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華
中國現代作家中,魯迅是研究者最眾、研究成果最豐、被關注最為持久、闡釋空間最具張力的作家。說不盡的魯迅,不僅指魯迅文學創作豐富,魯迅的文學創作關涉中國現代社會政治、思想,乃至文化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還因為魯迅研究本身,即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一道剪不斷理還亂的政治景觀。要讀懂魯迅,與魯迅形成精神對話,研究者不僅要有比較高深的文學修養、敏銳的思想感受力,還需要有較為宏闊的文化視野和政治洞察力。《經典“魯迅”——歷史的鏡像》就是這么一部文學解讀與思想解剖相融匯、文化闡釋與政治省察相結合的魯迅研究力作。
《經典“魯迅”——歷史的鏡像》以魯迅研究中的“經典化”現象為視角,通過對魯迅文學創作中文化內涵的解讀,梳理魯迅思想觀念的變化及其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內在關系。魯迅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的一些重大問題,鑒照出中國現代政治的風云變幻。
這部著作首先梳理和還原了“魯迅”形象建構變遷的歷史軌跡。“魯迅”形象建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文學、政治現象,一個時期,甚至是政治的晴雨表,夾雜了過多的非文學因素。在林林總總的問題中,它有效抓住了具有總綱意義的“魯迅”形象變遷這根主線,并逐層推進,展開剖析。因為在“魯迅”形象身上凝聚了“中國幾代人在探索中國社會道路以及謀求現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的中國問題,是各派政治力量在特定歷史階段的不同政治訴求以及相互之間的復雜關系問題”。
長期從事魯迅研究又長于思辨的陳國恩等諸位學者并未就此滿足,他們在總結“魯迅”形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時,特別指出了“魯迅”形象本質化反思所取得的成果。“魯迅”形象的復雜多變有時代的因素,更有其自身的思想基礎。文本緊緊扣住“魯迅”形象與中國現代進程這對主要關系,以“現代性”作為切入的基點,對魯迅的思想進行剖析。陳國恩他們認為,“五四”時代是思想啟蒙時代,作為文學界的杰出代表,魯迅的思想體現了“五四”的基本精神,魯迅前期的創作,核心主題就是在啟蒙現代性指導下對封建宗法思想的批判,其振聾發聵的“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兩個時代不斷轉換的斷語,直切封建文化的“吃人”實質。但是,他的造就“精神界之戰士”,建立“人國”的理想遭遇了現實的困境,啟蒙目標與啟蒙手段之間因啟蒙對象文化素質的低下而告失效,轉而別尋他途,“革命”取代啟蒙成為魯迅的另一選擇。這成就了魯迅思想復雜性的同時,也為對魯迅的多面解讀,甚至“誤讀”打開了縫隙。實際上,情況并非完全如此。魯迅走向“革命”,不是對“五四”思想啟蒙的背叛,他并未否定理性精神和個人的獨立思考,只是選擇的手段不同。
“魯迅”形象建構的基點在他的文學創作,在簡約地考察了魯迅的生平之后,將視點聚焦于魯迅的文學創作,他們發現,魯迅對現實的人生痛苦感受非常深刻,這種痛苦不是人生的一己得失的痛苦,是新舊文化沖突中的個體生命體驗,是對于“人”自身存在困境的反思。在現實中,魯迅遭遇了在個人權利和傳統家庭責任之間兩難選擇的矛盾沖突的痛苦,陷于“無路可走”“彷徨于無地”的境地。在文學世界里,魯迅筆下的各色人物,無論文化反叛者,還是普通民眾,在他們與自身生存環境的對抗中,都不可避免地敗下陣來,陷入人生的困境。
這些正是魯迅深沉的生命體驗的折射,同時也構成他對個體和社會矛盾關系進行更為深邃哲學思考的感性基礎。他一方面感受到內心的痛苦、掙扎與希冀,另一方面也獲得了正視自己、批判自我的勇氣,在絕望中拒斥死亡的誘惑,在抗爭中拒絕淺薄的希望,這就是魯迅對生命探索的真諦。
《經典“魯迅”——歷史的鏡像》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地為讀者打開了魯迅內心及魯迅研究的內外世界,它們互為表里、互為參照,構成審視中國社會歷史和文化心理的三面鏡子:其一,“魯迅”形象變遷過程中折射出來的現代中國社會歷史鏡像;其二,“魯迅”研究與命名中折射出來的中國社會政治、文化鏡像;其三,現實“魯迅”與文學“魯迅”中,啟蒙主義文學家、思想家魯迅的生命體驗鏡像。它們顯示了研究者們精湛的藝術感悟力、強大的理性思維能力和深厚的人本情懷,像魯迅一樣,“人”始終是他們研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經典“魯迅”——歷史的鏡像》,陳國恩,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