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底色,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符合世界經濟低碳轉型趨勢,也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助力全球實現“碳中和”的必然要求。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意見》強調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要求統籌推進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綠色標準等領域合作,部署了相關重點任務和工作安排,為部門、地方、企業、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參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規劃了戰略路徑、指明了重點方向、提供了決策支撐。
多邊化是“一帶一路”發展題中之義
從全球化的視角看,“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主動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積極嘗試,不論是倡議設計還是理念都是多邊的。但目前主要還是以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雙邊關系為基礎,以簽訂諒解備忘錄作為合作協議主要形式,并以發表雙方政府聯合聲明作為支撐,這在法律層面上的約束力相對較弱。同時由于諒解備忘錄規定的有效期限較短,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帶一路”合作的潛在不穩定性因素。
推動“一帶一路”多邊化發展,有利于提高“一帶一路”規則透明度,加強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信任,同時加強“一帶一路”規則的約束力,從而推動實現“一帶一路”機制化、規則化、專業化、安全化、可持續發展。此前,我國生態環境部與中外合作伙伴于2019年共同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合作打造了政策對話和溝通平臺、環境知識和信息平臺、綠色技術交流與轉讓平臺,對于推動“一帶一路”在多邊化中推進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面對“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在資金及標準規則等方面的實際需求,“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或可加快推進多邊化、機制化發展。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需求巨大且迫切
基礎設施投資是一個全球性的需求。根據二十國集團(G20)旗下全球基礎設施中心(GIH)發布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展望》報告,2016至204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增至94萬億美元,年均約增長3.7萬億美元。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到2030年之前,國際社會需要向新興經濟體投入66萬億美元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基礎設施一般是大投入、長周期、公益性強的項目,往往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根據二十國集團發布報告,到2040年全球基礎設施存在15萬億美元的投資缺口。
與此同時,面對嚴峻的氣候危機,改造并建設綠色低碳基礎設施也成為時代發展必然趨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布的《可持續基礎設施的國際良好實踐原則》報告指出,發展可持續的基礎設施對于應對氣候變化、改善公共服務和推動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經濟復蘇至關重要。未來幾十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面臨著不斷增長的基建和能源需求。按照世界銀行的估算,在2030年之前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亞洲地區每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改造需要1.7萬億美元的投資。
2015年底,簽署《巴黎協定》的全球各大經濟體承諾將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各國政府也制定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然而,根據所有192個締約方的所有可用國家自主貢獻,聯合國預計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10年相比將大幅增加約16%。除非迅速改變這種局面,否則到本世紀末可能會導致氣溫上升約2.7攝氏度。現今的基礎設施投資決策將鎖定未來幾十年的排放走向,并有可能決定世界實現《巴黎協定》將全球溫度上升限制在低于2℃這一目標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加強“一帶一路”沿線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將幫助相關國家和地區加速經濟轉型升級及邁向碳中和。
加強國際開發銀行綠色金融合作
資金供給不足、供需匹配難度大,是國際開發性金融領域多年存在的結構性難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是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面對巨額投資缺口,需要整合全球可獲得的融資渠道,但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具有外部性強、投資規模高、周期長,以及生態環境、地緣政治風險高等特點,相較于國際開發銀行資金,私營資本進入會面臨較大風險及投資壁壘。
本次《意見》要求加強綠色金融合作,并指出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合作框架下,推廣與綠色投融資相關的自愿準則和最佳經驗,促進綠色金融領域的能力建設。用好國際金融機構貸款,撬動民間綠色投資。鼓勵金融機構落實《“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
亞投行成立以來在開展綠色金融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但還面臨著資金不足、制度缺失和環境問題等方面挑戰。亞投行行長金立群此前表示,亞投行綠色基礎設施實際投資額仍遠低于理想目標,亞投行的目標是到2030年用于減緩氣候變化的累計融資達到500億美元以上,到2030年所有新融資的一半將投向私營部門,私人投資者也將把資源投入到氣候融資中。亞投行的資金主要是來自于各成員國的資本金,相較于國際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建設巨大資金缺口,亞投行本身可投入到綠色金融領域資金有限。同時,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發展水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意識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亞投行在制定統一綠色標準方面面臨巨大考驗。
就此而言,亞投行可積極構建多層次綠色金融資金來源體系,打造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機制和對話平臺,推動構建綠色金融實施標準。現階段可由亞投行牽頭,聯合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伊斯蘭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美洲開發銀行等打造一個以國際多邊開發銀行為主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共同體,形成國際多邊開發銀行共同貸款、共同發包、共同招標的國際化、規范化、公開透明運作體系,從而調動世界各國及跨國公司積極性,實行共商共建共享。而且隨著整體資金儲備更加豐厚、抗風險能力更強,國際開發銀行聯合起來可對中低收入國家低回報、長周期、高風險類型基建項目予以較大支持,并在世界經濟低迷時期持續為基建項目注入資金,提振全球投資信心,刺激經濟復蘇。同時,多邊開發銀行的共同參與也有利于促進私營資本參與綠色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
同時,未來在條件成熟情況下或可將亞投行升級為世界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更好滿足更多國家融資和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更好解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在國際多邊機制下應享有制度性話語權與其對世界經濟貢獻及承擔大國責任不相匹配的矛盾。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