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莉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平靜的生活。疫情的暴發,各行各業都受到沖擊。在博物館行業,各地博物館陸續閉館,開展線上教育與服務活動。2020年1月27日,國家文物局召開專題會議傳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文物系統疫情防控工作。會議提出,“鼓勵各地文物博物館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工作,鼓勵利用已有文博數字資源酌情推出網上展覽,向社會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由此可見,疫情下的博物館需要改變傳統的服務方式,向線上轉變。
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博物館的挑戰
1.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困境
網上“云觀展”是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網頁引擎技術和三維全景技術等數字技術改變傳統博物館的展覽方式和服務方式,給予博物館觀眾全新的觀展體驗。博物館為觀眾提供“云觀展”服務,要求博物館自身具有一定的數字化建設基礎。疫情暴發之初,線下博物館陸續閉館,于是“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逐漸成為各個博物館進行宣教活動的主陣地。2020年1月28日,中國文物報社發出《關于向“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提供網上展覽內容資源的倡議書》,呼吁全國各地博物館向平臺提供展覽簡介、展覽文字腳本、展廳實景照片、展出重點文物圖片等內容以供線上展覽之需。
像故宮博物院這類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其數字化建設一直領先于其他博物館,加上線上宣傳工作到位,有大量的粉絲,使這類博物院在面臨疫情沖擊時能較早做出應對舉措。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一些基層博物館本身就缺乏活力,新媒體宣傳工作不到位,缺乏高質量展覽,數字化建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對于大多數基層博物館而言是巨大的挑戰。
2.內部運營舉步維艱
全球各地的博物館在此次疫情期間幾乎都受到沖擊,美國博物館聯盟(AAM)一項針對美國750多名博物館館長的調查證實,全美有三分之一的機構可能會永久關閉。不少博物館機構的運營儲備減少,相對的博物館項目和服務也在減少。近一半的員工休假或解雇了一部分員工。10月AAM又對博物館館長進行了二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博物館將面臨困難而緩慢的恢復。受訪者認為,2020年博物館的預算營業收入損失約35%,到2021年再損失正常營業收入的28%。
我國大多數博物館依舊是在計劃經濟的模式下運營,很多博物館自身營利性收入不足或無盈利,基本靠財政維持運營,無多余預算以供購進數字化設備,缺乏人力進行網站運營以及設備維護。博物館在疫情沖擊下不僅面臨觀眾流失問題,也將面臨內部人員流失、資金短缺危機。
疫情下故宮博物院的“云”服務
我國博物館“云展覽”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于博物館已有的實體陳列展覽,通過拍照、測量、三維掃描等方式獲得數據,對展廳進行真實“三維重現”的全景虛擬展覽;另一類則是脫離展廳的限制,根據展覽的結構框架,填充展品信息和文字解釋的網展。故宮博物院一直致力于傳播故宮文化,講好故宮故事,傳播故宮精神,不斷與時俱進以適應公眾需求。眾多特展、紀錄片、故宮文創等文化衍生品,讓故宮不僅僅“火”起來,更是讓故宮文化“活”起來。由于疫情原因,故宮博物院從2020年1月25日開始閉館,自2020年5月1日起有序開放。疫情期間,故宮博物院依托原有數字資源基礎,為觀眾提供眾多“云游”服務,觀眾可以隨時隨地參觀線上展覽。此次疫情期間,觀眾可以在線上逛故宮、聽講座、看直播。
1.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
首先是故宮博物院在疫情期間開展了眾多直播活動。故宮博物院在國際博物館日與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分別以“重啟的故宮·夏日的幽靜”和“壽康集萃 御園賞幽”為主題進行直播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直播,故宮博物院首次嘗試將不同領域專家引入“云觀展”,直播觀看總量達980萬次。2020年7月16日,“積跬步以至千里——數字故宮線上分享會”通過網絡視頻的形式講述“數字故宮”這一年的成長。故宮還開展了“悅讀故宮”系列公益活動,分別是“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幣發行直播”“故宮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暨隨展圖錄分享會”“2021年《故宮日歷》線上發布暨讀書分享會”“從御窯到紫禁城——故宮藏陶瓷展覽暨隨展圖錄分享會”。
其次是“全景故宮”項目。2015年,故宮博物院啟動了“全景故宮”項目,旨在利用360°全景攝影的方式逐一記錄故宮各個院落。2019年,升級后的“全景故宮”項目采集的數據覆蓋到故宮博物院的全部開放區。這一項目落實后可以使觀眾隨時隨地欣賞實景故宮,足不出戶便可身臨其境深度探訪故宮,真正“走進”故宮。
2.龐大的數字資源庫
