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威 牛波 馬子昂 左創 敖珦芳
摘要:近年來,新主流電影運用新科技融合類型電影的商業元素,多角度詮釋主流價值觀,創造了獨特的藝術審美特質。文章認為,新主流電影的文化影響力表現在:全方位呈現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對個人優秀品德培養、對國家民族繁榮富強具有方向指引與動力支撐作用;彰顯與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激發觀影者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對道德規范的認同與踐行,達到維系人心、鞏固社會現存秩序的政治目的;塑造與傳播中國形象,推進更加平等、相互尊重、更加團結、更加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影像話語建設。
關鍵詞:新主流電影;文化影響力;主流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J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1]。近年來,新主流電影熱度持續上升,其塑造的眾多正面形象為國人所喜聞樂道,其文化影響力日漸凸顯。在新主流電影普遍受到大眾青睞的市場環境下,加強新主流電影的制作與傳播,弘揚新主流文化,不僅可以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增添活力,也可以為民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構建更加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同時,新主流電影的國際傳播也可以讓中國走向世界,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
1 新主流電影對理想信念的詮釋與呈現
新主流電影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商業電影,在遵循商業電影市場運行機制的同時,也肩負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責任。而理想信念作為一種人們堅信不疑、拼搏奮斗的精神力量,“對于個人優秀品德的培育、對于國家民族的繁榮富強,具有方向指引與動力支撐的重要作用”[2],因此在新主流電影傳播的主流意識形態中占據重要地位。換言之,新主流電影全方位呈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堅守。
展現革命時期理想信念的電影,如“建國三部曲”(《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建國大業》),通過對建黨、建軍、建國時期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的敘述,以全景視角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勇于犧牲、敢于勝利的偉大品格。同時,影片傳達了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指引下的中國共產黨人深懷人民幸福、國家獨立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共和國三部曲”以一種宏大廣闊的歷史敘事視角展現了中國革命的整體歷程,而《鐵道英雄》則是這宏大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微小片段。影片采用三線并立的敘事方法,交叉敘述老王在臨城火車站的地下斗爭、老洪與日軍的正面交戰以及藤野弘一對魯南鐵道隊的殘忍絞殺這三個情節。影片在末端安排抗日英雄老洪、老王與藤野弘一在開往連云港的火車上決戰這一情節,使劇情達到高潮。導演有意將這三條線索合并,以老洪與老王因阻擊日寇而壯烈犧牲結束,無疑是對收復河山的理想信念發出的最強詢喚。
展現建設年代理想信念的影片,如《我的父親焦裕祿》,該影片將敘述話語層所講述的勇于奉獻、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契合于焦裕祿一生為蘭考縣治理風沙、培養子女,最終因肝癌去世的故事表層中。在講述這個故事的同時,展現了焦裕祿書記冀望蘭考縣人民未來能夠過上幸福生活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又如《攀登者》,影片中的兩只登山隊體現了敢為人先的大無畏犧牲精神與自強不息的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國家隊用生命丈量珠峰高度,以矢志不移、舍生取義的精神信念展現出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新主流電影對理想信念的詮釋與呈現。
展現改革開放后的理想信念的電影,如《奪冠》,該片始終貫穿各個時代中國女排運動員為國爭光、勇奪世界冠軍的個人理想信念;《紅海行動》通過大量血腥真實的尸體布景、蛟龍小隊專業的戰場行動、反政府武裝人員狠戾殘忍的行為等刻畫了一個真實的反恐戰場,在這個真實的戰場上,蛟龍小隊隊員展現了誓死保衛中國公民生命安全的崇高信念;《流浪地球》則是將中國獨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科幻類型片的宏大敘事以及與人類共同拯救地球的影視想象,強化了對同發展、共繁榮這一理想信念的表達。
2 新主流電影對民族精神的彰顯與弘揚
