及“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育人思想”,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經費投入,為增強數學課程思政實效掃清觀念、制度、經費、師資等方面的建設障礙,方能事半功倍,取得真經。
參考文獻:
[1]石會芳.將數學精神融入高職數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J].職業技術,2021(12).
[2]姚秀鳳.高職數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10).
[基金項目:本文為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 2020年度課題“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實踐路徑研究”(2020GZGJ236)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