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哲
阿里巴巴集團(簡稱阿里)的市值越來越大,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大”和“快”不能代表“強”,強大強大,“強”在“大”的前面。什么是強?公司效率高才是強。
阿里每個新業務誕生一年以后,都會制定一個效率指標。制定效率指標不僅是財務總監的事,也是創始人或CEO必須親自去做的事。阿里做B2B業務起家,當時B2B的效率指標就是人均一年100萬元的收入。這個人均是全員人均。后來淘寶誕生的時候就確定了人均1億元GMV(網站成交總額)的效率指標。淘寶的費率控制在2%~3%,如果1億元GMV的話,淘寶人均對公司的收入是200萬元,比B2B的人均還高。再后來誕生的阿里云、云計算公司,效率指標是人均100萬美元。
一個公司的效率指標像人的DNA一樣,事關生死,決定了企業能發展到什么樣的地步。
除了第一效率指標外,還要確定核心效率指標。如何確定?你可以看一下財務報表,損益表上開支最高的一項就是第一效率指標。人工開支最高,那人效排在第一位;租金最高,坪效排在第一位;廣告支出最高,就把廣告投入產出比的投資回報率排在第一位。
制定效率指標時,我有三條建議:1.制訂公司的紀律,今年的核心效率指標應該比去年高。今天的最好成績是明天的最低要求,自己跟自己比;2.效率指標要跟行業對手比。你的人效、坪效能夠碾軋同行對手嗎?3.如果你做互聯網技術創業,你的效率指標要跟傳統行業比,要徹底顛覆傳統行業的指標。比如,二手車交易公司3萬員工,一個月銷售10萬輛車,數值看上去很好看。兩個數字做個除法,人均一個月賣出3輛車。傳統行業二手車人均一個月銷售9輛車。你的效率只有傳統行業的1/3,拿什么去顛覆傳統行業?
疫情來了,我朋友圈里活得好的老板,都是效率指標高的。他們的效率指標,至少比同行高。你的效率高,就比同行活得久。
企業應對危機除了確定效率指標之外,還要做一個反向計劃。反向計劃的對立面是正向計劃,公司肯定要做正向計劃,比如,今年預算是多少,制定一份3年計劃或5年戰略。但一個優秀的創始人和團隊,應該定期做反向計劃。
2000年,阿里遭遇危機的時候賬上的錢只夠發3個月工資。關明生加入阿里,作為第一任COO,他說:“我有辦法讓阿里活得長一點,3個月的工資,我想辦法乘以4,讓公司活12個月,活著就可能有機會。”阿里在延長續命的時候,找到了第一個現金奶牛產品。如果你都活不到1年,沒法找到這個機會。
這就是反向計劃:公司的現金流還能夠支撐公司多久,有沒有可能把支撐期延長?
阿里上市募集了17億美元,在當年是很大一筆錢,其中給B2B留了4億美元。我們做了B2B整個一年的開支預算,兩三年內如果沒有收入,4億美元能讓我們支撐下去。4億美元是我們提前為幾百億美元公司做的反向計劃。阿里上市一年多后,金融危機爆發了,我們順勢宣布轉型。轉型不成功的風險系數極高,我們哪里來的轉型勇氣呢?底氣來自于我們有2~4倍的資金作后備。一旦你做好了反向計劃,你就給公司留好了安全系數。當危機來臨時,你不怕,你有底氣撐下去,或者做轉型。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只要個人沒得病,企業沒有死掉,放在人生長河中、企業歷史里看,都不是什么事。企業在、員工在,短期幾個季度的營收消減不會動搖大局。就像你得了一場小病,對身體沒有大損傷,你可能還額外獲得了抵抗力。只要沒有死掉,你經歷的災難就可以成為財富。
企業針對重點提前做好災備預案,建設企業文化,制定反向計劃,一步步地蓄力做好儲備。如果10年后再遇到一次危機,憑借今天的經歷和儲備,你便可以從容應對。
(編輯 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