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劉方瑋 王宇
什么是“大思政”格局?形勢與政策課程應如何面對各類挑戰,實現“大思政”格局下的守正創新、深度改革
近年來,搞好“大思政課”建設、構建“大思政”格局已越來越成為思政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創建“大思政”格局,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也日益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行為內聚與共識。什么是“大思政”格局?形勢與政策課程應如何面對各類挑戰,實現“大思政”格局下的守正創新、深度改革?這是推進形勢與政策課程提質增效、發揮其在思政課程體系中的獨特價值與作用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協同、破壁、高效——“大思政”格局的核心內涵
協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而“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協同”是近年來事關思政課程改革創新的高頻詞匯。事實上,無論是1990年國家進一步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地位,提出高校在黨委領導下采取校長負責制的工作要求,還是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要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的強調,抑或對于“大思政課”“視野大、情懷大、格局大”的解讀,以及各媒體和文章對“大思政”格局的理解與論述中,形成“協同效應”總是成為落腳點。如“三全育人”的育人主體、育人過程與育人空間的效力協同;“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共同打造,突出的是推動家、校、社會資源的共享,形成思政教育環境協同。最終目的,是著眼于讓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全環境和行為管理的方方面面,實現思政教育的全覆蓋,最終形成合力。
破壁。思想政治教育,事關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能僅僅理解為開設一門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教育需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思想藩籬,早已成為思政教育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而要提升思政工作實效,當務之急是打破現有的條條框框限制,打碎造成各自為戰、零敲碎打的思政教育現狀的各種壁壘。只有將思政課程與非思政課程、思政教師與非思政教師、校內與校外等,這些曾涇渭分明的壁壘一一打破,真正實現思政資源的交叉共享、交流互鑒、互通有無、相互協作,大思政工作的格局才能真正構建起來,不同領域、不同形式、不同類別的思政舉措才有形成合力的機會和可能。
“辦好思政教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籌劃,要融入青少年終身學習、全方位受教的過程中來對待。”建構“大思政”格局,還必須立足未來,放眼世界,擘畫深遠,打破思政教育在學科、實施形式、時間與階段等方面的限制與界定,通過全面、長遠的規劃與布局,思政教育才能更好成為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斗目標的強勁動力支撐。
高效。對高效的界定,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效率更高,二是效果更實。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加強改革創新,對思想政治建設工作不遺余力加以推動,目的是不斷適應新環境帶給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的新變化,有效應對思想政治工作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切實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水平,積極有效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實的局面。而無論是我們所說的協同效應,還是打破壁壘,最終目的,就是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以開設和辦好思政課為抓手,全環境影響、全過程覆蓋、全員推動,全面夯實和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努力培養政治堅定、品德高尚、才學過硬,能堪當時代重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思政”格局下形勢與政策課程面臨的挑戰
教社科〔2018〕1號文明確指出,形勢與政策課程是“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思政課程相比,形勢與政策課程在促建“大思政”格局中,具備不容忽視的獨特優勢:其與時政結合最緊密,現身說法效果最直觀;依托社會熱點開展教學,針對性更強,關注度更高;結合社會熱點,解讀社會現象,介紹社會現象形成的背景與原因,解答學生的困惑,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更深遠。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優勢發揮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與挑戰。
無法準確預估社會熱點,時效性優勢的發揮有限。形勢與政策課程依托最新社會熱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抓取大學生的注意力,達到立竿見影的教學效果。但在課程的實際內容設計中,往往只能提前數月確定教學要點,雖然比較其他思政課程在內容上更與時俱進,具備一定的靈活空間,但拓展或發揮的余地有限,或者無法做到深入,這使得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不能有效把握最新熱點開展教學,從而錯失對大學生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最佳時機。講授的內容如果不是大學生最關注或關心的問題,關注度、興趣度往往大打折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信息干擾度高,教學效果受到網絡全方位的沖擊和影響。大學生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受到網絡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接受和面對來自互聯網的沖擊和影響,對于形勢與政策課程來說,這種沖擊和影響尤甚。作為依托當年度社會熱點開展教學的形勢與政策課程,大學生會更高頻率地“邂逅”相關信息,對于時政問題上的困惑,大學生也更傾向于主動向互聯網要答案。對互聯網的依賴,加上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缺乏靈活性、生動性所帶來的僵化、冰冷的形象,讓大學生容易產生本能的遠離,眾多因素使形勢與政策課程受到網絡信息更大的沖擊和影響,這對于形勢與政策課程優勢的發揮形成很大阻礙。
