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 小鹿

大年三十,小A聽說要好的鄰家哥哥從市內回來了,興沖沖地趕過去看他。然而,這次拜訪,卻讓小A度過了一個黑暗的除夕之夜。
鄰家哥哥在市內的一所中學讀書,小A趕過去的時候,已經有十來個孩子在他家里聚餐,還喝著酒。小A坐下之后,經不住大家勸,也第一次端起了酒杯。沒一會兒,小A就喝得暈乎乎的。不知道是誰問起來轉學的事兒,鄰家哥哥嘆口氣:“要不是打不過小E,我能轉學嗎?我是不想留在這兒被他欺負!”在一片沉默中,突然有一個孩子說:“我們找他算賬去!”大家紛紛響應,一起沖出了家門。
這天晚上,小E家三口人被打傷。打人的孩子們有一部分被刑事拘留。小A在公安局接受訊問,因為未滿14周歲,經過批評教育,天亮后被媽媽領回家。
這件事給小A帶來觸動了嗎?他能從中吸取教訓嗎?
給小A的觸動挺大的。在公安局待了大半夜,接受警察叔叔的嚴厲訊問和嚴肅批評,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也感到特別害怕,害怕自己犯了錯被抓起來。而且之后,媽媽帶他去醫院給小E家賠禮道歉,小E頭上血跡斑斑的繃帶,要好的鄰家哥哥因尋釁滋事罪被判刑……這些打擊,讓小A在很長時間里難以自拔。
雖說小A因為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而不承擔刑事責任,但那個晚上的經歷讓他痛定思過。像這樣的孩子,如何對待呢?
《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要批評教育直到他們認識錯誤、改正錯誤、走上正軌,但同時,也要讓認識到錯誤的孩子恢復對生活、學習的信心,避免他們自暴自棄。
回到案件本身,小A為什么會犯錯?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的法律意識不夠強,道德觀念不夠堅定,可能還有盲目講“義氣”的不良思想。另外,從眾心理和酒精的作用也不能忽視。酒精讓人失去自控意識,加上處于有煽動性的群體氛圍中,真的很容易出事。再有就是在孩子們聚集、飲酒、打人的過程中,家長們的監護責任嚴重缺失。
我們應如何防止此類情況的發生呢?
除了學法、懂法、守法、講道德之外,還給小讀者們兩個提示,一是遠離飲酒等不良行為,二是遠離不良交往。另外,保護未成年人,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任何組織或個人發現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情形,都有權勸阻、制止或者檢舉、控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