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久軍
“雙減”背景下,明確提出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然而減負不能降低質量,如何平衡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就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加強數學閱讀的指導是有效途徑之一,尤其是對非文本材料的閱讀、理解。我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曾經說過:“數無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在數學中,數和形是兩個最主要的研究對象,兩者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在一定條件下,數和形可以互相轉化,互相滲透,這就是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然而,在數學中,數與形一般都是以非文本狀態呈現的。這就是說,非文本閱讀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幫助學生在對非文本數學材料的閱讀中逐步領悟數學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的活動經驗”都能得到發展,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學習閱讀表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非文本閱讀是建構文本的過程,閱讀之后的整理是一個建構過程。其實,就是先拆解再組裝。非文本的特點是直觀,簡明,概括性強,易于比較,實用性特征明顯。在數學教學中,表格的呈現方式相比于其他的表現形式更加清晰、直觀。因此,很多時候,數學學習要借助表格的形式。所以,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表格,并得出有意義的結論,這是現代公民應具有的閱讀能力。例如,下面是一個借助表格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例子。
某學校的購物清單,根據表中信息,把表中內容填寫完整。表格中清晰地展示了購買的物品、單價、數量、總價。教師要根據表格,先引導學生說一說表中呈現了哪些元素,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再讓學生根據這些關系,借助已有知識經驗,填出表中要求的部分。
這類表格作為呈現生活中問題解決的一種形式,廣泛存在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因此,培養學生閱讀表格的能力,體現了學以致用,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閱讀統計圖滲透數據統計意識
除了表格,非文本內容還以各種形式存在于數學中,其中,包含各種統計圖。閱讀統計圖,重點培養學生的篩選整合圖中的信息、概況文本內容要點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統計圖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其數據呈現形式不僅能反應數量的變化,還能透過數據反應更深層次的某種現象。我們可以此為依據調整行為方式,或者根據統計圖反應的某種現象,做出相應決定。下面以折線統計圖為例進行闡述。
上圖是“我國某地區每月平均氣溫變化情況統計圖”。通過圖中各點的位置可以看出氣溫的高低變化。幾月氣溫最高、幾月氣溫最低,一目了然。線的起伏變化,不僅能夠看出一年來的氣溫變化情況,還能夠依據線的走向判斷出哪兩個相鄰的月份氣溫最接近,哪兩個相鄰的月份氣溫變化最大……這些都是通過統計圖直觀展示出來的。進一步觀察,就會發現,圖上所反應的地區冬天冷夏天熱,一年四季分明,符合我國北方的氣候特點,由此可以判斷這個統計圖反應的是我國北方的天氣狀況。通過閱讀統計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讓學生不僅能夠從圖中看到直觀反應的信息,而且能通過圖中所蘊含的信息,引發深層次的思考,并以此為依據做出一些決策,如這樣的氣候條件適合哪些作物的生長,對建筑會產生哪些影響,應該怎么避免這樣的氣候條件導致的不良后果等。
三、閱讀線段圖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相較于文本材料,非文本材料通常以符號、圖畫、數據表格、圖解文字等多種方式呈現,需要大家仔細觀察、思考,建立“數形結合”的思想,認真提煉才能找到內在聯系,補全相關信息,幫助學生理解題意,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對非文本材料的閱讀,要求學生要學會從多元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組合信息,并加以歸納、概括。非文本閱讀既具備文本的基本共性,在語言和結構的組合上又區別于其他文本形式。線段圖作為數學學習中“數形結合”的典型形式,一直被數學教師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它比文本內容更能夠直觀地表達編者想要傳遞的基本信息,具有概括性強、醒目等特點。因此,相對于文本內容,非文本內容能夠簡潔系統地呈現文本的關鍵信息,其閱讀具有“短、簡、快”的特點,能夠直觀呈現所要陳述的信息,提高閱讀效率。在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線段圖更是優點盡顯。例如:
從圖中可以看出,蘋果有100千克,梨是蘋果的[45],梨有多少千克?仔細觀察線段圖,發現這道題是把蘋果平均分成5份,梨的質量相當于其中的4份,求梨的質量也就是求蘋果的[45]是多少。可以列式為100×[45]=80千克,這個圖更直觀地表達了100千克代表5份,一份就是100÷5=20千克,然后再用20×4=80千克,由此得到梨的質量。線段圖不僅能夠表達必要的信息,也能很清晰地表達數量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題意,降低解題的難度,也是輔助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在會閱讀線段圖的基礎上,還可以嘗試把文字轉化成線段圖,直觀清晰地呈現數量關系,這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
解答這類題,很多時候要依靠數形結合的思想,把文字信息轉化為圖形,再運用閱讀線段圖的能力分析數量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數學學習中,更提倡方法教學,掌握科學方法,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做到“減負不減質”。
四、閱讀算式合理靈活計算
數學的語言包含語言文字、數學符號、圖、表。因此,數學閱讀常須對語言進行轉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語言形式轉化為易于接受的語言形式,把抽象、條理不清的問題轉化為具體、條理清楚的問題。計算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會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階段要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運算定律,并且在數學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一個定律。可是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基本概念上,在運用的時候只是單純地模仿,因此會錯誤百出。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嘗試讓學生先閱讀算式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算式的習慣。在教學乘法分配律之前,我會安排學生讀算式,37×41+59×37。教師可以這樣范讀:41個37加上59個37是多少。在學習乘法分配律之前,進行一段時間的讀題練習,然后再過度到乘法分配律的學習,學生會很自然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在運用乘法分配律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特別得心應手。有了這樣的基礎,對于73×99+73這個算式的讀法,學生理解起來也會很輕松,99個73加上1個73。養成閱讀算式的習慣,不僅能對算式的意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合理運用規律,靈活計算的能力,從而為“雙減”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講道:“教是為了不教。”課堂教學中堅持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才能使素質教育目標得到落實,使學生最終能獨立地學習,才能在雙減大背景下實現減輕負擔,不減質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數學閱讀的能力和習慣,會讓學生受益終身。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