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明艷

夏日熱情的陽光直射大地,萬物生長,蓬蓬勃勃。剝開一顆冰鎮荔枝,那一縷縷甜蜜的味道飄散開來,將我們的思緒帶回到北宋時期,一起走進北宋大文豪蘇軾的一首詩:
惠州一絕
〔宋〕蘇? 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惠州位于廣東省,是蘇軾被貶流放之地。羅浮山在廣東博羅、增城、龍門三縣的交界處,長達百余公里,山峰綿延不絕,風景秀麗,是嶺南的名山。羅浮山下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盧橘和楊梅相繼成熟,輪番登場,每天都有新鮮的。而詩人對荔枝情有獨鐘,如果每天能吃上三百顆,那么,“我”愿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從古至今,荔枝這種鮮甜美味的水果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便命人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地將荔枝從嶺南運往都城西安。
你也許會想,在嶺南生活多好啊!這里沒有寒冷的冬天,還有一年四季源源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水果,真是令人心馳神往。其實,北宋時期的嶺南是一片蠻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從北宋都城河南開封到嶺南,交通極不方便,路途十分遙遠。而且,嶺南一帶氣候炎熱,蚊蟲肆虐,很多流放者面對惡劣的生活環境和希望渺茫的未來,往往都一蹶不振,灰心喪氣。但蘇軾的這首詩,沒有一絲抱怨和絕望,反而讓人充分感受到他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
了解歷史我們便可知道,蘇軾于宋哲宗紹圣元年被人吿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簽書公事”。此時他已年近六旬。可是身在嶺南,蘇軾看見的都是青翠欲滴的樹木,還能吃到美味的荔枝,于是他寬慰自己道:“有荔枝吃,便可安居嶺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樂觀豁達的心境。
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是一種夸張的手法,但甜蜜的荔枝舒緩了蘇軾顛沛流離的內心,讓他在平淡清苦的生活中走向了精神世界的自由。他在惠州創作了很多詩篇,“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蘇軾留給后人的不僅有精彩絕倫的詩篇,還有他勇敢面對困境的曠達的人生態度。他告訴我們,只要自己的內心安定滿足,看得到眼前的美好,再遠的他鄉也可以成為故鄉,再苦的生活也能品嘗到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