新主流電影以蘊藉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民族寓言、歷史故事、英雄人物等作為重點表現的對象,彰顯與弘揚了民族精神,向社會傳遞了主流價值觀,成功增強了觀眾的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黨史題材電影作為我國新主流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具有重要意義。21世紀的“三建系列”電影都是獻禮影片,這三部影片共同展現了在那個風云際會的動蕩年代,中國人民萬眾一心、不斷奮斗的強烈的愛國意識,凸顯了華夏兒女勠力同心、自強不息、團結一致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脫胎于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現下,新主流電影承擔著讓符合新時代價值標準的家國情懷在人民群眾心中生根發芽的重任。電影《長津湖》中,伍家三兄弟的軍旅之途正是對新的時代背景下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的重新詮釋。此外,電影中毛岸英主動請纓參加抗美援朝也與人民子弟兵的參軍保家衛國遙相呼應,他們讓觀眾看到了人民群眾自身家國情懷的實現。該電影為觀眾提供了對家國情懷的新詮釋,彰顯了民族精神的立體感,從而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和接受,民族精神因之而得到傳承和弘揚。
《中國機長》這部電影雖然脫離了宏大深刻的敘事背景,但全體機組人員、機場技術人員乃至軍方對乘客安全的盡心負責,正是對和平年代人們心系家國的詮釋,為新時代的民族精神與社會擔當找到了新的實現途徑,使觀眾能夠重新審視這些正能量背后蘊藏的傳統文化因素,從而生發認同感與自豪感。同時,電影中不僅有機長,也有很多女性乘務員,她們的冷靜表現同樣備受夸贊。這也表明新時代所傳遞的主流價值對女性的肯定,家國情懷的實現主體正不斷突破階層、性別的限制,家國情懷的責任感正逐步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家國情懷這一歷史文化能夠被每一個人切身體會并產生認同。
中國文化綿延五千年,其中濃縮的文化典型數不勝數,它們既是支撐中華民族前進的強大力量,也刻在了民族的集體記憶之中。從被列強欺辱到民族獨立富強,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中涌現出了眾多愛國人士,而成功的新主流電影在將他們塑造為典型時,往往使其貼近民族的集體記憶。以電影《我和我的父輩》為例,其將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融入了兩代人的相承。無論是《詩》中黃軒、章子怡飾演的航天人,還是《鴨先知》中徐崢飾演的改革者,他們身上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堅韌自強、敢于嘗試與拼搏的民族精神。
電影通過一種傳承關系,將時代的距離縮短為小家庭的代際距離,把影響國家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融入幾代人的親情記憶,將典型落到實處,使觀眾找到了自身參與民族復興偉業的根源所在,從而產生推動歷史進程的參與感,認識到歷史文化的強大力量,并在認同感和自豪感的驅動下更加自覺地傳承和發揚民族精神。
3 新主流電影對道德規范的認同與踐行
新主流電影相較其他電影類型,蘊含著更深層次的道德規范。而這些存在于銀幕之中的道德規范,之所以能讓觀眾產生高度的認同感與文化自豪感,是因為其對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繼承弘揚和與時代精神的完美契合,更是因為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積極響應和文化實踐。
在展現公民道德規范的過程中,新主流電影密切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通過電影的藝術創造以及飽滿的人物形象引起觀眾共鳴。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之
《最后一課》,用大量的細節展現了老范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也集中體現了學生尊師重道、團結友善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影片中讓人潸然淚下的師生情誼正是對道德規范的認同與踐行。又如《奇跡·笨小孩》中的主人公景浩,雖然歷經了無數次悲慘遭遇,但不變的是流經血脈的道德情操。正是因為充滿愛與責任、心懷道德,他才在一次次抉擇中選擇坦然面對。由此可見,新主流電影偏向于調動觀眾的情緒,塑造鮮明的形象,直接深刻地喚醒觀影者深埋于心的道德品性,讓道德的種子在觀眾心中生根發芽。
再如電影《烈火英雄》,講述了消防官兵撲救“大連7·16油爆火災”的英雄事跡。從火災發生開始,沒有一名消防官兵臨陣退縮,他們用生命和手中的水槍建筑了一道堅固的銅墻鐵壁,將人民置于銅墻之外,使自己留于鐵壁之內,直至黎明,才在廢墟中艱難地取得勝利。這份勝利是無數消防戰士在烈火中犧牲換來的。他們也有父母妻兒,但身上穿著的制服代表著為國為民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責任。消防官兵身上體現的不怕犧牲、為國為民、敢于拼搏的職業道德無不脫胎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規范。
新主流電影秉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理論思想,為觀眾呈現了大量優秀的作品。無論是“我和我的系列”,還是“建國三部曲”,又或者是像《中國醫生》《中國機長》之類的電影,都蘊含了對社會主義公民道德規范的藝術解釋和生動闡述,進而達到了維系人心、穩定社會現存秩序的政治目的。
4 新主流電影對中國形象的塑造與傳播