故宮博物院官網的數字文物庫、數字多寶閣以及“故宮展覽”APP滿足觀眾線上多角度、多層次賞文物、看展覽的需求。2019年7月16日,故宮數字文物庫正式上線。先后推出25大類文物、5萬余張高清影像,以滿足大家學習研究的需求。數字多寶閣旨在讓觀眾擁有近乎實物的觀賞體驗。故宮還推出了“故宮展覽”APP,集合了故宮博物院自2015年以來推出的幾乎所有展覽。未來故宮博物院還將攜手騰訊,繼續研究文物數字化采集、存儲及展示方面的技術,致力于推動數字化采集行業標準的建立。
3.其他線上內容
故宮博物院曾聯合中信出版集團,精心打造了《我要去故宮》少兒讀本和同名公益視頻課程,深受歡迎。2016年,故宮推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講述大國工匠的精神,以實景拍攝講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的故事,濃郁的歷史氛圍、求真務實的從業精神、通俗且不失科學嚴謹的文案表述,一時間引起了許多普通觀眾對于文物修復的關注。這些線上內容目標觀眾群廣泛,傳播渠道多樣,展示形式豐富,通俗化與專業化并存,收獲了許多觀眾以及專業人士的好評。
4.立足館藏,與時俱進,傳播故宮文化

故宮館藏品幾乎涵蓋了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所有文物門類,奇珍異寶,盡聚于此。故宮博物院能立足于館藏基礎,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進行文物研究工作,舉辦各種陳列,編輯出版《故宮博物院院刊》進行宣傳,形成故宮文化品牌。其線上的展覽并不是對實體展覽的簡單復制,而是進行了創新式轉化,能在保持主題一致的情況下帶給觀眾不一樣的參展體驗。同時也應看到線上活動的弊端,比如網絡維護、技術人員配備和數字設備維護與更新問題。故宮博物院的系列“云”對其他博物館未來的發展形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云觀展”對未來博物館發展的啟示
1.線下與線上的結合
首先,要加強博物館文物藏品數字化建設。據不完全統計,閉館防疫期間,全國各地博物館共推出2000余項在線展覽,訪問量突破50億次,線上展覽使觀眾足不出戶便能觀展。博物館應該順應“云展覽”這一發展趨勢,最大限度整合館內現有數字資源,豐富博物館網站、微博以及微信公眾號的宣傳內容。
其次,要跨界破界,創新內容傳播形式,加大新媒體宣傳力度。央視推出的《國家寶藏》節目一經播出,全網關注度持續升溫,科學的內容+新穎的表現形式+明星效應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與聽覺盛宴,更是以科學且精彩的表演帶領觀眾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最后,實體展覽是基礎,線上展覽絕非原裝搬移。實體展覽具有鮮明的直觀性、形象性、感染力和說服力,任何線上展示都是基于實體展覽,線上展覽絕非實體展覽的替代品,而是在實體展覽基礎上的創造性轉化,一個好的展覽要充分利用兩種不同的展覽形式帶給觀眾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
2.質與量的平衡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數量呈現前所未有的加速發展態勢。2021年,我國備案博物館總數已達6183家,90%以上的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政策。疫情影響下,博物館增速雖有所放緩,但我國博物館數量依舊位居全球前列。高速增長下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即博物館發展中質與量不均衡的問題。
一是控制增速,注重增長效益。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再次強調,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當前和今后各行業確定發展思路的一項根本要求。因此,應制定嚴格的行業標準規范博物館建館的審批程序。
二是優化博物館行業資源配置。我國多數博物館依舊是在計劃經濟的模式下進行運營管理,很多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并沒有資源優勢。人員、資金、設備在大館與小館之間相差較大,博物館并沒有把合法盈利投入自身建設上,甚至不盈利,幾乎完全靠國家財政支撐。因而應因館制宜,合理地配置與利用資源。
3.物與人的關注
一是集中精力加強館藏文物的研究工作。云平臺是傳播藏品信息、講述文物故事的重要載體。藏品研究第一步就是摸清自身家底,這是進行數字化建設的基礎。故宮博物院官網顯示故宮博物院現有186萬多件藏品,后期一系列的數字展覽、文物庫和虛擬展覽等都依托于這個基礎。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對文物進行分類、整理和研究。獲取文物的全方面信息,包括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種方式以傳播文物信息。
二是做好博物館相關人員的研究。物是基礎,最終的目的是以物現人。要加強對與文物息息相關的歷史人物、與博物館相關的從業人員、觀眾等人的關注。我國博物館行業性質決定一些博物館缺乏動力,尤其是地方小館,展覽多年不變,網站停更,活動極少。要強化管理層的業務培訓與考核,加強博物館員工培訓,推進課題研究進度,不斷在滿足觀眾差異化、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上下功夫。
結 語
后疫情時代,如何進行數字化建設是博物館行業應該重新思考的問題。博物館能否利用已有基礎,積極應變,滿足觀眾觀展需求,既是博物館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對博物館自身能力的檢驗。但要看到全國博物館數字化建設不平衡、不均衡問題,同時也應重視數字化建設的質量問題。未來博物館在加大新技術投入的同時也應固本,充分發揮實體博物館與線上博物館各自優勢,取長補短,為觀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