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盛夏時節,新一輪“智改數轉”的產業轉型正在江蘇遍地生花。
“智改數轉”的字面意思就是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從人工智能到5G通信,從數字化車間到智能工廠,企業的“智改數轉”已經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因為,后疫情時代,面對市場不確定性,企業必須通過“智改數轉”修煉內功,主動優化流程、降低成本、提升產品質量、增加效益,搶占發展的“智”高點。
“智改數轉”并非易事,對企業來說,它不僅是一次技術革新,更是經營理念、戰略規劃、組織運營等全方位的變革。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很多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困境當下依然存在。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或安于現狀,或存有顧慮,或擔心風險,對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不夠。在轉型過程中,有的企業缺乏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有的企業數字管理水平低、數字人才缺乏或者轉型資金不足,有的企業因制造過程標準化低導致數字化難以真正融入生產。這些都是“智改數轉”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因此,對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而言,精準施策,為企業量身定制適合的各類“轉法”和“路徑”就顯得非常重要。
去年底,《江蘇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出臺,明確到2024年底,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面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此后,各地陸續出臺“智改數轉”實施方案,因地制宜明確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如,常州在全省率先出臺《企業“智改數轉”診斷服務實施方案(試行)》,指導解決“做什么”“誰來做”“怎么做”等現實問題。蘇州于今年6月出臺了《加快培育“智改數轉”技術服務輸出企業實施意見》,把“智改數轉”作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增量。宿遷則根據省里的行動計劃,借鑒蘇州在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做法,起草了《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化發展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管理暫行辦法》和《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貸款貼息獎勵實施細則》三份重頭文件,可見轉型之心的堅決。
從省里到地方,一系列的政策紅利、扶持機制,成為打消企業顧慮、撬動企業“破局”的杠桿。不少企業開始華麗轉身,積極擁抱“智改數轉”。
步入連云港江蘇三吉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仿佛置身于一片數據海洋。電子屏上跳動的數據,實時滾動化工裝置內的動態信息,整個生產鏈的流動和互聯清晰可見。總經理劉德標感慨良多:“對于三吉利來說,數字化、智能化不是增加幾臺機器那么簡單,必須是整個生產流程的再造,涉及改造的工藝、設備、環節和部門非常多,需要整體籌劃、大額投入。”但是,轉型的效果顯而易見:使用傳統設備生產企業苯二酚系列產品時,2000噸的產能需要350個工人間歇生產;使用新技術設備時,每年可以產出4萬噸產品,僅需要170個工人。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實現連續生產,有效地保障了生產穩定和安全。
同樣,南鋼鋼鐵聯合有限公司自從打造了世界首條專業加工高等級耐磨鋼配件工廠——“JIT+C2M”智能工廠之后,通過“5G+工業互聯網+機器人”協同作業,實現了全工序智能協同、全球化定制配送。傳統同類企業需要150多人,而該智能工廠生產技術人員目前僅38人,人均生產效率提升多倍。
類似于此,一個個“智改數轉”的生動實踐彰顯了江蘇在產業轉型之路上的“加速度”。眼下,江蘇各地已經形成了從政策紅利、資金配套、樣板打造再到孵化服務等“智改數轉”的生態圈,讓企業在轉型之路上甩開包袱、少走彎路,從而實現“由點及鏈及圈”、上下游共同融入“智改數轉”的浪潮,相互成就、彼此賦能,開創經濟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