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也在不斷提升。在這種大背景下,新主流電影致力于塑造一個強大而富有責任感、維護和平、充滿人文關懷的中國形象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新主流電影所塑造的各色形象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在國際社會也深入民心。
在《戰狼2》中,男主角冷鋒只身進入淪陷區,于恐怖分子的血腥屠殺中拯救同胞和難民,凸顯了無私無畏的犧牲精神。在被拯救的同胞和難民的歡呼聲中,在飄揚的國旗下,一個強大而和平、富有國際責任感的中國形象巍然矗立。同時,《戰狼2》對中國形象的展現并不限于簡單的說教與直接傳達,而是在帶給觀眾獨特審美體驗的同時,將中國形象寄寓其中。基于事實的緊張故事情節與矛盾沖突,能使影片更具深層意義與說服力,且在緊張刺激的故事情節與讓人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下,外國觀眾會潛移默化地接受影片中各種符號的隱含意義。
《流浪地球》將觀眾置于“地球人”的身份認同之中。地球即將毀滅,人類陷入共同的危機,以主角為代表的中國及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拯救地球的行動理所當然地能夠喚起國內外觀眾共通的情感體驗與認同。在此基礎上,影片中傳達出許多中國元素,如“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展現的“帶著地球去流浪”的鄉土情懷、“愚公移山”式的堅持不懈的精神等。最終,這些中國元素被國內外觀眾以“地球人”的共同視角理解和接受。這種隱含式的中國精神與形象的傳遞無疑是成功的。
如今,中國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下的國際形勢給特殊時期的中國帶來了全球化話語體系發展的契機。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推進,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新主流電影高揚起中國力量、中國價值、中國精神的旗幟,儼然已成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3]。新主流電影致力于推進更加平等、相互尊重、更加團結、更加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影視話語建設,以期在全球范圍內擴大中國聲量,提供中國方案。如《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通過對抗美援朝戰爭真實而微觀的歷史敘事,全景式展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保家衛國、敢于犧牲、萬眾一心的頑強品格,為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再現了無法抹去的歷史真相,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紅海行動》始終貫穿著中國軍隊保護公民財產和生命安全以及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展示了中國軍人的鐵血擔當,使電影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傳播了和諧發展理念。《穿過寒冬擁抱你》將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國人民團結一心、攻堅克難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為世界人民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中國方案,推動世界朝更加團結、更加包容的方向發展。
5 結語
可以預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新主流電影仍會引領中國電影市場潮流,釋放出更大的文化影響力。新主流電影的持續輸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對國民三觀的塑造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對中國文化走向國際社會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白宏亮.文化自覺: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路徑探索[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11(6):137-141.
[2] 吳潛濤.正確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學含義[J].教學與研究,2011(4):5-9.
[3] 程萌.跨文化語境下中國電影海外影響力提升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1):62-63.
作者簡介:胡威(1998—),男,貴州沿河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牛波(2001—),男,河南安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馬子昂(2002—),男,河北滄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左創(2003—),男,貴州六盤水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敖珦芳(2000—),女,四川屏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