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企業姓“公”,管理者必須真誠為公,如果“私”心作祟,終會受到懲罰,為錯誤行為付出代價。
2022年6月,北京數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知科技)股票摘牌,市值不足4億元。同月,證監會擬對數知科技董事長張志勇采取罰款、市場禁入措施。企業未按規定披露關聯交易以及控股股東(張志勇旗下的上海諾牧投資中心)違規占用資金,是數知科技經營出現問題、退市的重要原因。7月,股民開啟維權,數知科技因違規面臨索賠。
諺語曰:“君子不以私害公。”指的是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不會因為私人的利益而損害公家的利益。在現代社會,企業姓“公”,管理者必須真誠為公,如果“私”心作祟,終會受到懲罰,為錯誤行為付出代價。
占用資金違背誠信
出事前,張志勇作為創業者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一路走來風光無限。
張志勇199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管理專業,曾任中冶建筑研究總院財務處副處長、北京科奧高技術公司副總經理等。2009年起,作為數知科技創始人之一、實際控制人,張志勇一直任董事長,其妻長期任董事、副總裁。
數知科技2010年在創業板IPO,主營數據智能應用與服務、智能通信物聯網、智慧營銷。2018年,企業的凈利潤為6.3億元,市值一度超過百億元,張志勇成億萬富翁。2020年底,控股股東上海諾牧投資中心、張志勇夫妻共持數知科技股份的40.15%。
“誠信、創新、擔當、感恩”是數知科技的企業價值觀,違規占用資金顯然違背了誠信。數知科技公告,截至2019年底,控股股東占用公司及子公司120.591萬元,中間歸還57.660萬元,占用余額62.931萬元;截至2020年11月30日,占用余額56.967萬元。在企業內外(董事會、監管機構等)的壓力之下,至2022年1月,控股股東還清占款。
控股股東違規占款,導致數知科技遭殃。大信會計師事務所對數知科技2020年度財務報告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因為關聯方及控股股東未能提供剩余占款還款能力的證據,無法判斷關聯方資金占用披露的完整性和可收回性。因此,數知科技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此外,因控股股東占用資金,造成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負。2020年,數知科技由盈轉虧,虧損高達79.8億元,而營收為45億元。2021年,營收下降52.5%,虧損14億元。
2021年,數知科技年度財務報告再度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觸及創業板股票終止上市情形,2022年被深交所終止上市,而上市是企業做強做優、股東財富增值的有力平臺,這意味著股東包括張志勇身家大跌。
為違規行為買單
公司法規定:董事、監事、高管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忠實義務的第一條即不得挪用公司資金。早在2005年,《國務院批轉證監會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的通知》指出,嚴禁侵占上市公司資金。長期以來,不少企業大股東、董事長等違規占款,可謂明知故犯、以權謀私。
作為企業管理者,張志勇未能保證上市公司獨立運作,濫用其對公司的控制權,違規占用巨額資金,嚴重損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未能恪盡職守、履行誠信勤勉義務。
2022年6月,證監會下發《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數知科技未按規定披露關聯交易、控股股東占用資金,張志勇作為實際控制人,存在組織、指使上述違法行為的情形。證監會擬決定,對數知科技給予警告,并處以150萬元罰款;對張志勇給予警告,并處以500萬元罰款,采取3年市場禁入措施。
違規占款非小事。其一,傷害企業、其他股東的合法利益。數知科技遭大股東占款,企業財務、經營、聲譽大損,其他股東利益也受損;其二,占款的當事人會付出破財、損名、證券市場禁入乃至坐牢的代價。
占用資金問題嚴重時可能涉嫌犯罪。刑法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數額特別巨大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前車之鑒如新華人壽董事長關國亮、托普集團董事長宋如華、深圳航空實際控制人李澤源分別因挪用資金罪獲刑6年、9年、10年,雷士照明董事長吳長江、真功夫董事長蔡達標因侵占及挪用資金罪分別獲刑10年、14年。
以私害公,最終害自己,企業家不可不慎重行事,以此為戒。
真誠為公
違規占用企業資金,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源于當事人私心太重,嚴重背離了作為企業管理者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
按我國公司法規定: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這也是全球通行的規則。依照法律,企業的財產歸企業所有,而非股東所有。股東擁有企業的股權,但并不直接擁有企業的財產。如果企業清算,按法律需先清償破產費用、職工工資、債權等,最后剩下的財產才屬于股東。顯然,企業姓“公”,由全體股東共有,需合規共同治理、共同享有經營成果,理該杜絕以私害公。即使某人100%持股企業,也必須合規使用企業資金,不能違規占用。
當然,人都有私心和利己之心。人有私心是合理的,私心是推動人自身發展、社會進步的一大動力。但需注意,私心要有度,底線是做事合規、合法。在企業,管理者是受股東委托來管理企業,權力是法律、企業制度賦予的“公權”,管理者必須真誠合規履職,用權為公,服務企業價值最大化,基于此去實現股東、管理者、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正當利益,尤其是股東價值最大化,不可以權謀私。權力指職責范圍內的領導和支配力量,以權謀私顯然是超出了職責范圍。
作為權力在握者,管理者的德行對企業發展和利益相關者有重大影響,尤其需警惕權力異化人性。不仁不義地崇拜權力、攫取權力、以權謀私,這會降低道德水平,影響能力提升、工作實績乃至人生的意義,而且會起到壞的示范效應,上梁不正下梁歪,嚴重損害企業的利益。正是由于權力大、責任大、影響大,法規、公司章程等制度對管理者的素質要求很高,遠超出對普通員工的要求,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包括慎用權力、有效控制私欲等。
稻盛和夫創辦京瓷、KDDI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曾任京瓷、日航董事長,工作實績顯著。稻盛和夫的行事哲學之一是——在作決定的時候,哪怕夾雜些許私心,都會受到影響,最終導致作出錯誤的判斷。他認為,在日常工作中,要抑制“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利己之心,時刻自省:做人是否正確,是否夾雜著私心。此處的“私心”,即不合規的的利己之心。他遵循根本哲學“敬天愛人”:堅持正確的做人之道;摒棄一己私欲,持利他之心。
儒家文化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自己要站穩,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騰達,才能博施濟眾。想要飛黃騰達這種想法是合理的,但是要走正確的道路。在法治社會、市場經濟時代,靠偷、騙、搶、受賄、職務侵占等方式來發達是邪路,通過合規的途徑達到利己利他目的才是光明正大之選。
企業管理者張志勇大權在握、能力卓越,如果能通過合規、合理的舉措發展企業,為員工謀利,從而讓自己受益,讓公與私獲得最佳平衡,兩者實現共贏,則能獲得遠超員工、社會平均水平的財富。而他卻違背規章制度,踏上邪路,以私害公,最終害了自己。明明有正路,偏偏要走邪路,張志勇私心作祟,終究要為貪婪付出代價。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混合所有制與資本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編輯 謝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