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美
如何看待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整體運行情況?下半年要穩住宏觀經濟大盤,重點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多位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7月15日,備受關注的中國經濟半年報公布。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GDP為562642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二季度GDP為292464億元,同比增長0.4%,增幅較一季度回落4.4個百分點。
“二季度經濟頂住壓力實現正增長。”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2022年以來,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不利影響明顯加大,經濟發展極不尋常,超預期突發因素帶來嚴重沖擊,主要經濟指標在4月深度下跌,5月降幅收窄,6月企穩回升。
一系列扎實穩住經濟政策成效明顯,中國經濟克服超預期因素不利影響,呈現企穩回升態勢,穩住了經濟大盤,成績來之不易。
分省份來看,第二季度,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6個地區生產總值保持增長。部分地區受疫情沖擊較大,上海、吉林二季度GDP同比分別下降13.7%和4.5%,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2.5%和7.6%,明顯高于全國水平。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政策效應顯現,我國經濟體量大、市場空間廣、發展韌性足、改革紅利多、治理能力強的優勢將進一步發揮,經濟有望保持恢復發展態勢。當然也要看到,外部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國內三重壓力猶存,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推動經濟持續恢復還要付出不懈努力。
如何看待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整體運行情況?下半年要穩住宏觀經濟大盤,重點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系教授陳憲、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張海冰及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予以詳細解讀。
出口和投資在發力
張海冰認為,現在的情況是,出口很給力,投資在發力,消費很乏力。
從凈出口來看,6月份出口增速達到22.0%,上半年增速有13.2%,貿易順差又創新高,可以說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們國家全產業鏈的優勢,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動態清零的優勢。下一步我們還是繼續看好出口,但需要注意的風險是,如果西方市場出現衰退,可能會對外需有比較明顯的影響。
投資方面,目前各種穩增長政策還是以投資為主,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1%,二季度增長4.2%,都保持正增長。在最困難的4到5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也是正增長,發力的態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短期來看,投資領域可能存在的風險,現在已經逐漸暴露出來,就是房地產投資。上半年,無論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5.4%),還是房地產銷售面積(下降22.2%)和銷售金額(下降28.9%),都出現負增長態勢。最近,這種停貸、斷貸的事件也逐漸引起各大銀行包括金融管理部門和更高層的重視。相信這個問題不是很大,通過各方協調可以得到解決,不會構成系統性風險,但是也應當引起重視。
最后看消費,無論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還是居民消費支出,表現都不是很好。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0.7%的負增長,二季度整體下降4.6%。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扣除價格因素影響,上半年實際增長只有0.8%,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還下降了0.9%。
表面上看,消費受疫情管控措施的影響,有些城市可能對人員流動有限制,公共場所都封閉了,影響比較大。但實際上,消費更多是受居民收入增速和收入預期影響。我們未來的增長動力結構在發生變化,以投資穩增長不可持續,這種情況下消費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但目前來看,消費這方面的轉機還沒有出現,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貨幣政策還是以內為主
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下一步國內利率政策會不會有新的改變?張瑜分析,這個問題先要看美國加息的背景是通脹,現在美國通脹率是9.1%左右,雖然看高度感覺跟1980年大滯脹時有點小差距,當年頂點是14.8%;但是看寬度,已經跟1980年差不多了,超預期的通脹風險在增加。
有人認為美國通脹現在是不是一定見頂了、到拐點了?張瑜覺得這個判斷太早了,還是應該對美國通脹的風險保持充分警惕性。
在國內“傳染性”上,前幾次我國跟美國貨幣政策大反向的時候,就是我國偏穩增長、偏寬松,美國偏緊,比較典型的像2015年、2018年,基本上三年一小次。當時會被動一些,因為那個時候匯率不夠有彈性,現在匯率彈性夠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可以因為匯率彈性加大而得到更好的呵護和保證。
對國內貨幣政策的看法,張瑜認為還是以內為主。現在匯率在6.7、6.8左右,距離前期敏感位7.2還有可以接受貶值或彈性加大的空間。只要內部需要,我們用匯率彈性去保護或捍衛國內貨幣政策獨立性,這個問題是不大的,因為目前還是有戰略縱深的位置。
消費補貼的步子應該更大一點
現在從消費端和投資端來看,大家都遇到了對未來的預期、對未來信心的問題。下一階段拉動消費和投資,特別需要注意什么?
張海冰稱,消費這一塊,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很多紓困和幫扶措施。但我們分析后發現,這些政策基本都不是鼓勵消費政策,而是就業幫扶政策。
比如你開一家奶茶店,給你減免一點房租或緩繳社保,讓奶茶店可以開下去,員工也得到了就業機會。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消費者不進店消費、沒有客流,這種情況下繼續開下去,實際上是繼續虧本,對小微企業等維持生存是不利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呼吁消費政策能夠真正從需求端發力,消費補貼的角度應當步子再大一點。不光是現在部分地方出臺的消費券措施,在需要的時候,還應當從全國層面對低收入群體、包括受疫情沖擊比較嚴重的一些行業群體進行補貼,提振消費信心。
從投資的角度來講,一定要正視投資增速不可持續的問題。張海冰在疫情之前和一些專業機構做過一些調查,各地在發專項債過程中都覺得很困難,困難在哪兒呢?就是沒有項目。很多地方為了完成申報任務或拿到資金,就會出現部分項目“注水”的情況。
我們要建設統一的國內大市場也好,暢通國內國際大循環也好,都必須消費更多發力,讓消費更多增長。短期來看,消費要真正從需求端去發力,改善居民收入狀況和收入預期。長期來看,穩消費、促消費,要有適當的體制和機制保障,提高居民收入,包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都是促消費的長遠措施。
要給企業信心
市場主體是穩經濟大盤的“細胞”。對于企業來說,下半年如何應對挑戰和機遇?
陳憲覺得,對于企業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活下去。怎么活下去?首先還是要給企業信心。雖然現在短期矛盾很集中,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沒有變的。比如出口超預期的增長,還有很重要的外商投資數據,這都說明中國經濟中長期向好,企業要有信心。
中國經濟還在進行很多結構性調整,企業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應該怎么順勢而為,思考產業發展放在什么地方、發展的重點在什么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增長還是很快的。
在有信心的條件下,活下去的具體辦法,就是拿到現金流。尤其是科技型企業和“從0到1”的企業,是有條件的,手里是有籌碼的,因為各種創投資金、產投資本還是很活躍的,也是有資金的。
服務業領域要進一步發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了全年5.5%左右的增長目標,怎么看下半年經濟走勢?張海冰稱,下一步,應該在服務業領域進一步發力。從今年來看,三大產業中,農業是很穩的,工業增長也不錯,相比之下,服務業面臨更大的困難。
上半年第三產業的增長是1.8%,二季度則下降了0.4%。第三產業是承載就業最大的產業,就業影響著大家的收入,收入影響著消費,消費又反過來影響GDP增長。下半年希望疫情防控措施更加科學化,讓居民能夠上得了街、進得了店,能夠把錢花出去,讓困難群體也有錢可花。這樣,對下半年的穩增長局勢將是非常有利的。
(編輯 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