教學安排固化,課程內容的深度與效度難以得到保障。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教學實施中,和其他思政課程比較而言,保持了只是相對靈活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時間安排上依然比較固化,這對于發揮形勢與政策課程時效性的優勢來說非常不利。因為它事實上造成了無法緊跟社會熱點、無法高效鎖定學生關注,在積累和夯實教學效果、形成教育和宣傳上的優勢上大打折扣等一系列后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在有效引導學生關注、有效掌控話語權、及時消解不良網絡言論的影響方面會越來越被動。加上課程本身理論性強,社會現象背后的原因錯綜復雜,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大等現實因素,更是助推了被動局面的產生。
三“破”一“立”——“大思政”格局下
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的新思路
“破”主題限制——實現教學內容的零散化。大學生的網絡瀏覽習慣使其每天接觸到大量零散化的信息,我們永遠無法準確預知什么事件會形成關注熱點,他們會受到什么信息的影響,而大學生由于辨別真偽的能力不強,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擾和影響,在這種情形下,如何有效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并針對大學生的日常關注,及時消解不良信息的影響變得十分重要。否則,一旦困惑不能及時地回應,不良信息的影響日益夯實,再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糾偏便積重難返。因此,我們有必要打破形勢與政策在教學內容和主題上相對固化的安排,給予教師在課程內容安排上的相對靈活性,讓教師有條件做到及時捕捉社會熱點、及時追蹤社會熱點、及時利用社會熱點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對學生的困惑給予及時的回饋和引導,只有這樣,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時效性”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破”時空限制——實現教學場景的多樣化。打破時空限制,既包括打破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教學時間上的限制,也包括打破課程在空間上的固化。
在時間上,形勢與政策教學應擺脫固定時間開展形勢與政策教學的限制,依托各類課程及社團活動等形式,形成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時間上的靈活性。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及時依托不斷發生變化的社會熱點,借助最新的社會現實,現身說法,做到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及時引導。在空間上,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場所應拓展到課堂之外,形成更廣闊、更全面的影響力空間。如可以通過打造校園文化,形成推動學生積極踴躍參與時政要聞討論的文化氛圍;可以塑造三維的校園媒體空間,將校廣播、文化墻、各類展板、學校微信平臺或官方網絡等納入其中,讓學生只要使用校園媒體,就能接觸到他們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內容,掌握背景知識,了解相關的評論和觀點信息;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內部的輿論領袖來引導形成學生的關注點,通過各類社團活動,來進一步夯實課程影響。總之,學校應有效整合各類校園資源、社會資源,打造全方位的影響力空間,占領校園輿論宣傳的制高點,讓學生的關注受到積極的、正面的引導,向不良網絡信息爭奪話語權。
“破”主體限制——實現教學主體的全員化。形勢與政策課程對時效性的特殊要求,使得打破課程的主體限制變得十分必要。宣講形勢與政策課程的不一定是思政課教師,甚至不一定是教師。思政課教師與非思政課教師可以結合起來,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與非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可以結合起來,課堂與非課堂(如校園及社會媒體、各類社團)可以結合起來,教師和學生可以結合起來,共同打造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影響力,不斷建構全員的影響合力。為此,應打造高質量的思政教師隊伍,以更好突出教師的引領作用;同時也要注意塑造和發揮學生意見領袖的積極作用,以突出學生主體作用,有效開展朋輩教育;校園媒體之間的有效配合、學生宣講社團的打造與錘煉等也是發揮形勢與政策課程核心影響力的重要環節。
“立”課程資源的聯動系統——形成課程的影響合力。前面的三“破”,目的是形成發揮形勢與政策課程作用的大格局空間,調動一切可能的資源打造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影響力;建立聯動系統,則是為了將分散的各類課程、各類媒體、各類主體、各類社團等資源,以構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深度影響力為目標,進行效力的疊加與聚合。這是發揮形勢與政策課程核心影響力最關鍵的一環。這一環建構起來,打“破”的形,才能有效聚合,從而形成合力。
本文系基金項目:湖北省高職高專院校黨建工作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研究立項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19ADJN007)
(作者李海英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作者劉方瑋系江西財經大學講師;王宇系長江職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