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陪診師的興起并非偶然,這和社會老齡化、獨居人口增多、異地就醫需求增加等因素相關,甚至還是陪伴經濟的一個分支。
王女士前段時間在南京市胸科醫院做了一個肺結節手術,快要出院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困難。按照出院要求,需要做一系列檢查,有的檢查項目不在住院部,要跑到另一幢樓里做。但剛手術完的王女士感覺人很虛弱,自己沒力氣走過去。恰巧家里人那天有急事,也不在身邊。這時候,同病房的病友告訴她,何不試試在網上找個陪診師?
陪診師,顧名思義,就是陪同診療的人,這個職業正在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打開淘寶APP輸入陪診師三個字,相關服務應有盡有,不僅能找到陪診師,還能了解陪診師快速入門的課件教程,或是教你設置陪診小程序,一條完整的陪診流程清晰呈現。你想找陪診師,或是想自己做一名陪診師,甚至想幫助別人成為陪診師,在陪診路上的各個環節都能實現。最常見的就是自己找一名陪診師,讓人陪著掛號、問診、取藥、繳費、取報告等,費用按時間計,一般一天200元左右,略高些的300元左右。
不僅淘寶上有,連美團APP上也提供這樣的服務。美團上的陪診師主要來自居家養老機構或是家政保潔公司。價格和淘寶相比,略高一些。一家家政保潔公司的陪診師,半天收費258元,全天收費380元。也有按小時計費的陪診師,3小時收費90元,超過時間的,每1小時加收30元。
陪診師名碼標價,服務內容也很明確,像王女士這樣的患者很快接受了這一新興職業。事實上,職業陪診師正在全國不少城市悄然興起。徐州的黃玉(化名)便是這樣的一名職業陪診師,她在成為陪診師之前,在一家醫院做護工。對于醫護知識黃玉相對比較了解。在工作過程中,她每天都會背一個應急包,里面有巧克力、溫度計、風油精、酒精等用品,以備不時之需。如何進行心肺復蘇、胃鏡前要吃藥、B超前要憋尿……黃玉認為職業陪診師不是人們印象中的“黃牛“或“醫托”,工作內容不僅包括基礎的跑腿和代辦業務,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陪診師,需要具備一些醫護專業知識,以及了解各醫院、各科室的范圍和特點,住院手續、報銷政策等。職業陪診師要非常熟悉當地幾乎所有醫院的布局,還要了解醫療陪護的專業知識。
陪診師的興起并非偶然,這和社會老齡化、獨居人口增多、異地就醫需求增加等因素相關,甚至還是陪伴經濟的一個分支。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占總人口的18.70%,與此前相比增長了5.44個百分點。同時,醫院科室分類不斷細化,掛號繳費等手續逐步實現網絡化,老人在就醫時,通常需要他人全程講解和協助。當老人的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員忙于工作難以脫身時,職業陪診可解燃眉之急。
有陪診需求的絕非僅限于老年人,不少年輕人也愿意在網上下單,找人陪診。陪診和陪玩、陪購、陪考一樣豐富了陪伴經濟的內涵。陪伴經濟的市場日益壯大,2019年,國金證券便在報告中預測,2025年左右,陪伴經濟的市場規模有可能達到400億~500億元規模。陪伴的背后,是對抗孤獨。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孤獨、焦慮和不少背井離鄉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如影隨形,陪伴的需求也愈發旺盛。
和任何新生事物亟需市場規范一樣,陪診師這一新業態也有諸多不足之處。在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曲紹旭看來,未來要讓職業陪診師規范化發展,首先要厘清職業陪診師的工作范圍。其次,建立規范化的平臺。只有平臺規范化,才能對陪診師提出行為規范的要求和監管。最后,陪診師商業化的收費標準和陪診效果的評估也要規范。
雖然陪診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如何規范和監督這個新興行業,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