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 張程程
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后疫情時代的到來,傳媒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變革。2020年11月3日,國家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召開,并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其中強調,要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文科人才,這為未來高校培養傳媒類人才指引了新的方向。
一、研究方案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2021年10月—11月對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收集有效樣本共計296份,其中包括大一學生96份,大二學生55份,大三學生65份,大四學生80份。參與問卷調查學生的所在專業包括新聞學、廣告學、廣播電視學、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從整體上看專業覆蓋面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調查主要指標說明
本次調查中設計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目前實踐的現狀,包括是否參與過實踐、對傳媒類實踐的認識和收獲,等等;二是學生在實踐和未來就業過程中的需求,包括實習和就業更看重什么、進入傳媒行業工作優先考慮因素等。
二、傳媒類學生實踐現狀及就業需求分析
(一)傳媒類學生實踐現狀分析
從調查數據來看,學生接觸過傳媒實習比例隨著年級增長遞增,各年級學生進行過傳媒實踐的比例分別為大一19%、大二55%、大三68%、大四76%。實踐比例較大的分水嶺出現在大二年級,這說明了目前傳媒類學生對于進行專業實踐的重視程度高、開始時間早。但另一方面,大四學生的調查樣本中仍有接近1/4的學生沒有進行過專業實習實踐,其中“從來沒有在傳媒行業實習過”的原因包括:選擇考研、出國深造暫不就業;選擇考公、考編全力準備考試,崗位并不看中專業實習經歷;未來并不想從事傳媒相關工作等。
(二)傳媒類學生就業需求分析
在“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的項目中,“實踐和工作經驗”選項占比最大,占88.1%;其次,為“學校知名度”選項,占58.7%。同時,本次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優先考慮個人發展前景,6.7%的學生優先考慮薪金,另有2.3%的學生優先考慮個人興趣因素。但面對目前的傳媒行業的就業形勢,絕大部分學生都表示對未來個人就業的擔憂,原因主要集中在“自身能力水平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缺乏自身職業規劃”等。
三、當前傳媒類學生專業培養和實踐環節出現的問題
(一)專業培養目標模糊,缺乏職業規劃教育
近些年,各高校傳媒類專業一直在倡導培養“全面型人才”,以適應融媒體傳播時代,但同時“什么都學,卻什么都沒學會;什么都能干,又什么都干不了”的情況在傳媒類學生中屢見不鮮。究其根本是學校在教學初期沒有樹立明確的專業培養目標,學生在未對專業和職業進行了解的情況下便大量接觸各類課程,以至于在后續的學習和實踐中處于迷茫的狀態。
縱觀傳媒類學生對專業課程和實踐就業的認識可以看出,當前的教學中缺乏系統的職業規劃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職業規劃課程開始較晚,基本在大三大四開展,且多為選修課程和主題講座形式;二是校就業指導機構以及教師僅關注畢業年級學生的就業情況,未參與、引導其他年級學生職業規劃的形成和完善,使學生形成“畢業再就業”的錯誤思維,影響其專業實踐和就業意識的形成。
(二)專業教學內容落后,專業實踐活動缺少
目前,傳媒類人才的培養是基于學校制定的培養方案進行的,各專業培養方案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制定和完善。而學生在進入到社會實踐中普遍發現教學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存在“時差”,這源于學校和企業兩者之間對人才的認識和評價標準不同,行業內人才需求方幾乎不參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置,導致學校培養的人才并不是行業內真正所需的人才。
另外,實踐活動沒有單獨設置課程,而是大多伴隨著理論課程進行,以課堂作業的形式為主。特別是像采訪寫作等實踐作業,許多學生并未實地走訪調查而是僅為獲得課程學分敷衍了事,既浪費了教學時間也喪失了專業實踐的意義。
(三)專業技能培訓較少,校企之間聯系薄弱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革新,業界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掌握內容生產的各項專業技能,同時也需了解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但在傳媒類學生的培養中,部分專業忽視了新技能的培養,仍聚焦于傳統的傳媒人才培養模式中,把培養內容生產作為唯一導向,使得學生盡管擁有卓越的專業能力但無法融入到傳播整體的各個環節中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學校與相關企事業單位之間的聯系較為薄弱。目前學校與企業單位在教學培養、人才輸送等各個環節都沒有形成通路,缺乏“聯合培養”意識,校外實踐就業平臺搭建也不夠完善,學生面臨更大的實踐就業壓力。
四、未來傳媒類人才培養路徑的思考
(一)完善傳媒類人才評價標準
完善傳媒類人才的評價標準,需要以結果為導向,從根本上讓學生、學校、行業明晰人才的培養方式和目的。特別是在高校教學中必須摒棄“唯分數論”的評價準則,杜絕以學習成績和考試水平作為評價學生的決定項。通過改變人才評價標準,使學生盡早轉變以“升學”為目的的學習理念,從學習的初始階段對專業實踐提起重視。
同時,傳媒類人才評價不應僅止步于畢業,還需要進行更深層、更長遠的考量。應加快推行畢業后的回訪制度,對已畢業就業的學生進行調查和訪問,從學生角度對現有評價標準和教學方式再進行考量。還可以創新評價模式,建立健全雇主評價和社會評價機制,從用人單位角度及時對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進行優化。
(二)增加優化專業實踐教學
優化實踐教學模式,可以圍繞著兩個重點展開,即“逐層遞進、分組開展”。“逐層遞進”是指課程實踐要貫穿人才培養的始終,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習階段安排適合教學進度的實踐,由淺入深,逐步推進,形成系統化、體系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分組開展”是指在進行課程實踐的過程中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技能需求,以及學生的興趣點分成不同的實踐組別,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所需選擇。
優化專業實踐教學還體現在豐富校內實踐活動和各類比賽。除傳統大賽以外,學院可根據自身教學特色舉辦職業技能大賽,激勵學生在比賽中學習鍛煉,以作品產出促進實踐練習。同時,學校也應適當增加相關崗位為學生搭建校內實踐平臺,如公眾號運營、校內新聞采寫、學校風采宣傳等。
(三)完整細化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
就業指導工作旨在引導學生形成符合自己興趣發展的職業規劃,應從學生入學即開展。對于低年級可采取講座、觀摩等形式,增強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思考;高年級可結合具體實踐活動對自身規劃進行進一步體會與明晰。同時,就業指導要著眼于激發青年人活力,培養青年人的創新創業意識。對于有創業需求的學生,學校要進行一對一的了解培養,并提供優惠政策和盡可能的支持。
在就業服務方面,學校需要加深“校企合作”,搭建符合專業需求、時代發展的校外實踐平臺;讓企業參與到培養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傳授、專業實踐的指導,共同培養符合時代要求和行業需求的傳媒人才。此外,提高就業服務水平還需提高學校整合就業實踐信息資源的能力,收集篩選適合學生的就業信息并建立統一平臺發布,方便學生在不同階段快速找到適合自身的項目,讓就業服務工作落到實處。
五、結語
媒介技術不斷發展,智媒融媒引領潮流,行業發展日新月異,高校的傳媒類人才培養也面臨著全新的問題。只有及時地了解學生實踐就業情況和需求,才能發現教學過程中的缺陷并補足。應對現有問題,高校要強化職業規劃教育,優化教學課程安排,搭建良好實踐平臺,完善校企合作機制,緊跟時代步伐,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傳媒人才。
注:本文為“天津師范大學教育管理科研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實踐就業生態鏈搭建探究”(課題編號:52WT2110)的成果。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